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你见过的跨专业考研跨的最离谱的是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你见过的最离谱的考研跨专业是什么?
今天见识一牛人,算是开眼了:本科是山东农业大学桑蚕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山东师范大学的武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是上海中医院大学的中医专业,现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任教,从事《金匮要略》杂病证治和六经辨证研究!
从养蚕,到武术,到中医,这专业跨度也真是逆天了!这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您见过比这更牛更离谱的跨专业吗?
#翻开我的生活日记# #泰安头条#
今年报考普通院校的考研生也被分数懵逼得找不着北了,普通院校改卷放水严重,导致水涨船高,高分考生也难进复试,调剂也不受待见……
河南大学今年考研真的卷到离谱的程度,地理学计划70人光上400就有40个,学科历史和生物学400+进不了前十,美术学计划27个人370+按复试比也进不去,真的离谱。今年心理学分数非常高,基本都400-380。法学也涨了40分,今年可能要360进复试,化学380也干到了80多名。
再看江西财经大学,该校国际商务专业今年400分上不了岸!初试第一分数达到了434分,成绩太水了,无法复试的学生调剂,好学校总进不去的。
本科考古
研究生通信
【考研复试前有没有必要提前联系导师呢?】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值得琢磨的人性问题。我因为长期和高校的硕导、博导打交道,现在也在高校里带硕士研究生,这里聊聊个人的感触。
我曾收到过群发8位老师的“广撒网式”的邮件,也收到过把我的姓氏写成另一个相似的别字的邮件,还收到频繁发送和催问结果的短信,甚至遇到有陌生的学生突然造访办公室。这些联系方式显然没有起到对录取有任何帮助的正面作用。
个人认为,复试确实可以提前联系导师,因为这会加深导师对你的印象。若是最终没有成功,也不会对你造成什么损失(说不定还因此结交了一位师长朋友)。但最恰当的联系导师的方式是什么呢?以下几个问题不妨注意一下:
1.邮件是分寸感最好的一种联系导师的方式。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位研究生导师,你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考研成绩出来之后,一定有很多通过初试的学生想认识你,而你可能并不愿意当面认识他们。一是因为复试之前,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而如果见面往来,后续要付出的沟通成本很高;
二是,太多人打电话、发信息或约谈见面一定会让你应接不暇——本身大学老师、硕导博导的工作就非常繁忙,如果是科研大佬,他们的时间就更加宝贵,这是他们的共同点:每天找他们的人都非常多。这个时候,邮件往来是最恰当方式——导师能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考虑什么时候看邮件、什么时候回复邮件。
2.邮件内容能提及你对导师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基本认识。
(1)基本信息要素齐全:邮件的基本信息不能少。
除了初试几个科目的单科成绩和总分外,本科学校、专业及本科期间做的一些与科研沾边的事情,比如参加了什么科创竞赛活动、毕业设计做的什么等。另外,对导师方向的了解和基本认识,最好也提一提,表明你选导师前,是认真考虑过的。
(2)与你的能力和专业水平相关的信息越具体越好。
一般要有你的个人简历和学习成绩介绍。如果报考博士研究生,还要有关于硕士期间研究内容的介绍,发表的学术论文。自己在校期间掌握的实验技术、特长,以及个人爱好和兴趣等。
邮件表达传递出诚恳、自然的感觉就行。不需要太过华丽或太官方的通用性语言,也不需要你发誓表决心。导师希望能通过邮件了解你的学习情况,你的科研情况,你的技能等等。
(3)如果你能就某个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问题,谈出有意思的个人观点和见解,那么这是一个加分项。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学新闻传播背景的学生,是跨专业考研,她在邮件的最后部分,跨界解读了智能交通领域的一些问题,同步附上了她的一篇作业。这让我的那位导师朋友在看完邮件后,把文章转给了一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工程师。这位同学后来也顺利地通过了复试。
3. 发邮件容易踩的几个坑:撒网、粗心、随意
(1)不要群发。
考生联系导师,很多时候是撒网。网到几条鱼后,再慢慢地挑选。这一点,其实导师们都知道,尽管他们可能不会太在意,但也不会对你有深刻的印象。
(2)不要大意。
想象一下,一位教授收到只有笼统的称呼“教授”或“老师”之类的邮件,显然他不会认真看。至于隐姓埋名投石问路的,邮件中或电话里只提考分和本科院校这类邮件,那就更容易视而不见了。
最离谱的是一位同学同时给同一院系的5位导师发邮件,竟将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写错了——姓是对的,但名字的两个字写反了。像这样马大哈的学生,不管复试表现如何,导师很可能都不会招他——万一以后写实验记录也这样,那就麻烦大了。
(3)不要随意
如果有学校域名的邮箱,则毫不犹豫,请选用学校域名的邮箱作为联系导师的邮箱。因为学校域名(包括上班后的单位邮箱)本身具有身份认证的功能,比普通的邮箱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
再想象一下,如果导师打开邮箱,发现收到了是下面这些发件人发来的邮件,他会作何感想:
来自:不是一个人。 / *咆哮的大熊& / 深夜寂寞冷;/ 莪在这里等妳 /一称体重就不开心......其实,现实中的发件人名称比这些更有喜感和冲击力。
显然这些同学并没有注意发件人显示的姓名设置,或者是为了显示个性,或是按照当时的心情随意而设。
建议的设置是真实姓名,或者是学校+真实姓名。
事实上,考生提前联系导师,或多或少与老师个人的一些沟通习惯和做法有关。不同的导师,为人处事的态度不同,给考生的回复自然也就不一样。
但一般来说,导师给你的邮件回复,都会有这样的共性:他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完全失望,因为他们不会直接拒绝;但也无法让任何一个学生满意,因为他们不会有任何承诺。
只不过,导师有可能因为这一次或几次邮件的往来,会对你产生更多的印象,如果后续你顺利通过复试,那么有可能提前的一次联系,能成为决战最后能把你往前再推一把的力量。
同学们如果有联系导师相关的问题,可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沟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考研初试成绩将公布##考研# #考研复试# #复试# #学习方法# #沟通# #心理#
沉稳之选
2022-09-29考研跨专业最离谱,是不是意味着最靠谱呢?首先考研竞争是很大的,考本专业,先是选学校,看真题,备考都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事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想跨专业。这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兴趣和工作需要。首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研究生阶段离不开兴趣支持。二是工作需要,生活不止要理想要有油盐酱醋茶,所以呢,一部分人会挑选容易考上的专业,还有的服从调剂,只要能读,啥专业都行!
今年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了解到太多人跨专业课了,想不到的太多,意外也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