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古代通讯那么不发达,是怎么把信息传递出去的?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驿站制度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在电子邮件免费的年代,我们很难想象,曾经寄一封信有多难。
杜甫在《春望》中描写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背后隐藏的正是邮政不够发达的写照。
我国古代邮寄书信的历史很长,从有文字记载开始,至今已经近三千年。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中的"烽火″,就是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用于边关报警、军队调动等等。
中国最早书信传递,出现在2000多年前,以驿站传递文书,并配有专门送信的马匹和信吏。这些驿站称邮驿,可以供应食宿、车马,同时也能为旅客提供休息住宿的馆舍。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有:“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汉书·赵充国传》有“善治邮亭”,都提到了邮驿。
到了十一世纪左右,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民间的书信往来也变得多起来。
古时的邮驿其实很方便,汉代便有“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但这些是专属于官府的通信机构,主要传递官府上下级之间的文书,百姓不得使用。
那么,百姓之间如何邮寄呢?
根据记载,有组织的民间通信大约始于唐代。最初是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出现“驿驴”,专为民间百姓服务,但是,大家更习惯于找人帮忙捎信。
虽然当时的人不常出门远行,但很多人会去赶考。
秀才乡试一般会去省城,省内的信件都能捎带传递,若是举人会试,是要进京城的,沿途很多地方都能带到。还有的是官员调转,或是进京述职时,也能帮人捎信。
只是,如果一个人朋友太多,捎信就是一种负担。
《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故事:东晋时期,殷洪乔在江西豫章做郡守,任期内前往南京述职,朋友便请他帮忙寄信。
一封,两封,三封……最后足足捎了100多封信!
如果一个个去找这100多个收信人,述职时间怕是都不够。
到达南京后,殷洪乔便把这些信都扔进水里,嘴里念叨着:“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又不是信差!”
由此可见,当时的通信手段并不发达,不然也不会遇到一个人出远门,就求他帮忙捎信。
除了找熟人捎信,还可以找专门的代理人,这种代理人大多是古代的商人团体。
因为商人经常走南闯北地做生意,行进速度也比较快,因此,由商人捎信通常都能更快送达。
但是,商人捎信是需要付费的,从几十文到几百文不等,折算下来相当于今天的一百元左右。
一百元一封信,对于普通家庭还是不小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人对书信那么重视的原因。
若是战争年代,全员逃难避战,自然无人捎信,这才有了“家书抵万金”的感叹。
因为邮寄的特殊方式,一直以来,邮费都是由收件人支付,信送到后,遇到好客的收件人还会留信使吃饭。
直到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开创了书信有寄件人付邮费的历史。
后来到了1878年,清朝政府与世界接轨,试办邮政,发行中国笫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从那时起,中国寄书信的资费才逐渐由原来的收件人付费,慢慢变为寄件人付费。
关于书信、邮票的历史其实还有很多,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书信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微信、电子邮件取代,但邮票却从最初的邮资证明,变为收藏品。
8月26日,东莞虎门2022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集邮展览即将在虎门开启,共有32个省级集邮协会以及港澳集邮协会参展,参展展品近1200框,其中包括超50种珍罕邮票。
在为期4天的展会上,将设置4个主题活动日,同时开启线上云展览。
从贴在信封上,到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藏品,虎年在虎门,欣赏众多精美邮票,也借此了解邮票的历史与传承。#虎门加邮#
四通八达的驿站应是主要途径,驿站储备有马,可吃住休息的,传令者可休息,换马,或换人接力。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这些还是有可能的
#哪句诗词最让你怦然心动#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通讯极度不发达的古代,只能依托书信和熟人传达信息!
