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2

历史学研究生三年里学什么?_历史学研究生三年都干什么

想咨询一下关于历史学研究生三年里学什么?,历史学研究生三年都干什么,历史学研究生学什么课程,历史学研究生主要学什么,历史学研究生在学校学什么,历史学研究生三年规划,历史学研究生要学英语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数线公布,国家线涨的可怕,竞争越来越激烈,考研人数越来越优秀。

    不论从学术学位类,还是专业学位类来看,分数均上涨的可怕,往年分数涨幅两三分徘徊,今年10分起步,有些恐怖。

    1.经济学/应用统计/文学/管理学涨12分
    2.理学/工学/医学涨10分
    3.哲学/历史学/体育学涨15分
    4.教育学/法学涨14分
    5.艺术学涨16分

    不知道是不是疫情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大量毕业生干脆考研了,当然多读点书提升学历教育也是很好的选择,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沉稳如山

    有人觉得读历史没啥用,不如去学一门技术,其实喜欢历史可以从事的职业: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可以做图书出版社的一些历史类书籍的编辑校正;硕士、博士以上历史专业,可以做考古、国家事业单位从事历史类书籍的整理与编写;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从事党政工作等。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
    学历史的可以增长见识。
    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够增长知识,了解到历史上某一些人物事迹是怎样的,历史事件为何会是这样的。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历史上很多人尤其是名人很喜欢阅读历史。比如李密在少年时代就喜欢阅读《汉书》,深得杨素的赞赏。我们不论读书还是与人交流,历史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历史的记载尽管是有些乏味的,但是读下去会很生动有趣。

  • 秋意浓情

    1990年,陕西教授走访一个外国村庄,老人见教授是位中国人,便激动地问他:“你是从大清国来的吗?”

    这就是陕西师大教授王国杰所经历的故事。

    1979年,还在陕西师大历史系读研究生的王国杰在学习苏俄历史的时候,偶然接触到了一位外国学者的论文,其中就详细描述过关于东干人的历史。

    对于热爱历史的王国杰来说,东干人竟然在沙俄境内以几千人繁衍出如今的12万人口,是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于是,抱着探寻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王国杰在1990年,以地区俄语第一名的成绩为自己争取到了留学苏联的资格。

    也就是留学期间,王国杰经过查证调查,在如今的哈萨克斯坦境内,找到了这群顽强生存的东干人。

    进入营盘村,王国杰差点就被当地人那口地道的陕西话惊掉了下巴。

    尽管营盘地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交界位置,但是一百多年来,东干人竟然还保留着自己的生活习惯。

    他们的外貌与如今黄皮肤黑头发的我们几乎无异。居民们仍然以地道的陕西方言作为沟通语言。陕西的地方剧种——秦腔,至今都是东干人喜欢的传统项目。

    更叫王国杰感叹的是,这里几乎保留了百年以前,陕甘地区的风俗传统。

    虽然王国杰一到那里,村里的老人们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早已经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子了,甚至还有人以为中国还在大清朝的统治下。

    但是,看到吃饭的筷子、村里的火炕、挂在屋檐下的玉米以及招待客人的包子、面条,都让王国杰倍感亲切。

    通过观察,王国杰发现,东干人的妇女在衣着打扮上都类似于中国清代的装束,束发髻、穿旗袍。

    他们在很多用语上也颇具古代色彩,比如喜欢把政府机关叫做“衙门”,称呼官员叫“大人”。店铺里的老板被他们视为“掌柜的”,甚至连女人的嫁妆都称之为“陪房”。

    至于拔火罐、拉二胡、踢毽子、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历,都跟中国人的生活毫无二致。这也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东干人的村落被称之为“山西村”的重要原因。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东干人的日常生活,1993年6月,王国杰教授倾其所有,再次来到这个陕西村做研究。

    这回,他一住就是三个多月,跟当地100多户人家成了朋友,还走了十多个东干村做考察。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王教授对东干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原来,第一代抵达俄国的东干移民在俄国沙皇的统治下获得了农田。

    他们十年如一日地努力耕种,逐渐从19世纪80年代的1.5万人累积了12万的人口。

    他们虽然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上保留了清代陕西人的传统,但是汉语的水平仅停留在晚清年代。对于“芭蕾舞”“导弹”这些新名词,东干人则都是借用俄语词汇。

    虽然东干人会说陕西话,可是他们同样也掌握了俄语,算得上是双语教育。

    对于当地人而言,很多人仍然知道自己的“出处”,对中国这片祖先生活的地方充满了好奇。

    就在王国杰教授带着满满一箱子东干人的资料书籍回国的第二年,哈萨克斯坦的“陕西村”村长安胡塞也开始自掏腰包往返于中哈两地。

    他借助自己的特殊身份,先后将陕西的制砖机、饼干、油漆等生产设备引进到哈萨克斯坦,借助陕西的温室大棚技术,缓解哈萨克斯坦蔬菜短缺的问题。

    当然,安胡塞可不是只从中国索取,不懂付出的人。在他的努力下,整个哈萨克斯坦都关注到了他在农业技术上的成就。

    进而使得哈沙克斯坦政府与陕西省政府有了深入交流学习的机会。

    参考资料:《“陕西村”·邻邦国家的中国印记》——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09期

    作者:花升
    编辑:盛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