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8

能否推荐几本中国古代的文学著作(四大名著这种人人皆知不用推荐)?

想咨询一下关于能否推荐几本中国古代的文学著作(四大名著这种人人皆知不用推荐)?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7 个回答

  • 金毛大汪汪

    明朝四大名书比四大名著更有价值,明朝四大名著人人皆知,但明朝四大名书未必很多人知道,四大名著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对人们没有太多的用处,娱乐消遣而已,但下面这几本书,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导书,要旅游的话,拿起徐霞客游记,那就是一本山川湖海旅游指导书,要抓药治病,那本草纲目肯定是最好的医药指导书,要种田就看农政要书,要做手工业,就看天工开物,这几本书都是各行业的百科全书,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几本书,都是明末的几个作者写的,明清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天工开物在清朝还是禁书,非常可悲,被禁的原因怕人们照书中制造武器,而农政要书在西方引起很大的轰动,徐光启在这一本书里,不仅仅只讲农学,还讲科学,农业和科学相结合,日本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非常认真研究了这本书,按书中实施,农业获得大大的收获,甚至可以说是农政要书催生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明末是一个很烂的时代,但也是文化、思想、资本萌芽的时代,也是民众开智的时代,可以说是我国的文艺复兴,为什么明末会有这个现象?我个人认为是明末几个皇帝都是游手好闲的,从朱厚照开始,朱厚熜、朱翊钧、朱由校,这几个哥们都是不称职的皇帝,朱厚照最游手好闲,他太喜欢玩了,年纪轻轻把自己玩死了,死时才三十岁,连个孩子都没生,他的堂弟朱厚熜不喜欢玩,但他迷恋长生不老,终日在皇宫炼丹,万历皇帝朱翊钧倒还正常,但他和大臣怄气了三十年,为立太子的事怄气,接着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不好好当皇帝,整日迷恋做木匠活,这四位爷,性格各异,共同点就是不上班,因此明末的实际掌控者是内阁,经过这几位爷的折腾,明朝国库空虚,因此内阁首要的任务就是赚钱,因此也太会管人们,只要不是造反,随便,因此明末资本是非常活跃的,文学是兴盛的,可惜被清朝打断,让明朝的这种现象戛然而止,不然引领人类工业革命的或许是我们。

  • 风去了无痕

    #为什么人到中年,一定要读读莫言#
    “人到中年,一定要读一读莫言”?有这个必要吗?
    说起读书,《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未必所有中年人都会读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的什么小说何德何能非得让人到中年后一定要去读一读它?!
    记得1978年高考恢复时考入大学,学的是文科,系里开出了一份阅读菜单,囊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几百部作品,都是名人名著,光一个书名就有好几页。其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便是厚厚的几大本。系里虽然开出了阅读书目,也只是个建议而已,没有“一定”的说法。这样想起来,还真对题目中“一定”得读莫言之说不以为然。其实这话说了也白说,会有多少中年人去看莫言的书?也只有天知道。
    莫言获诺奖后,比利时根特大学语言哲学院的巴得胜教授对记者说,莫言作为中国作家获奖,无疑给世界又一次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机会,希望通过他和他的作品,帮助更多欧美人了解中国。而莫言作为一个为世界所接受的好作家,也能对中国和世界的对话有所帮助。
    巴得胜教授的这番言谈应该说很诚恳很友善,也是出于真心的,问题是莫言的作品能够担当起这个重任吗?能够全面准确地向世界推介中国,向世界介绍20世纪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吗?
    想必读过莫言作品的读者会有自己的判断。
    况且从诺奖的颁奖词来看,颁奖者看中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读者不妨去读读那份被莫言藏着掖着的颁奖词。据报载,莫言得诺奖后,县里要把那份颁奖刻在红高粱旅游区前作宣传告示,但当县领导看到那份颁奖词时即刻打消了那个念头。为什么呢?去读读颁奖词就知道了。

  • 教育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2、《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很有实用性。

    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4、《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多方对该书有不同解读,历史一般认为是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及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记载许多民间传说的妖怪与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长期被认为是一部怪异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描述,其中包括一些海外的远古山川鸟兽,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

  • 沉稳如松

    三言二拍,儒林外史,金瓶梅,东周列国志,聊斋

  • 教育

    建国之后,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人人皆知!