信鸽、烽火、锣鼓、暗标、漂流简、驿道等。
古代政府也是十分重视通讯,为此在全国建立了驿站,专为官家通讯使用。驿站供信使休息调整,例如:吃饭、休息和换马匹等等。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四百里加急”。可见古代通讯在硬件条下不好的情况下,还是很快的。
梦飞
2022-10-02在封建社会,押送囚犯无疑是一件苦差事,但往往碰到押送女囚犯时,官差们却是争先恐后地去争夺,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点个关注,咱们接着往下聊。
流刑是中国古代刑法中,一种十分特殊的刑罚,因为比起那些,直接对肉体上进行伤害的刑罚来说,流刑和这些酷刑相比,还是有着一丝人性的,毕竟那些被判处流刑的人,不会立刻受到皮肉之苦。
但流刑作为一种持续程度深的刑罚,对于人的伤害来说是长远的,而流刑顾名思义就是将坏人,发配到几千里以外的地方,去服苦役的一种刑罚。
而被发配的地方往往是苦寒之地,不仅没有发达的医疗资源,自然条件也十分的恶劣,因此虽然流刑在施刑的过程中,不能直接伤害犯人肉体,但精神上却十分的折磨人。
加之流放路途遥远,而且手脚还带着枷锁,许多犯人在经历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后,身体也会变得日益消瘦,而精神上也是深受煎熬,更是有许多的人,还没坚持到目的地就死了,至于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也会累死在做苦力的工作中。
而作为押送囚犯的官差,自然也会面临这样的危险,要知道古时候可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所以官差们和囚犯一样,也要经受风吹雨打、长途跋涉的考验。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押送犯人其实是个苦差事,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但是当很多官差,在听到要押送女囚犯时,都会目露精光、疯狂的去争夺差事,而路途的遥远与危险,也被他们一股脑的抛在脑后。
明知这是一件苦差事,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去争抢呢?,其实押运女囚还是有着诸多的好处的。
首先就是可以从中捞取油水,在古代女子的犯罪率很低,能被流放的,多半都是被家里牵连的,而原本是官家女子,却一朝沦为了阶下囚,肯定还是有人关照的,所以给的钱财自然也就不会少。
加之古人对于女子的贞节问题是十分看重的,女子被判流放,家里人只要稍微有点条件的,都会选择提前去打点好押送的官差,毕竟官差都是男人,而押送的则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更是去到数千里之外,想要不发生点什么,恐怕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那些担任押送女囚任务的官差,每次在出发前,都能捞上一笔不薄的打点钱,而这笔钱的用处,就是为了让两位官差不要碰女囚,以此来保证她的清白之身。
其次就是女子不会跑得太远,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一旦犯人从官差手中逃跑了,就必须要在规定时间里抓回犯人,如果没有抓住,那么就会按照失职去处罚官差。
所以挑一个不容易逃跑的押送对象,同样是衙门中的官差,最愿意干的一件事,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一趟差事,就毁了自己的一辈子。
而女人在体能上自然比不过男人,这样一来女囚犯的逃跑可能性,远要比男囚犯小很多,就算跑了也可以很快抓回来,而官差也不会害怕女囚为了逃生,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反抗之举,工作量更是会大幅的降低。
还有一点就是大多数女囚犯都比较娇弱,因此在上千里的流放路程中,很多人的身体都会吃不消,半路上因病而亡的也大有人在,而一旦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那么官差也能尽早的打道回府,向皇帝复命。
最后就是可能会和女囚之间产生情感,毕竟那可是几千里的路程,而女囚的生活各方面也不方便,因此只要官差稍加体恤,还是很容易取得女子芳心的。
到时候便可以带着女囚浪迹天涯,因为古代的通讯并不发达,所以只要随便改名换姓,再躲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就这样平静地过完一生,这样也不是不可能的。
纵观整件事的发展,这些押运犯人的官差们,不是那些一心要求自己秉性高洁的圣人,他们只是一群封建社会中芸芸众生,追求的自然就是如何能活的更加舒心。
加之这些官差也没有读过多少书,自然不会懂得仁与义,所以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这样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刑罚无疑是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而这不仅反映出了封建思想的愚昧之处,也可以间接揭露出古代那不平等的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