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老师我今年34了,考研晚不晚?

想咨询一下关于老师我今年34了,考研晚不晚?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2 个回答

  • 董沫然

    【你的人生还会有35/40/50岁】


    现在能做的事情,或是想做的事情,之后再去后悔,那不是很无聊吗?

  • 岁月如梭

    比较晚了,不建议考,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每个人在什么阶段就做什么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努力去找回来也不是原来的东西了。

  • 短腿柯基王

    人这辈子短短几十年,活法千万种,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只要遵从内心、自己心甘情愿就行,何况是考研读研能提升自己的好事,生活不易,只要活着在,就永远不能放弃自己,对自己的一生来说,哪有什么晚不晚,关键看自己想怎么样

  • 淡定自如

    我是72年出生的,念的是师范专科,那时工作包分配,到了本市一重点初中当老师。因为高中讨厌班主任为人,加之重点高中人才济济,我不再受老师和同学的瞩目,对学习就没有多少动力和热情,结果以离本科一分之差被录到师范专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年轻意气用事啊!我知道我的实力不至于考到专科,所以虽然工作了数年而且也干得不错,但心中一直对自己的专科出身函授本科学历耿耿于怀,尤其是没有学位深感遗憾。在我工作16年之久,以36周岁的高龄考上研究生,圆了提升学历的梦想。因为一时高兴冲昏头脑,我把未来想得太美好,初中老师这份工作并未放在眼里,犯下了致命错误:辞职读研。毕业之后,我已近四十岁,工作真是不好找,找带编制的公立学校更难 了。毕业后的一年想进当地一大专院校,结果年龄超了,报名都没有资格。惶惶恐恐,左右不行,第一年就这样耽误了。第二年到当地一高中应聘教师,当代课教师近六年的时间,才在前年通过市教育局招聘成为正式教师。巿教育局也是为了解决公立学校临聘教师遗留问题,我们大龄教师才有机会的。这一路走来很辛苦,真的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墨香

    34岁考研从自我提升方面是有益处的,如果现在的工作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建议考非全日制。如果辞职读全日制研究生,得不偿失,不建议。原因是34岁开始读研,三年后毕业已经37岁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已经超过最高报考年龄。稍微好一点的民营企业也只招35岁以下的人。

    至于有人说他表姐,全日制专科毕业,自学本科,在职硕士和博士留校任教,那绝对是故事,不是现实。

    现实是二本全日制本硕博毕业基本无机会做大学老师,硕博211/985,本科二本都难找教职。

  • 教育

    【丁兴华老师 宏观经济战略学家】
    拥有34年经营管理与研究授课实战经验
    20年资深媒体人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 | 经济学博士
    台湾 东海大学管理学院 | 管理硕士
    现任:中华医养总会、海峡两岸医事交流协会 | 副秘书长
    现任:台北地方法院 | 国民法官候选人(2021)
    现任:台北市中庸实践学会 | 常务理事
    曾任:台湾汽电集团(上市、电力公司)| 董事长特助
    曾任:中时媒体集团 | 总监 | 社长特助
    曾任: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 校长遴选委员
    曾任:台北市中庸实践学会 | 理事长
    曾任:台湾东海大学 管理学院 | 咨询委员
    曾任:台湾诺贝尔医疗集团 | CEO执行长
    曾任:河北凯悦地产集团 | 总经理 | 董事长特助
    曾任:旺旺集团总部 | 公关委员会经理
    曾任:联合报、经济日报 | 记者 | 经理
    擅长领域:宏观经济、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管理、危机公关、领导力、执行力、绩效管理

    → 曾为各省、市政府部门、央企、国企,如国家电网、中国烟草、四大国企银行、各大银行证劵保险期货、中国移动、凤凰卫视、大型地产集团、医疗集团、上市科技公司、跨国企业,以及双一流大学MBA硕士班、EMBA企业家总裁班等,高层领导及管理者进行课程培训,因其严谨的学术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实用的工具技巧,为学员带来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课程好评率高达99%以上。

