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那些冷门专业会逆袭吗?2020年考研该不该选择报考?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自己被调剂到了冷门专业,怎么办?#高考填报##志愿调剂#
2020年高考录取工作已进行了大半,相信大部分同学也已经查到了自己的录取信息。有不少同学因为自己调剂到了冷门专业,所以忧虑重重。近年来,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专业的选择越来越重视,他们认为,选择一个好的专业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就业前景要更好,找工作要轻松。所以面对调剂到冷门专业这个境况,他们也在纠结于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到底是要复读还是接受冷门专业。
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硬着头皮上还是选择复读?这个具体情况就要因人而异了,它没有一个所谓的固定标准答案。
首先,你需要冷静下来,从自己身上进行分析,自己是否对自身的高考成绩满意? 自己真的对所报专业感兴趣吗?如果再次复读高考,自己可以承受住复读的压力吗?同时我们一定要参考省内第二年是否会有可预见的政策变动,影不影响你考上更好的学校和专业或者这个学校的其他专业。
其次,一定要学会自己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可以积极地去搜集一些信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难度、薪资水平、发展前景等。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朋友同学、自己的班主任、权威部门的统计、知乎等可信度高的平台、权威人士的付费咨询等。这一阶段可以你让父母一起行动,帮助你获得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
再次,大一的下半学期是可以转专业的,但是根据学校的不同,转专业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如果你想去上这个大学并且转专业,就要提前了解这所大学转专业的要求到底高不高。你也可以利用这次机会转到自己喜欢的或者能接受的专业去。
最后,如果你错过了第一年的校内调剂专业机会,你可以先去辅修个你想要学的那个专业的学位,可能最后学个半学期会发现原来你最想学的专业原来也不是你的最爱。
但是如果这些都错过了,你可以好好学习,多泡图书馆,多参加比赛,多拿奖,同时暑假多多参加些类似短期的暑期学术活动,到大四你就可以选择跨专业保研或者跨专业考研。最后如果实在不行,大不了毕业不干这行了!说实话毕竟毕业不干本行的不要太多。
#极目锐评#【“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为考研热降温当破除学历歧视】3月11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发布,“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话题瞬间引爆热搜,网友直呼“考研太难了”。(据3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洞见计划#
据报道,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而2022年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这意味着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大关,到2021年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从2011年151.2万到2022年457万,全国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间实现3倍数跃升。
另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高等学校(机构)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显示,2011至2020年间,这一数字从49.46万增长至99.05万,增幅为100%,而同期报考人数增幅超过125%。考研人数的增幅大于录取人数的增幅,意味着考研难有增无减。
考研难是因为考研热居高不退,竞争者众。而造成考研热的因素众多,就业压力、深造和拿文凭被认为是考研主因。
考研热说了多年,是个老话题。年年热,年年讲,也是现实所然。有统计表明,从报考地区来说,报考一线城市高校的人数相对较多,越是经济文化发达、优质高校资源聚集的地区,越受到考生的青睐;从报考的目标学校来看,“211”、“985”院校一直是考生竞逐的主要对象,热门专业热,冷门专业冷。
说来说去,考研热是人往高处走这一现实逻辑的投射。换专业、换学历,千辛万苦最终是为了换身份,以努力往高处攀升,择宽处行,增加人生竞争的砝码,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与报酬,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因此,投身考研的大军都是在积极向上,为自己赋能,任何努力都值得尊重。
如果有阳关大道,谁愿意来挤独木桥。无论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还是单纯为了获取文凭,或是为了在学习道路继续深造,考研的动因都无可厚非。有主动的考研,更有被动的无奈。因为现实中的学历歧视是明摆着的,一些用人单位不是唯才是举,是唯学历唯名校是举,“只重衣衫不重人”,非“211”、“985”毕业生的简历不看,非硕士博士学历不入法眼,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也不行,相关报酬待遇与学历挂钩,职称评聘也设有学历门槛,如果没有一纸研究生文凭,甚至连报名竞争某一个岗位的资格都没有,种种学历歧视,倒逼考研热持续不退。
为“考研热”降温,从根本上还是离不开打破学历歧视,破除学历崇拜。至于研究生招录是加大推免、申请审核的力度,还是坚持考试为主,这只是在研究生招录的“入口”上设置不同的道路,并不能影响对考研的旺盛需求。因为只要学历需求存在,考研需求就少不了。
与其降低研究生的招录门槛,更要降低社会上的学历门槛。诸如招聘考试与用人上不拘一格,单位内部的待遇上不拘一格,切实打破对学历高低以及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歧视,不重文凭只重才,也就没有那么多迫切的文凭追求了。
极目新闻
同事的孩子2020届663分。报考了武汉大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放弃了北邮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4年母亲都很忐忑。怕给孩子选错了。
这个孩子的同学进的是北邮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说最近几年这个专业就业很好。当初母亲为了冲刺武汉大学所以选择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很多人说是冷门专业,将来不好就业。母亲一直就很懊悔。
其实武汉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并非是冷门专业。主攻不是地质方面。这个专业与计算机联系密切,考研的时候可以往计算机方向转。这个专业是原来的武汉测绘大学的王牌专业。后并入武汉大学。所以这个专业在国内实力很强。
武大地理科学基地班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班的学生在推免研究生方面享有优惠待遇。通过推免或考试的方式在教育部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
个人觉得专业并没有选错。但是母亲的行为值得探讨。这个母亲报志愿的时候有点儿一意孤行了。父亲想冲刺一下更好的学校。母亲坚决反对。儿子想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学校没有武汉大学的牌子亮。最终全家还是听从母亲报考了武汉大学的这个专业。
也正因为如此母亲所以就患得患失。就怕自己的选择错了坑了儿子。一有机会就问别人自己儿子的这个专业好不好?4年之后考研能不能考好学校?将来就业能不能好。其实大可不必。
在选择志愿的时候,确实有一些父母希望孩子全部听自己的。还有的希望孩子就在身边读书。哪怕去外地可以找一个好学校也不让走。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放手。大学里让孩子多看看,多走走,增长见识。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父母喜欢的。#教育听我说# #我要上头条# #我要上微头条#
风华不减
2022-09-23判断冷门专业会不会逆袭,不能主观进行判断,也不能用概率论的观点作出冷门、热门专业该转换了,冷门专业该逆袭了,因为这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
如何判断冷门专业会不会逆袭,变成热门专业?这里介绍简单而科学的方法。
作为考生,需要关注一点,叫关注国家的经济投入方向。凡是国家加大投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将是热门的行业,这些行业对应的专业,将是热门专业。
凡是国家减少投入,甚至要关停的行业对应的专业,都将是冷门专业。比如近年来一些化工厂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加上污染严重,化工行业萎缩较为严重,体现到高校中,化学专业的同学,找工作就显得困难了。
作为考研的同学,我们应该站得高,看得远,一定要关注国家的投入。投入方向就是我们要积极投身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