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通俗小说在人物塑造、叙事方式、内容安排上有什么样的审美特点?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通俗小说的生产和消费虽异常活跃,但理论研究却相当沉寂,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功利性文学现对通俗小说的偏见所致。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通俗小说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通俗小说的概念仍无固定的含义。如果动态地考察通俗小说的古今流变,则判断通俗小说的标准原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以文体标准分辨雅俗,“五四”时期以思想艺术标准分辨雅俗,但实际上高雅小说与通俗小说既相互对峙竞争,又相互影响渗透,其界限至今已不太分明。尽管如此,从通俗小说的实际存在和具体流变中,仍可概括出它的三个主要特征:大众化品格、世俗化表达、娱乐性功能。
金庸小说作为叙事文本一方面注重以人物性格统率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性,重视环境描写的艺术功能,从而使其作品具备现代叙事作品的特征,符合了读者由于新文学的发展而形成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金庸对于小说情节性的营构颇具匠心,他采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和倒装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将作品的主体情节结构于贯穿全书的“谜语”框架之内,构筑了完整曲折的小说情节,并以此应和读者由于传统叙事文学影响而形成的阅读心理,这就使金庸小说在叙事艺术的运用上也能满足读者新旧并存的双重审美需求。 文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雅俗文学的互相促进,金庸以雅文学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手法改造通俗文学,并以作品的情节性和想像性为雅文学的发展提供启示,便在探寻雅俗文学相互借鉴以促进文学繁荣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专家观点: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插图的传统回归与新时代特色】今天看到重绘插图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新插图相较过去焕然一新,回归写实画风,在艺术风格上既有对经典老教材的传承与致敬,又有结合大众审美与时代特色、突出展现新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发展与创新。
新插图,整体造型回归写实,还原真实生活场景,力求准确表现内容,精准传达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插图的教学辅助作用,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中国审美品位。新插图以写实画风为总基调,部分插图运用传统工笔线条,尽显中国绘本和本土绘画的艺术风格追求,笔墨韵味强,细节充实,生动简洁,颇有经典老教材的气韵。可以看到,新教材插图中没有过于抽象或夸张的表达。例如,为照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审美趣味,插图中的部分动物虽然作了拟人化处理,但这些动物形象并不过分卡通化,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保证了相对的真实性。
新插图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插图用色参考中国传统色彩,插图内容包含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国特色建筑等。翻阅教材,可以看到新插图呈现全新的色彩风格,在服装、景物、静物等的用色上,从中国传统色彩中汲取灵感,并结合新时代艺术特点,形成较为明快雅致的色彩风格。就插图具体内容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胡同、园林,可以看到剪纸、杂技,可以看到算盘、围棋、太极拳,还有不少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通过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插图,教材在构建更贴合生活的情境的同时,扩充、渗透、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插图呈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感染力,展现出新时代阳光向上、充满朝气的社会风貌。插图中的人物形象昂扬积极,面部表情生动活泼,符合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特点,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小学生的精气神;人物、动物的动作形态富有表现力,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同时,插图还构建出不少自然生动的生活化场景,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亭间小憩图”“游乐场图”,五年级上册的“赛场冲刺图”“击鼓传花图”,等等。这些插图在较为复杂的场景中,展现了神态各异而又阳光活泼的少年儿童形象,贴近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色彩丰富而和谐。新插图用这样的方式感染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构建数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积极生活。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绘制组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认真地完成了重绘工作。由于时间紧迫,部分插图在细节刻画上或许依然有不足之处,但整体来讲,新插图在美观度、科学性、实用性方面都有很大改进,能够辅助文本内容落实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光荣使命。这次插图绘制风格的变化,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相信会对未来的教材插图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有益的导向作用。(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李晨)#人教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重绘已完成#
沉稳风度
2022-09-20收录张旭东自1988年以来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文章。作者主要关注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崛起的“中国新电影”,自这一时代,中国电影开始审视自身历史,盘点民族电影的文化资源,探索审美突破的策略,努力学习崭新的“现代世界电影语言”,以此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走向世界”。张旭东在书中主要以“第五代”电影为主要分析对象,对《红高粱》《孩子王》《秋菊打官司》《芙蓉镇》等名家名作,以及以贾樟柯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叙事解析和批评阐释,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探讨历史如何在荧幕上再度呈现,第五、第六代导演在海外与在国内民族文化图景中的位置,以及电影现代主义在社会与意识变革舞台上的位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