    在中国,四大名著家喻户晓,即便是黄髫小儿,也能张口说出这4本书的名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然而,这个排序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尽管这四本书,几乎都创作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但最开始流传在民间的是六大名著,这6本名著中,有3本一直流传到现在,依然被列入四大名著之列。

    而其余的作品,在建国之后或是被更换或是被删掉,成了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故事。

    被替换的作品是《金瓶梅》,替换它列入四大名著之中的,是大名鼎鼎的《红楼梦》。若是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替换似乎是非常合适的,因为《金瓶梅》中,关于男欢女爱的描写过多,尽管也囊括了世事人情,但相较起《红楼梦》,文学价值似乎差了一点。

    《金瓶梅》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创作于明朝,作者是不知具体名姓的兰陵笑笑生,主要讲述了西门庆与若干女性的风流故事。许多人一提起这本书,就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

    但实际上,它的价值被远远低估了。《金瓶梅》在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现实价值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典型代表。许多大文学家,都曾受到过《金瓶梅》的影响。

    而《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也都流传了千百年。其中,大段的谚语诗词方言,都显示出了作者的文采飞扬。

    与红楼梦相比,《金瓶梅》的文学价值或许稍逊一筹。但它的历史价值,却超乎人们的想象,《金瓶梅》是一本十分现实的小说,它写尽了世间的平凡事平凡人。描述了明代官场商场的真实状况,让人们看到了黑暗腐朽的社会环境,看到了压在普通人身上的官僚大山。

    通过对丑陋荒唐的生活的描写,展现出古代社会潜伏的黑暗面。这样一本优秀小说,对历史学家研究明代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而除了《金瓶梅》之外,还有两本小说也被删掉了,第一本是《儒林外史》。在中学课本上有一个故事叫做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就出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这也是一本奇书,是讽刺小说的代表。《儒林外史》讲述最多的古代知识分子儒生的故事,所以才会名为《儒林外史》。

    而在书中,大部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都并不正面,传达出来的思想也较为消极,尤其是其中对人性被腐蚀的描写,简直是鞭辟入里。即便是放在当代社会,也能够找到不少能对应的现象与人物。

    而之所以将它从六大名著中删除,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儒林外史》不够正面。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正需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全国人民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建更美好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儒林外史》显得格格不入,它所批判的封建社会,是那样的黑暗腐朽,而我们的新社会又是这样的美好,积极向上。如果将这本书捧到一个较高的高度,那么对人的思想会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本被淘汰出六大名著的书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尽管被踢出四大名著的行列,但它的影响力并不比四大名著小。在蒲松龄的笔下,一切妖魔鬼怪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之中,与人之间产生一系列的因缘纠葛。

    而这些妖魔鬼怪,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恐怖。它们充满了天真与感情。蒲松龄论的是鬼神,见的是人心,许多妖怪甚至比人类都要善良美好。比如人鬼情未了的小倩,又比如王子福与婴宁的故事,都在民间传唱了上百年。

    相比起《儒林外史》和《金瓶梅》,《聊斋志异》透露出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那么,为什么这样美好的一本志怪小说,也被踢出了四大名著的行列呢?

    这就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了,从开始革命到建立新中国,我国一直坚持的都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下,没有妖魔鬼怪,也没有神仙,甚至于唯物主义认为,这些鬼怪传说传达的是封建糟粕思想,所以才把《聊斋志异》也给踢出去。

    如今四大名著已经成型,但被淘汰的三本书也各有各的妙处,它们仍然受到人们的追捧。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从四大名著开始,却不能仅仅限于四大名著,在我国文化宝库中,还有无数本佳作等待人们去拂尘。

  • 陈楚涵Royal.Free

    《聊斋志异》是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清,蒲松龄著。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著,写东周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小说。

    《金瓶梅》清,兰陵笑笑生著,写西门庆、潘金莲等混乱私生活的小说。

    《说岳全传》英雄传奇小说。

    《儒林外史》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 左岸

    如果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那就得从古代文学的源头开始研究,源头研究明白了,后面的文学作品就容易读了。那源头是什么呢?就是先秦文学,意思就是秦朝以前的文学作品,包括神话、诗歌和散文三大类。

    神话的代表作品是《山海经》。

    诗歌的代表作品,一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诗经》,一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楚辞》。

    散文类的代表作品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说理散文,一类是叙事散文。说理散文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叙事散文包括《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除了上面这些作品以外,四书五经还包括《周易》、《礼记》。十三经还包括《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孝经》、《尔雅》。

    上面列出的23部作品,都必须认真读,逐字逐句地读,因为这23部作品对中国文学文化和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影响巨大。所以说这23部作品搞懂了,中国古典文学就算登堂入室了。后面的汉朝、三国、魏晋南北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很容易读了。搞不清楚源头,读古典文学就云里雾里、晕头转向,脑袋里就像一团浆糊似的。

    上面列出的23部作品怎么读呢?建议选取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本子,他们出版的书籍相对来说比较严谨、权威。入门阶段可以选中华书局的“三全本”系列和“中华国学文库”系列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国学典藏丛书”系列。这三个系列都是简体横排的。下一步可以进阶到繁体竖排的书籍,那读起来就更爽了,比如中华书局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系列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系列。

    我说下我的方法,以供参考。我在读《诗经》的时候,就把“三全本”的《诗经》和“中华国学文库”的《诗经注析》,还有“国学典藏丛书”的《诗经》,把这三本书放在一起打开,比较着读,甚至还需要查字典或者在手机上查相关背景和资料,这样才会印象深刻。

    上面只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做了介绍,当然后面还有很多,有机会再作介绍。但我今年的主要目标就是攻克先秦文学这23部作品,要做到“举一隅而反三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