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历史学研究生在中专学校可以教什么学科?

想咨询一下关于历史学研究生在中专学校可以教什么学科?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2 个回答

  • 金色夕阳

    #中文系有什么用#还有这么一个热搜?我这人特别,中专是商业会计专业,研究生是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后来工作时去中国科技大学读了个计算机应用研究生班(未取得硕士学位)。也算是中文系出来,但又不是纯中文系的。也算了解中文系,又不被它框住。
    中文系到底有没有用?先说无用。
    读中文系无疑是大学里最轻松的专业之一,我读研究生时,除了英语课是良好,其它课似乎均是优秀,班上有几个同学喜欢玩牌,他们和历史系搭一个班子,三年研究生,差不多一年半每晚都在打扑克,也没见谁考不过。有一门电影美学课,就是到老师家看电影,然后扯一扯,最后写个文章。
    我研究生是中专考上的,自然珍惜一些,学习较努力,是研究生会的宣传部长,《研究生时代》杂志的副主编,第一年就拿了光华奖,其实细想追姑娘的时间,不比学业时间少。我们那时追姑娘的那些事,每次酒喝多了,都可以成为饭桌上的谈资。我们那些同学的故事,若不是同学都还在,出一本小书,就把真实的故事写一写,比一般的小说还好看。
    读完研究生真要说学到了什么,似乎真有点恍惚。
    这方面看,中文系读完了,学了什么知识,包括以后子女学不学中文,我是不会建议孩子学中文的。
    好象中文系学了真没什么用?
    我的导师还是很喜欢我的,硕士完了,他又当上了博士导师,建议我也读个博士,我还是拒绝了,以后我办《学电脑》、《通信世界》,不小心混成了个“通信专家”,他就有点遗憾,觉得我这点成绩,没他什么事。
    我有次和老爷子聊天,说到这事,我告诉他其实和他还有很大关系。人在生活中,除了知识之外,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思维能力、二是表达能力。
    我们面对纷繁的世界,条理化、理论化,去伪存真,形成系统化的思想,对于我中文系的文学理论学习就有大价值。正好我导师是理论大家,跟他三年,渐渐养成理论的思维习惯。后来我进通信业,别人不过仅做产品,做技术,看产业,我面对的一切,理论化的能力就比一般人强,面对一个5G发展,我总结人类信息的发展,提出了七次信息革命理论、智能互联网的体系,出了《5G时代》、《5G机会》两本书,还在写第三本,《5G时代》的销量今天还是世界5G书第一。这些本应是邮电大学的老师们干的,结果我也干了,理论的思维和体系化,这就是中文系给我的训练。
    敏锐,也是中文系的训练,得风气之先,了解这个世界最新的风气,胡适、鲁迅这类缺乏定力,少有行动,干不了实事。但对新东西敏感,花架子很足。敏锐不仅仅是文学,还有技术,技术之上的文化、产业、社会规范,如果这路走在时代前面,当然就是受益者。我的敏锐相信也得益于中文系的学习。
    除了思维能力,表达对一个人一辈子都很重要,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一定是演讲大家,有很好的表达、沟通、感染力。中国近代毛主席是当然的第一大家,他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都是说理与鼓劲的颠峰之作。
    较为系统的中文系学习,这方面的能力也是得到很好的培养。我追姑娘那绝对天下少有的高手,我这不到1.6米的身高,小地方社会下层,也能找到老婆,养育三个孩子,自己也没想到。策划、表达能力相信对我打动姑娘有大帮助,和她说着说着,把她说晕了,忘记了我和她一样高。
    所以后来我说产业,我说技术,我说产品,就说很流畅,很清哳。黄奇帆先生给我《5G机会》一书做序时,评价我为“能够系统的把通信各个领域的知识纵横自如地讲清楚,又能够把握重点,纲举目张的大师,他可算一个”。黄市长有点过誉了,不过把产业讲得很清楚,这也得有点表达能力。
    我看我的同学,除了在中央做领导秘书,在银监会、税务局、工商局、央企,都做了很高的位置,发展的不错。想也有中文系培养的作用。
    中文系如果不是被它框住,不被少数性格狷介的老师带坏,做几年思维、表达上的训练,再结合其它的知识,其实是不错的。中文系最怕的永远在文的小園子里,活得清高,那才是害人的。有用、无用,得看各人,得看陷得深不深。

  • whatsns

    45岁博士毕业,这位西北汉子的事迹让人感动。但是社会以后不会再给这种人机会了。
    此人名叫高永顺,1972年生。1990年考得清水县文科第二名,却错报志愿,只上了甘肃省供销学校。1992年毕业时,幸运地被分配到天水交通征稽部门,一身制服,大盖帽上的国徽熠熠闪光。
    1996年获得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专科学历。2005年3月,毅然东下西安,“落草”在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隔壁的“天下第一胡同”——瓦胡同,从此开始了数年的游学生涯。
    2008年以同等学力考取中南民族大学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从中专到博士,高永顺用了25年。博士毕业时,他已经45岁。
    在在斋主看来,高永顺是比较幸运的,一路上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尤其是就业得到了贵人相助。
    现在高学历人才过剩。很多单位对博士就业年龄最高定在40岁。高永顺如果不是得到贵人相助,他可能毕业就是失业。现在很多地方对年龄的限制都是省里文件确立的,以后再有40岁之后毕业的博士,事业单位恐怕是无缘了。
    这是博士人数过多带来的必然后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