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9

南京大学一个女博士跳楼,有何隐情?你身边有自杀的人吗?

想咨询一下关于南京大学一个女博士跳楼,有何隐情?你身边有自杀的人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8 个回答

  • 岁月留声

    关于南大女博士跳楼事件,据有关消息称,事发于9月19日晚上10点左右,一名南京大学在读女博士在宿舍跳楼自杀。直到凌晨2点左右,其中相隔四小时,学校才打电话报警叫救护车。

    至于跳楼的原因,据网上知情人发帖称,女博士今年属于读博士的第四年,中期考核已经通过,而女博士所在班上的导师人品不大好,在女博士读博期间,曾经抢女博士的论文,甚至学习上处处针对等等压迫,以致她内心压力大,成绩受到影响!最后担心不能顺利毕业,然后感到绝望,才选择深夜跳楼!

    寒窗苦读几十年,父母的含辛茹苦,一如既往的努力,最终换来的是绝望,仿佛用生命的代价能唤醒某些人的良知!无不让人十分惋惜与痛心!

    试想,如果女女博士确实因为与导师的关系不好,百分百的会担心自己不能很顺利的毕业,每天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还要看其导师的脸色。作为就读博士的学生,虽然是学霸类的智商,但是正常生活中,与普通人无异,长期的压抑也会导致精神的崩溃!

    一个前途无限,即将毕业的博士,选择跳楼自杀,其结果不单是亲人的悲痛,不单是旁人的惋惜,也是国家耗费巨资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损失,也暴露出教育方面管理因素的漏洞或缺失!

    至于说我们身边有没有自杀的人,当然有,只是偶尔发生而已,但多半是农村家庭出现问题导致的!但对于这样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人才而自杀的情况,毫无疑问属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些身居高位的某些教育者,对待自己的学生只要一视同仁的对待,相信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愿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 教育

    现在学生压力真的很大。学校里极端的事很多。不止学校,还有其他场所。

    有的学校有讥讽,嘲笑,体罚等现象,谁都有自尊心,导致那位家长打了她儿子一巴掌,她儿子马上就跳楼。我相信那位家长一定心里很难过,如果她知道是这个后果,她当时还会打她儿子吗?如果她当时换一种方法说,或许是另一种结果。可是这只是如果。

    再说那位女博士,其实不止女博士,几年前还有研究生自杀的,很大情况下都来源于毕业论文和导师之间的矛盾。大家都认为死都不怕,为什么怕活着,可是这些学生读了很多年,只差一个毕业证,目的就是这个毕业证,他们平时压力很大,因为学生的论文发表和毕业等重要事件的决定权都掌握在导师手里,毕业论文和导师之间的矛盾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悲剧,但是悲剧有让人觉醒的力量。

    我想说的是不管生活有多么难,痛苦都是暂时的,阳光终会驱散它,如果你还感觉痛苦,想想五年后,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姑娘大三仍然仍想家,本想看看她是如何度过的,后来看一下时间发现是四年前写的,我相信那个可爱的姑娘已经成功度过那段另她不快乐的日子,往后走相信她会越来越幸福。

    面对学习的压力,家人的期待,成长的困惑,有些人看起来很坚强,其实心灵非常脆弱。其实苦难是人生常态,人都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遇到面对困难中的人,要多帮助他们。

    不管有多累,不要忘了还有爱你的人,他/她们只在乎你过的快不快乐,不要为了工作常常熬到深夜,不要为了学业的压力苦恼,爱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成绩而不爱你,世界是选择题,选择了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路,最后都是殊途同归。

    虽然人人都会经历苦难,但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困难中伸出的一双手可以改变一个人一辈子。那么多处在痛苦和焦虑中的人们啊,我建议你们读一读圣贤书,坚强的活着,只有活着,你才能改写生命中曾经犯过的错误,并用善良的心帮助更多处在痛苦中的人让他们远离痛苦。。

    我想我们平时如果都对别人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让伤心的人笑起来,让危险中的人感到安全,这个世界会更美好。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做自己心的主人。

  • 静以修心丶

    又到了情绪不高的季节,
    码字确实痛苦。
    大论文好似巨幅油画一样,
    构思好整体的格局本就不易,
    何况还需调和十方色彩配搭。
    陆续传来的博士生自杀消息让人痛心疾首,
    作为同类人我非常理解那些博士生,
    面临巨大科研压力和精神压力的绝望和无助,
    或许还有更多我们未曾经历也难以想象的煎熬,
    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抗压能力差能够解释的!
    博士生患抑郁症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然而学校给博士生的精神关怀却九牛一毛。
    多方压力袭来,没留任何出口,
    更多地质疑和不被理解。
    读博如同一场修行,如果一人无法参透禅理,
    我们要学会沟通交流,
    切不可闷声伤害自己,
    记住,你不是孤独地战斗,
    让我们一起踏平坎坷,共赴光明大路。#南京大学一女博士跳楼身亡##读博心路历程# @高校研究生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

