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湘军、淮军装备了大量火炮,为何不能算真正的炮兵?

想咨询一下关于湘军、淮军装备了大量火炮,为何不能算真正的炮兵?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7 个回答

  • 左岸

    湘军,淮军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依靠冷兵器作战的封建军队,虽然装备了大量的火炮,但是在对火炮的运用上,还是停留在传统封建军队的水平上 ,只是把火炮作为攻城攻坚的武器 ,没有把火炮作为野战决胜的利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1.湘军,淮君并不是政府常备武装,而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临时建立的地主团练武装,对火炮等现代武器的运用并不熟悉,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去使用火炮来攻城,守城。2.湘军,淮军火炮虽多,但大多还是传统的土制铜炮,铁炮,重量大不易运输,威力也不够,对战争的胜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湘军,淮军不能称为炮兵

  • 如果装备了炮就能称为炮兵 ,那我装备艘宇宙飞船我就是宇航员了嘛 ? 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就不能称为炮兵

  • 风去了无痕

    火炮,相比较而言,笨重,射程也不远,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不易。

    纵观历史,似乎只有皇家的才算正统,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民间的智慧,这无疑给咱们这个民族的科技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不是正面的,而是负面的。

    当时的湘军、淮军虽然装备了大量的火炮,但从火炮的结构和威力上来看,应该属于土炮,属于点火放炮的那种,不是撞针发射的那种。在当时的百姓心里,他们就是炮兵,而在洋人眼里是个笑话,在那些达官贵人眼里仍是一个笑话。

  • 沉稳如山

    1864年,淮军将领何安泰、程雪琪先后被太平军辽王容所杀,容王辽发寿被活捉,斩首于廷王宫。

    廖发寿,俗称廖秃子,是太平军的泰坦之一。他也是两广的大哥。他参加了金田起义。天京事变后,为了阻止太平天元气的衰退,洪秀全大力提拔青年才俊,淳在太平天担任要职,廖发寿被提拔为太平天将军。

    1861年,廖发洲顺从忠君李修成,率领太平军攻打上海,号称“出埃及十里”。这一战,廖发洲率领太平军前进。不仅清军遭受重创,还摧毁了当时蓬勃发展的“外国”,“炮队”大败,上海大捷,被清军将领视为强敌。

    同年,廖调任陈希文,陈希文跟随陈希文在浙江与清军作战。因陈希文屡创佳绩,洪秀全天王尊他为荣王,成为荣王后,廖火树也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1863年,淮军统帅李鸿章派前太平军造反者程学启率淮军进攻吴江。

    忠君李修成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派廖发寿一行人前往吴江求援。战争初期,戈登麾下的一支外国炮队占据了上风,紧紧地遏制了廖浩锡的进攻。

    廖发寿见进攻撤退,立即前往前线战场为太平军打气,带头建设堡垒。凭借有利的地形,他对一支外国炮兵发起反击,损失惨重。见状,我只好率领外交部。

    廖佛瑟在击败一支外国炮队后,开始向吴江逼近,但此时太平军探子来了,声称李明诚已率军弃城逃亡。淮军大将程学启在吴江市上空升起了淮军军旗。

    1864年1月,辽发寿见吴江失利,回嘉兴,回绝淮军。无论是军队还是太平军都没有任何保留,显示出他们的主力。

    这场战斗异常激烈。淮军将领何安泰在嘉兴市被太平军外籍武装当场击毙。炮兵连续轰炸嘉兴,炮弹从上而下。

    程雪琪见状,立即为淮军组建了敢死队,开始向嘉兴发起进攻,在塔内为太平军加油打气,直接上塔指挥太平军,军队的洋炮队向淮军开火。

    也正是在此期间,淮军垦务官陈学义被太平军外枪所见,中弹当场身亡。淮军见将军被杀,战败回营,顿时懵了。


    两淮军将领何安泰和程雪琪在嘉兴之战中阵亡,淮军将领李鸿章悲愤交加。 “洋炮兵团”参战,淮军攻打嘉兴城。

    随着外国炮兵部队的加入,淮军首领李鸿章对攻占嘉兴城充满信心,在外国炮兵部队的帮助下,对嘉兴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外国炮兵的火炮和步枪对驻守在城堡塔楼的太平军士兵造成了严重破坏,太平军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这种情况让廖厚举感到意外。他一边指挥部下,一边命令塔内的太平军迎战淮军和塔内的洋人。