    ——34年丰富的企业实战管理经验,曾任职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媒体集团和政府机构高层管理者,丰富的工作阅历使其具备一流领导管理能力。
    ● 曾就职于上市公司台湾汽电共生集团(集团内拥有4座天然气发电厂),担任董事长特助2年,参与集团经营管理、出谋划策。曾受河北凯悦地产集团董事长之邀,担任集团总经理,用时2年成功为集团进行产业转型扩充至教育集团、餐饮集团、医疗集团等发展;同时负责管理制度建立,编辑的《管理体系汇编》含制度、规章、表格、实施细则等计1197页50.7万字,至今仍在使用。
    ——20多年资深媒体人工作经验,曾任职台湾“联合报系”与“中时媒体集团”两家最大媒体集团,最高担任社长特助,接触许多两岸高层官员、学术研究机构、知名企业实干家,拓宽企业运营管理格局与宏观思维。
    ● 在媒体任职期间,应邀出席「两岸EMBA高峰论坛」、「两岸产业趋势论坛」、「两岸经济发展趋势论坛」等两岸交流论坛活动。2008年至今多次应邀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大型经济政策交流活动,其中连续3年受福建省人民政府省台办委托主持福州2008-2010年举办的第八、九、十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并连续10年担任海峡两岸医事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连续3年出席任《两岸医疗经济的发展趋势》演讲嘉宾。2016年应福建省人民政府邀请,参加九八厦门投洽会大健康产业论坛,主讲《台湾国际医疗》、并参与座谈会以及担任论坛总结嘉宾。

  • 董沫然

    想要的开始永远都不晚。

    我今年30岁,在准备考MBA,和注会,打算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

    准备要娃,也准备怀孕后考个育婴师和早教。

  • 沉稳如松

    不瞒你说,本人就是34岁考研,也算是同道中人了。

    我当时已经工作多年,单位及各方面发展都还不错,但由于爱人调到北京工作,我不想长期两地分居,而且孩子又小,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成长不利。不得已,我才通过考研的途径来到北京。

    客观上来说,我之所以考研,也是环境所迫。但同时,也是一种鞭策,促使我在年龄较大的情况下毅然辞掉工作,咬牙坚持,全身心地备考、复习,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时光。回想当时,如果不辞掉工作,或许我就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很难在兼顾工作、家庭、学习的同时找到平衡,考研结果也就打了折扣。

    不清楚题主因为什么想考研,但是,考研的最大阻碍并不是年龄,而是你有没有坚持的决心,有没有放弃眼前一切的勇气,而且,不管你是否有实力,考研都有失败的可能,你有没有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考研是从头开始,接受新的挑战。34岁,应该是人生阅历积累了不少,但对考研来说,这些不是资本而是累赘,因为考场上比拼的是学习能力和专注力,而这些恰恰是年龄大的人的短板。

    所以,34岁考研虽然不晚,但需要你的决心,需要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如此,则离成功不远矣。

  • 沐馨

    感谢您的邀请,因为不知道您目前的状态,所以,只能从不同角度给你分析一下。

    如果你是为了换一份工作而考研,其实有些盲目。

    因为34岁的年纪,去开始一门完全新的课程或者即使从事了很多年的专业,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其次,34岁的年纪对于职业生涯是一个坎,即使能够一战上岸,校招的时候年龄也会成为巨大的问题。对于大公司而言,研究生35岁是个顶,也就是说,过了这个年纪,被录取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你是为了工作的晋升,那么我推荐你报考在职研究生。

    如果你选择在职研究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复习的压力,同时也能够兼顾到年龄对于读书的限制。对于职称的评定,在职研究生是被承认的,但是在职的本科现在已经不予承认。选择一个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校去报考,把握更大一些。


    在回答之前,也看到了很多似乎很励志的鼓励你去考的故事,但是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量。大学留校需要有海归经验,或者有高质量文章,在职研究生读博士要过好多年才可以,可能,我这么说让人不悦,但是我希望这个能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我的建议是,读一个普通本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你,更合适。


    祝好!

  • 沉稳如山

    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越来越多,到底哪一方出了问题?哪一方责任大?
    近日一位34岁硕士研究生猝死,引发导师“压榨”研究生的热议。

    之所以引起关注,本质还是引起了部分研究生的共鸣:完全不同的地位,研究生很辛苦,很委屈,的确存在被压榨的现象。矛盾的焦点本质是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或者说摩擦问题。

    对于极端的事件,责任往往是清晰的,至少某方面因素多一些。抛开具体的事件,研究生与导师摩擦增大增多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导师?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研究生与本科不同,导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特殊,不仅仅是师生,也是一个工作关系。国外把导师叫老板,国内也移植过来了。为什么叫老板?说简单,不准确一点,就是教授雇佣了半个研究人员,而核心产出就是某个科研成果,完成了某个项目,具体体现是论文,专利等等。在美国,导师有绝对的权利,因为你的钱是老师出的。所以,导师必然署名在每一个研究生的论文或成就中,就是这个道理。对你是否完成了这项工作,导师有绝对的权利,就如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对员工的评价一样。研究生只是特殊的“科研人员”一样。