  • 沉稳如山

    南京大学女博士自杀,一定是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留恋,甚至没有一丝牵挂;回想我自己在研究生期间,1年半忙于自己的实验数据,方法研究,每天晚上22.00回去宿舍,每天都觉得好难,但还是要坚持,当有进展的时候那种喜悦,觉得这些日子并没有白费,在那一刻才体会到科研的喜悦,尤其写起论文,游刃有余,…那种兴奋……等论文初稿写完,热乎乎的拿给导师修改,试想这一刻她把成果要走了,老师自己发了,那不意味着跌落到极点,心里落差太大,觉得这几年白费了,找工作没优势,加上婚姻大事,生活上还一筹莫展,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完全觉得自己是个 loser…,那一刻,觉得别人都是幸福的,自己是孤独的,可能那一刻承受不了了,长期压榨,无爱的世界,只有觉得离开才是解脱吧。

  • 岁月如梭

    实活实说

    清华每学期都有不止一个自杀的同学,并且真正看到的跳楼有一次、同一届吃安眠药的有一次,只不过学校和学院消息压得严

    一方面,学习压力大,很多时候学生就像蒙上双眼的赛马,一头向前冲,并且作为曾经的一名博士生,也比较清楚博士做的好的都是一些略显极端的人,他们可以放弃很多享受去天天做研究

    另一方面,就如同开车,车速越快,我们越看不清周围的情况,必须紧盯着前方,同理很多博士生其实对外边的世界了解甚少

    那么如果我们周围有类似的同学或者同事压力大怎么办呢:

    第一,我们要知道,在学校学的最好的不是工作最好的,在学校学的最差的不是工作最差的,一样的道理,工作最优秀的不一定是生活最幸福的,工作看上去一般的也许生活过得很精彩,人生有太多道路、太多可能性,不要一条路走到黑,学会及时止损

    第二,要学会获取信息,如果做选择题只看了A、B两个选项就开始写答案,就不太可能选对,生活中往往有ABCDEFG

    第三,多考虑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观察到周围很多同学博士毕业,绝大多数还是找工作,升职加薪,那么就要想想读博士到底有没有那么重要,我本人最后是转硕士毕业,甚至比其他博士毕业的同学职场走的更顺畅

    最后,给大家一个真实案例:

    同学A和B是我在清华EE系的同学,2个人是舍友。2014年,A学习更好,去了美国常青藤读博士,B在本系推研上了硕士,但是临毕业的时候B找到了腾讯的工作,认为本科毕业工作经验更多

    过去了6年多,现在A还在读博士,并且换了一个导师,可能未来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或者转硕士,因此现在临近30岁也比较痛苦;B同学已经在腾讯做到了基础管理层,下边有3个小跟班,年收入也达到了税前70万左右(互联网的朋友都知道工作第7年拿的收入package是70万并算不上优秀)

    所以,建议还没有毕业或者已经工作的朋友,多接触外边的世界,发现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纠结或生气都是在自己欺负自己

  • 沉稳如山

    #女博士坠楼后同学自发悼念#又一起悲剧,非常令人伤心!十多年寒窗苦读,顷刻间灰飞烟灭,家中半百父母,必定肝肠寸断啊。其实,对于选择自杀的人,不能简单的指责,因为背后的原因外人并不十分了解,我只是感叹人生不易,世事多艰,愿逝者安息!

    此次悲剧事发南京。在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宿舍一女生坠楼,有同学称该女生为社会学院第四年博士生,从18楼跳楼身亡,警方已经介入调查,自杀原因我们不去猜测。次日,学生自发到宿舍楼下悼念。

    生命已逝,无法从头再来,对于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实际上,哪怕是你没有受到过任何高等教育,也不耽误你快快乐乐地享受每一天的生命时光。头条热榜

  • 淡定从容

    南京大学近半年4个博士生自杀?

    4月8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有1位女博士,跳楼自杀。

    还是这座“南京大学19栋”,2020年下半年,已经有2位女博士自杀,分别是:

    2020年9月19日,1位女博士跳楼。

    2020年12月4日,1位女博士烧炭自杀。

    加上2021年3月13日南大鼓楼校区南园六舍的男博士跳楼,

    南京大学近半年,已经有4位博士生自杀。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数字!

    希望大家珍惜生命,无论学历门第财富高低!
    #南京大学# #南京爆料# #南京头条#

  • 风华不减

    自杀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之所以出现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氛围都有关系。多少青春年少的人因为一时受挫选择自寻短见,造成一个个家庭悲剧,给至亲的人带来心灵上永久的创伤。减少自杀需要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

    身边有一个自杀的退休老人,本来退休工资卡都交给了儿子儿媳保管,结果儿媳不善待,老人一气之下用一瓶农药了结了生命。这属于自杀里面报复型的,抱着“你不让我好,我也要让你难过。”的心态。

    其实老人和小孩的心思有点像,有的未成年人因为父母一时管教严厉想不开就跳楼,心里只想着报复父母,根本不考虑大好前程与光辉未来,就把自己的生命结束掉了。

    自杀的人说到底还是不敬畏生命。

    但也有两种自杀可以理解,一是畏罪自杀型的。自感罪孽深重,于是自绝于社会。

    另一种是疾病折磨型的,如癌症晚期的病人受病痛的折磨选择结束生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