    然而反击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淮军和洋炮队的进攻并没有被击退,城墙被炸飞了,大军见有缺口,便冲破缺口进入城市中心。

    廖发寿得知淮军已经进城,便率领太平军下楼,与淮军展开巷战。戈登率领的一支外国炮队也参加了战斗。太平军无法招架,被彻底击败。

    太平军统帅廖发照负伤战退,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到定王府,躲在干井里。受伤的太平军司令员廖发寿终于在干井中被发现。

    得知廖发昭被活捉后,淮军首领李鸿章没有下令将他带到大本营迎接,廖佛章倒下了。


    廖发寿,太平天国史料虽不多,杀了守嘉兴城的淮军英雄程雪琪,当上了淮军总司令,李鸿章失去了右臂,左臂失去了心脏。

  • 沐馨

    史无前例!中华民国五任大总统曾齐聚“彰德秋操”
    一、新军建立
    晚清政府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多场战争的失败后,湘军,淮军和北洋海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晚清政府开始反思战败,认为湘军,淮军“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晚清军队事权分歧,军制冗杂,纪律废弛。基于上述背景,清政府当时就谕令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

    二、新军编制
    1. 袁世凯新编军参照的是德国营制和操典,不仅聘用德国教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有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并设有专门对官兵们进行轮训的讲武堂与学兵营。
    2. 在士兵的选拔招募方面:也按照西方国家的制度,择优而录;由年龄,体格甚至识字程度等规定。
    3. 在军营建制上:袁世凯打破军队不分兵种的现象,按照步,炮,马,工程,辎重各兵种分别建制。其中步队五千人,分左右两翼,左翼二营,右翼三营;炮兵一千,分右翼快炮和左翼重炮队和接应马炮队三队。马队五百人,分四队。工程队五百人。
    4. 在军事装备上:袁世凯大胆采用了西方先进技术,将设备全部换成了从外国购置的步枪,马枪和快炮。
    5. 军律方面:袁世凯申明军律为第一义,强调统一着装,军械管理,勤加训练,秉公纠察,忠军爱民以及新式作战能力。

    三、新军战术思想
    1906年11月,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制定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的计划,清军指导思想由仿德转变为着重向日本学习。甲午战争之前,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包括从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发展非常迅速,因为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从原先的中国向日本输出,变为日本向中国输出。同时新军的战术思想也采用日军战术体系,例如散兵队形代替各种步兵作战形式,原本在晚清并不推崇的夜袭也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把防御分为“守势防御”和“攻势防御”。同时开始强调步兵的阻击,炮兵的拦截射击并加入诸兵种的协同作战。经过努力,使军队逐渐接近了现代战争的概念。
    四、 “彰德秋操”
    河南省最北端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安阳市。清朝末年,当时安阳叫做彰德。1906年10月,京汉铁路已经修到彰德境内,在汽笛的轰鸣声中,运行中的火车运来了大批的军队和轻重武器。这并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史称“彰德秋操”
    “彰德秋操”的目的为:清政府检阅新式陆军的编练成果。演习采取的是南北军对抗的形势,两军共计三万三千人。袁世凯亲任检阅大臣,南军调派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练就的湖北新军第八镇以及河南第二十九混成旅穿蓝色军服。北军由张怀芝率领的北洋新军第五镇以及曹锟统领的第一混成旅穿黄色军服。演习总共分为三天,南北军分拨对垒,依次演习冲锋,遭遇和防守三种战法。同时这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第一次综合利用近代铁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话,电报等通讯设施的演习。
    指挥所特意邀请了国内外多家媒体到现场观摩演习,海外军事专家对新军给予了高度评价。外国记者称:倘若八国联军再次进犯中原,想必会灰头土脸,中国的军事力量需要重新被评估。
    五、“人才辈出”
    5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新军很快更换名字为“民国陆军”。而就在1906年的这次军事演习中,在大清帝国黄龙旗下,竟然成就了中华民国元首们的一次集体亮相。

