想咨询一下关于博士在应聘时看的是专业还是研究方向?为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应聘条件如下:
一、应聘基本条件:
1、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2、具备报考岗位要求的资格条件
3、具有博士学历学位,年龄不超过40周岁(即198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二、博士引进待遇
1、安家费:120W(第一期安家费60W,第二期安家费(符合考核要求后)60W)。
2、科研启动费:理工类20W;人文类10W。
3、5年内享受副教授相关待遇。
‼️ 现在大多高职院校等不够发中文核心的资质,在读博士、研究生等也要导师一作,所以可以选择国际核心Sci ,各个方向可以结合投刊。
?特点其一:正常2个月左右收到录用,4个月上线,6个月检索。核心中的领跑者。
?其二:性价比高。
?其三:不用担心因为英文不好,可以润色,最终看的还是你的核心学术。
❤️例如:SSCI期刊,IF:8+选题:
1.大数据人工智能下的XXXX智慧城市与社会发展研究
2.基于智能模糊算法XXXX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
? ⛳️ 那么申博、保研、毕业、评职、所需了解的【核心期刊】【论文】【专利】【著作】有哪些呢?
1.SCI,SSCI,ISTP,EI,CSSCI ,C刊,南核,北核、科核
2.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3.各专业普刊、学报、核心论文
4.硕论、博论
5.学术专著、教材、独著
最近办公室来了一个新人,985高校材料专业博士。她找工作的时候目标很简单,就是去高校,但完全没考虑教师,而是直奔辅导员、机关岗位,因为教师非升即走,而辅导员直接进编。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比较幸运的,毕竟也是从3000多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这3000多应聘者绝大多数都是硕士,博士还是占优势的。如果她硕士毕业来应聘,估计很难如愿。
再想一想另外的那2000多人,此刻不知道去了哪里?是去了差一点的高校?是考了公务员?还是去了企业,或者是还在继续寻找合适岗位。这就是近年来毕业生找工作的现状,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岗位,就动辄上千人去竞争,其内卷程度可想而知。而那种工作强度大、工资又低的岗位,大家则是避之不及,生怕把下半辈子折在里面。
网上有不少人教人做简历,我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没用,做再漂亮也很难引起hr多看一眼,hr们首先看的还是学历、学校,然后是能力相关的内容。所以说,其实一个学生到了毕业就业的时候,就业的档次基本就已经确定了,运气好一点的、努力一点的,可以通过考编考公来实现一个优化,运气一般的,还是要学会面对现实。
网上有一些数据很说明问题,比如图中这个。到5月底,全国很多大城市就业率都还不到30%,按这个节奏,现在就业率恐怕也到不了一半。
而未就业的人群中,除了继续考试、继续学习的外,还有两类人选择“自由生活”。一是做自由职业者,比如拍短视频、写自媒体,另一种则是在家躺平,慢就业,等等看。个人觉得,这两种选择都不太明智,或者说都有些天真。
虽然现在自媒体发达,挣大钱的很多,但在巨大的基数下,挣大钱的比例非常之低,多数人,哪怕是像董宇辉这样的现象级网红,此前的收入都只能用煎熬来形容。辛辛苦苦一个月几百块,连房租都不够付。所以还是建议,要做自媒体,可以考虑兼职做,或者先去相关的企业,边学边做,而不是拿自己的宝贵人生去蹚别人蹚过的雷。
至于慢就业,如果家里有矿就不说了,如果家里一般,父母都着急上火了,那还是别躺平了,因为你根本躺不平。低收入的工作可能累、附加值低,但只要工作着,就能涨经验值,小怪打多了也能升级。但躺在家里,除了暂时的舒服外,没有别的好处。
总之来说,就业很难,但我们仍然要一往无前,要坚定信心,只要有想做事、想成长的心,最终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中间经历的苦难,也一定会成为今后的宝贵财富。
看实际参与了什么事务,读到博士的人,早有了研究事务的经历,讲自己最有心得的事。效果最好。
沉稳之选
2022-10-1835岁的刘本良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学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他去求职的时候只因为薪资要求比较低,只要求5000块的月薪就被众多老板质疑他的学历是假的。陈昊,栗浩洋和周思敏及其他面试官老板没有一个敢用刘博士,因为刘博士的科研方向大家都望尘莫及。当时一群作为面试官的老板有点为难表达能力弱的刘博士,恨不得钻牛角尖找到他的缺点,内心是持否定他的态度。但是恰恰证明了刘博士是一个坚持自己内心理想的人。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买电动玩具的人去问研究核能源的人,关于电动玩具换电池怎样换。在面试现场,只有一个叫阳猛的老板,对刘博士持肯定的态度,让刘博士感受到了些许温暖。
当时首先是面试官陈浩突然质疑道:你作为博士要求月薪只有5000,你这个博士是真的吗?刘本良说:当然是真的,我有论文和毕业证。
接着面试官栗浩洋问:你在香港读博士,那学校周围前后左右四条路的路名是什么?刘本良说:我全不记得这些细节的东西。
另一名面试官周思敏问道:刘博士,你在香港求学这么多年,你说几句广东话,我们听一听吧。刘本良说:不好意思,我不会说广东话。周思敏质疑道:你在香港读了这么多年书,你不会广东话?这个时候主持人都看不下去了,替刘本良说:这跟求职有关吗?周思敏却说:有关系呀,我们在质询他的那个博士到底是不是真的。
刘博士有点生气地说:我告诉大家,我去香港读博士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想做一种颠覆世界的东西,惠及每一个人。在未来,一块5号电池将足以驱动一个家庭使用数十年之久。我们还可以利用这种技术,使宏观物体像量子一样移动。
面试官杨石头问刘本良:那我考你一下,你不是说你做能源吗?那你告诉我什么是电动汽车?什么是混合动力汽车?
