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曾经发生过几次大的“综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要不要买电动汽车# 你还敢买电动汽车吗?8月16日傍晚时分,四川南充阆中市发生一起电动车起火事故。综合《电车报告》获取到的现场拍摄画面来看,一辆停放在路边的电动轿车冒出浓烟,随后底盘位置燃起烈火,车头位置不断冒出浓烟,消防队迅速到场扑救,该车辆大火被扑灭但同时受损严重几乎报废,好在无人员伤亡。据车主在现场表示,涉事车辆刚提7天,刚上牌3天,起火之前未经过暴晒,办事途中突然就冒烟了。#宋清辉汽车经济学#
先锋领航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戴维斯刊文称,美国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到年底将通胀率降至4%以下,美国便仍然可以避免经济衰退。戴维斯认为食品和能源等必需品价格上涨,以及强劲的消费需求推高了从旅行到公寓等一系列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让美国经济处于通胀的危险之下。在这个背景下,美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正在变小,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一定会衰退,美国仍有办法表面衰退。
他认为美国必须从以下四个层面采取措施,即降低消费者通胀预期、油价低于100美元每桶、更大的零售库存和美国人重返劳动市场。通俗化解读·戴维斯的这四项措施,降低消费者通胀预期即支持美联储激进加息,在初秋前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至少3%,以激进的大幅加息来最大限度的遏制通胀的持续走高。
油价低于100美元每桶即降低能源价格。他认为持续价格上涨的油价推高了美国的通胀,如果能将油价保持在100美元以下,燃料成本的降低将有助于抵消食品成本的全部增长,这预计将在年底前将通胀率降低2.5%。
更大的零售库存即美国消费品零售库存和销售比率不仅要恢复到正常水平,还需要更多的零售库存,以供大于求的经济规律来推动通胀率在未来几个月再降1.5%。美国经济最近几年一直受到供应不足的冲击,零售库存的不足也是推动美国通胀高企的一个原因。说白了就是,美国需要买进更多的消费品,让美国的零售库存保持在一个高位,从而摆脱近几年持续受供应不足的影响。
最后一个让美国人重返劳动市场,戴维斯认为相比供应链危机,缺乏充足的工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更大。如果更多的美国人能够重返劳动市场,那么这一方面能恢复美国国内的产能,另一方面还能避免供应链危机期间因卡车司机不够导致大量商品堆积港口而加剧供应链危机的事态再发生。
我们权且撇开美联储加息对抗通胀这个充斥质疑的举措,戴维斯提出的后三条举措一定程度上切中了美国当前问题的症结。价格持续上涨的能源价格推高了欧洲的通胀同时也成为推高美国通胀的一个核心因素,毕竟欧美国家的工业生产主要依靠天然气;另外汽油和其他燃料价格上涨34.6%,这导致普通民众需要为此额外付出更多的钱,进而影响到个人储蓄的下降,综合起来作用到通胀上。
戴维斯思路是对的,但具体付诸实施可能面临的困难很大。因为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根本结症是美欧制裁俄罗斯导致国际能源供应崩盘,这是美国自己干的好事。想要彻底地将能源价格降下来,那么国际能源供应体系就必须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拜登政府将希望寄予产油国增产,为此还亲自跑了一趟中东,效果似乎并不是很好。现在一面和伊朗接近恢复核协议,一方面又授权打击叙利亚境内的伊朗军事目标,这种大棒举措可能适得其反。另外欧佩克官员近期发表了一些减产的言论,对国际油价的波动影响很大,原本走低的油价现在又回到了100美元以上。
所以,就当前美国拜登政府所采取的举措来看,虽然总体思路是对的,想要把油价降下来,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路线还是走错了,并没有真正的切中如何恢复国际能源供应平衡这个要点上,想要把油价稳定的维持在100美元以下这个目标短期内看是很难的。不过昨日加拿大外长放风要归还北溪一号的涡轮机,这个信号与拜登下令空袭叙利亚伊朗目标一正一反,最终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还需时间验证。
第二个要让美国消费品零售保持一个充裕的库存,这个想法很好,对于解决美国国内的通胀效果肯定有,但是这个举措和最后一个让美国人重返劳动市场是相辅相成的,美国需要优先解决劳动力问题,从而才能保证美国从国内外两个维度同时推进保持充裕消费品零售库存的目标。
美国想要把这个举措落地,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国际供应链紊乱归根结底还是美国单方面打贸易战的后遗症,美国运用国内法,构筑贸易壁垒,动辄将他国企业纳入“清单”,肆意增加他国商品关税等等,这些动作导致美国与他国的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想要一如往常的扩大国内零售库存,这不仅仅是一个花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美国在政策层面释放出更多的善意,否则美国很难按照预期达成既定的目标。
除了这四个具体举措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之外,更核心的一个问题是美国需要在年底前同时完成这四个目标,加息美国很容易做到,或许等不到秋后美国便能达到,毕竟美联储最近的鹰派言论是年底要达到.75%-4%,但是后续的三个举措,完成一个都比较困难,更何况是三个,这多少有些为难当前的正将重心放在中期选举的拜登政府。
一个中期大选,让拜登政府在最不该挑衅中国的时候提前下场,俄乌冲突延续的影响极点正在路上,中美关系再度走向冰点,拜登政府尚不思悔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纵使美国的这些学者为美国谋划再精妙的、再有效的规避方案,美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必定要失其一,而失去概率最大的还是美国经济。
美国还是没有学会和中国打交道,有求于人需要求人的姿态,而不是大棒逼迫,结果一定适得其反,恶果最终还是要美国吞下。
根据南开大学的官网信息,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履新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经济学博士,此前担任过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此次担任南开大学校长,有望进一步提升南开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综合实力。
金色夕阳
2022-10-17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过轰轰烈烈的“革命”,也有过丰满而宏大的“综合”。已经被学术界公认的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综合”;马歇尔“综合”,和萨缪尔森“综合”,也有人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视为最新的一次“综合”。
这几次重大的综合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每一次综合都是在“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后发生的,这段时间有时很长,比如穆勒的综合是在斯密革命之后80~90年之后发生的,而马歇尔综合和萨缪尔森综合则是在“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之后1~20年后发生的;第二,“综合”总是由当时最权威的学者完成的,比如穆勒、马歇尔、萨缪尔森甚至曼昆都是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第三,每一次综合都以某个学者的代表作为标志。比如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四,每次综合的内容体现出了当时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穆勒综合了古典经济学时期的价值、分配、交换和政府职能等理论;马歇尔综合关于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生产要素及其分配、市场及其交换,特别是关于供求均衡的分析,等等;萨缪尔森综合了包括经济增长、周期理论、公共经济学,特别是将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综合于一体;而曼昆则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综合了起来;第五,综合者总是处于当时经济学最发达的地区或国家。穆勒和马歇尔完成其综合时,都在当时经济学最发达的英国,而萨缪尔森和曼昆在都在当今经济学最发达的美国;第六,综合追求学术体系的完整性,但都有很大的创新。尽管每次“革命”都重创了旧有的经济学,实现了“范式”的根本转变,但其新建的体系并不完善,而“综合”则正在于实现学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很强的建设性。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穆勒在其《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一书中,对经济学体系的构想将古典经济学从问题导向转向了逻辑导向,意义重大。马歇尔将均衡和短期、长期等时间因素引入经济学,以及萨缪尔森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曼昆则把预期的思想和方法融合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中,提出了若干过去未有的新理论,都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