    1. 1912年,袁世凯凭借北洋新军的实力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 演习时担任湖北新军统筹的是后来被人称为从床底下拖出来参加革命的黎元洪。袁世凯对黎元洪评价甚低,但是在袁世凯死后,正是由黎元洪接任成为了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
    3. 出现在演习的第三任民国元首是在北洋“龙虎狗”排名垫底的冯国璋。在袁世凯称帝后,冯国璋拥兵自重并于1917年当上了中华民国第三任大总统。
    4. 袁世凯筹划彰德府军事演习时,还设立了演习参谋处,负责人是袁世凯多年好友徐世昌,他为人圆滑,八面玲珑,堪称晚清民国的“不倒翁”。1918年在北洋各方势力的妥协中出任中华民国第四任大总统。
    5. 在参加演习的北军中担任混成第一协统领的是后来直系军阀首领曹锟,1923年他曾指使党羽逼宫夺印逼走黎元洪,并出动军警挟持国会,重金收买议员贿选成为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
    正是由于后期北洋系军阀牢牢掌握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活动,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史无前例”的场景。

  • 岁月悠长

    从广州越秀山的大炮说开去:
    德国克虏伯大炮,清朝总共购买了2000多门,而且这些洋炮全部由李鸿章一手操办。1876年,清朝派人到英国、法国欲买洋人的大炮,结果,英法都不赏脸,唯独德国的克虏伯大炮工厂对清朝使者特别套近乎。李鸿章由此对克虏伯公司产生了好感,并充分利用"1870普法战争"的法军惨败,向朝庭宣传克虏伯公司生产的克虏伯大炮的威力。
    1870年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0.4万人,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导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成功。
    1871年,李鸿章向克虏伯工厂开出了一张巨额订单,订单包括328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李本人还亲自到访过德国这个工厂参观。
    第一批114门克虏伯大炮运到中国后,李鸿章将它们率先装备在自己家乡的淮军中,一共装备了19个炮营。这是中国第一支近代炮兵部队。
    从1877年到1896年,清朝累计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购买了约2000门克虏伯大炮。这些大炮装备在海岸线主要城市的炮台上。其中广州和虎门炮台也有这种炮,图2.3.4.9,就是广州博物馆(五层楼)现存的克虏伯大炮(最重的八吨)。
    有趣的是,八年前,我到广西看望学生,学生特意带我上了他们部队的中越哨所:金鸡山镇南炮台
    炮台山上有一门保存完好的克虏伯大炮(图5.6.7.8),从山下拉到山顶用了9个月。当年首发炮弹卡在炮口,成了"百年洋炮打不响"活教材,图7说明是清军炮兵水货。
    史料记载:1937年9月,日军进犯厦门。胡里山炮台上配备的克虏伯大炮发出怒吼,一炮击烂日军一艘轻巡洋舰“若竹”号。此后8个月内,日军未敢再犯。
    当了6年炮兵的我,只会讲这么多了。
    四面光图文

  • Zhang123

    emmmm装备大炮就叫炮兵吗?那我是不是可以类比一下,古代来匹马,来个会骑马的人是不就是骑兵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汉武帝伐匈奴就不会倾全国之力只有十来万骑兵了,那可是全国攒了近百年的家底了。

    好了,进入正题,炮兵不是一个单独的兵种,它要与步兵,骑兵等兵种协同作战,而兵种内的训练,兵种间的磨合需要时间,装备与人的磨合也需要时间,等你磨合好了,可能整个大清都没了,很多网络小说都是穿越,起家,买枪,发展,巅峰。但是他想在短短十来年内走完西方数百年的路,在想peac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