没想到刘博士说:我不太清楚你说的这个,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
杨石头老板说:你刚才不是提到电池吗?
刘博士摇摇头说:我说的电池跟你说的那个电池完全不一样。
杨石头说:但凡做材料的,我们现在做的新能源汽车就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是指插电式油电混合,这是最基础的,你作为博士怎么会不知道呢?
刘博士反驳道:我不认同现在做的新能源汽车。我现在要研究得比那个超过一个数量级,这就是文明级别的差别。
显然刘本良的回答很难让众面试官接受。
刘本良已经四五年没有出过远门了,他这次来应聘,胡子都没来得及刮,穿着一双普通的布鞋就来应聘了。他觉得所有的时间都应该用来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不能把时间浪费在小事上。
他从2013年6月份就一直没有出去找工作,原因是他一直在研究真空和能量之间的联系,在想做出超级电池的方法。家里一直是他的妻子在工作养活他们一家,然后还有他的父亲在工地打些零工,赚些生活费也帮助刘本良。
可是现在他的第2个孩子又出生了。他知道作为父亲,他应该承担起养家的责任,所以就出来找工作了。
面试官陈昊非常质疑,所以才说出:你打破了我们的认知啊,我头一次见博士的期望薪资是5000块。
刘本良说:我只是表明5000元已经对我的生活有非常大的改变了。
这个时候阳猛面试官对刘本良肯定地说:其实我们不应该用同样的思维去问他这些俗事的问题。我觉得栗浩洋刚才问他路名,他本来是做研究的人,他完全有可能不了解周边的路名。
栗浩洋反驳道:他难道从来不出校门吗?他出了校门不知道路名,他怎么再走回学校去?
阳猛说:他是一个做研究的人,我觉得我们不用再去纠结这些细节。
这时刘博士说了一句让人肃然起敬的话,他说:读书首先是不能为了钱,我觉得是要去创造有益益于人类的事业的事情。
主持人说:那你总得要生活吧?
刘博士说:我要5000元的工资,就是要传达这种价值。
主持人对刘博士说:我想告诉你,当你身居简出一心一意搞研究的时候,是因为你的父亲和妻子在背后默默的付出,承担了所有的家庭责任。如果你现在要找一个区区5000块的工作,你有可能就遇上一些你貌似看不上的人,或者你不屑于回答的事情,这就是生活,这跟做研究是不一样的。
刘博士说:你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我应该挣五万,不是挣5000,但是我不能传达我非常爱钱的的价值观。我是搞科学的,我就是要5000元的月薪,我要搞研究。
刘博士做的科研方向是原子能冷聚变。也就是一块小小的物质,它也可以放出巨大的能量。
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想做一项研究,有历史性的贡献,把时间都用在研究上了,那对于家庭责任这一块有可能就没有尽到义务。
但是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就是因为一个个像他这样的人,不断地去铺垫去研究,最终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刘本良博士目前在纽约前三冷核聚变研究所继续做研究。
他未来多有成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这么多年专心研究一项这么伟大的事业,到了求职应聘反而被一些啥都不懂的老板质疑他的学历,想想有时候真的很可笑。
很久没有听到这种话了,读书是为了惠及全人类,刘本良不简单。
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