    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同,这笔钱本质是学校,或者说国家出的。但研究生的部分性质却是一样的,既不简单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是一份工作,研究工作。

    因此与本科生不同,在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上,导师有绝对压倒性的权利,比如对于学生的学术评价,论文是否过关,最重要的是导师。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不对称关系,因此,一旦遇上一个糟糕的导师,人品与能力存在问题的导师,在这种完全不对称的关系下,对于孩子们的确是一场噩梦。

    我相信这种导师的数量,的确越来越多,原因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导师的门槛事实上也降低了,一些能力与品行存在问题的导师,从占比和概率上讲并不一定增加,但从绝对量上讲,肯定是增加了。某985高校的一个研究生就给我讲了其导师的情况,这个做区域经济研究的导师,不仅经常在研究与项目上让学生凑数据,而且让学生分头领劳务费,最后再交给导师。这种人品,能做好科研就见鬼了。

    更不要说一些更恶劣的导师了,剽窃学生的学术成就,甚至恶意延期的确存在,虽然只是个案,但影响是很大的。

    对于这部分导师,能远离就远离,必要时,可以积极举报,清除清理这些垃圾,但前提是保护好自己,因为不对称。

    但是,学生就都很无辜吗?显然不是,一些冲突中,显然就是研究生的问题或者原因大一些。

    首先就是认知问题。我们很多孩子没有意识到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变化,忘记了研究生本身也是一份工作,研究工作,在研究中成长,学习,导师就是这其中特殊的“老板”。因此,我们需要跟着导师研究方向,节奏,需要做一份“研究工作”,这其中必然要做基本分文献研究,即搜集整理资料。如果是一个小组的,你可能需要分工所有人的数据采集或者分析等等。这和本科生完全不同,社会上很多人因为不懂,所以有误解。现在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别人给他做什么,不自觉认为是应该的。但是作为小组的一员,需要给别人做一些工作,很容易被认为是压榨。

    还有,水平与能力的问题,加大了这种摩擦的出现,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

    2021年研究生招生120多万,比1998年大扩招前一年本专科招生总量还高出12万。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水平出现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仅是能力水平问题,很多并不适合做研究的孩子也有机会读研究生了,更复杂化了。

    前两天浙江大学资深文科教授刘海峰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研究生不要让你的导师折寿,核心就讲现在研究生水平下降很大,层次不齐,文理不通的研究生越来越多,经常让他七窍生烟。

    延期一定是导师想压榨吗?

    大家看到研究生导师有绝对的权利,但也有着绝对的责任。事实上,一旦出现学术问题,导师也是第一责任人。近年为提高和加强质量,教育部加强了对研究生论文抽检,一旦被判为不合格论文,导师一同受罚,最终可能会暂停招生资格。至于出现剽窃,作假等问题,导师的处罚远比研究生重。这也导致现在很多导师非常谨慎,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的延期并非故意的,恶意的,而是真没有达到相关标准。

    这种冲突的加剧,有两代人的观念差异问题,但更棘手的是新一代年轻人之间的冲突。钱理群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是这一代人都是精于算计,越是优秀的人越算计效率,两个都算计的人碰到一起,很容易起冲突。研究生认为这样对自己有利,导师认为这样对自己有利,冲突就容易加剧。我前两天看到一个95后的研究生导师,佩服之余,对于他的一些想法,就不得不提醒他,注意和学生的关系,关照他们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你的想法。

    摩擦的增加是一个概率问题,即绝对数量多了,自然概率就高了,但也是一个时代问题。

  • 教育

    看你是考管理类的不晚

  • 梦飞

    刚才在抖音看了一个视频是关于《甄嬛传》选角的事,已经超过了我这个阶层的认知。
    首先声明:本人男,34岁,博士研究生,某央企研究所任职;老婆是初恋,硕士,某国企员工,均是985大学毕业。在我们的认知里就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没什么钱,生活也安稳...
    有钱、有势真的可以任性,为所欲为。我们普通老百姓真的难以达到安排热播剧演员的程度。
    可能社会运转的逻辑就是这样,我们普通人就好好加油干吧,争取也达到王总的级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