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中位于北京东城内务部街东侧,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长期以来,这里培养的学生勤奋刻苦、踏实朴素、积极向上,许多的人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为了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我们专访了一些老校友,调查了解放前后北京二中的一些情况,现介绍如下:
建校初期
北京二中的校址原来不在内务部街,而是在史家胡同西口,即今天的史家胡同小学。从1910年至1936年,老二中在这里度过了26个春秋,经历了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三个时期。
北京二中的最早前身,就完整的学校而言,可追溯到清朝左翼宗学①。左翼宗学与右翼宗学一并始于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五(公元1724年5月27日),至今整整270年了。
左翼宗学:清末入关前,兴祖(福满)生子6人,派下俱为觉罗,系红带。显祖(觉昌安)派下俱为宗室,系黄带,所以入关后学校有八旗官学宗学和觉罗学之分。八旗分两翼:左翼镶黄旗在东北,依次而南曰正白、镶白、正蓝;右翼正黄旗在西北,依次而南曰正红、镶红、镶蓝。八旗官学和觉罗学均按八旗方位各旗驻地内设,宗学则于左右翼分设。
1910年(清宣统二年),在北京成立了两所初级中学——左翼八旗子弟学堂(即今北京二中)和右翼八旗子弟学堂(即今北京三中)。这两所学堂均归京师学务处管理。
左翼八旗子弟学堂成立的当年,招收了第一批学生组成了甲班;次年(1911年),又招收了20名学生,组成乙班。甲、乙班共有学生六七十人,全是八旗子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至此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同年,左翼八旗子弟学堂改名为京师公立第二学堂,并规定夏季招生,满汉子弟均可报考,择优录取。当时考试科目只有数学、国文两门。1912年招收新生30人组或丙班,丙班虽是各族学生都有,但八旗子弟居多。1913年,又组成丁班。这时,全校约有130名学生,约20名教师。这些教师都是学有专长、富有教学经验的人才。数学教师崇质伯、国文教师钟一峰和英文教师德少古,都毕业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博物教师定某曾留学日本。他们出色的教学水平,为北京二中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国民教育经费很少,所以从教育经费和教学设备来看,公立学校远远不如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但由于学费低花费少,贫寒子弟大都愿到公立学校读书。这些学生深知学习机会得之不易,所以人人勤奋,苦读不懈。二中纯朴好学的校风,在当时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据1912年考入二中丙班的第一名、现已85岁的齐长庆老先生说,二中学生勤奋从学确实可嘉,历次考试不及格者极少。齐老先生在校时曾连跳两级,提前毕业,毕业后考进陆军兽医学校,曾去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生物制品的研究工作,卓有成效。齐老从事科研,六十年如一日,晚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深受所在单位——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同志们的爱戴。1980年二中70周年建校纪念时,齐老先生回到母校向全校师生介绍了建校初期的情况。
在动荡的年代里
二中从建校时起到1949年解放,40年的时光都是在动荡的年代里度过的。192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政局混乱,政治黑暗,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卖国,北京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李大钊同志领导下于3月18日集会游行,赴国务院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打死刘和珍等47人。二中学生周正铭(15岁、安徽天长人)的鲜血也洒在执政府门前,成为报效祖国、争取民主的烈士。当时参加执政府门前请愿的二中学生约有150人。
二中的老校友、现已75岁的蔡稚民老先生告诉我们:当时的黄德滋校长就是以“唆使”学生参加请愿的罪名,被反动的军阀政府革了职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对进步师生百般迫害,当时一位姓曹的历史教员讲课时有爱国言论,听课的日本学生向日伪当局告发,结果曹老师和一名学生被捕。后经营救获释,而那位被捕学生却被校方开除。
抗日战争时期,二中的西邻是东本愿寺,那里驻有一批日军。二中学生上学路过那里,必须给站岗的日本鬼子鞠躬,否则日本兵就用刺刀挑刺学生的书包和帽子。同学们宁肯绕道史家胡同,从内务部街东口进入学校,绝不受敌人侮辱。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严密控制北平的市立中学,派了一批国民党员来接管学校。当时二中历史教员荣天琳是我党地下党员,是他将革命的火种从大学带到了二中。二中的教员中,在政治上持观望态度的占多数,表现反动的少。即使一些中间偏右的教师,也并不参加反动活动。
到了1946年,由于物价飞涨,生活艰难,教师们对国民党政府普遍不满,随着整个中国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英语教员陆庭栋就经常在教师中说:“老说人家共产党杀人、放火,可是人家解放区有饭吃。”他的话赢得大家的赞同。
同一年(1946年),二中体育教师徐震东骑车路经八面槽时,被横冲直撞的美军卡车轧死。二中师生闻讯纷纷赶到东单三条医院看望,要求惩办肇事者,并决定去教育局请愿。徐老师一贫如洗,孩子又小,无钱料理后事。为了埋葬死者,二中全体师生发动募捐,并请演员在鲜鱼口华乐剧场义演。送殡那天,由进步学生王景新、李树岩、吴庆林等人带头胸戴白花、引灵执绋,一直走到东坝。当时报纸报道了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从此,学生的民主进步活动很快开展起来。1947年“五·二○”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示威,二中师生也参加了。起初,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来二中联系,被官办的学生会赶走了。荣天琳老师将进步学生介绍到北大的民主广场参加“五一”文艺晚会和“红五月”营火晚会。这些同学通过阅读革命书刊、读墙报、听朗诵、看反内战戏剧,很快提高了觉悟。当时校方听说二中有学生去了北大,就派出小打手去民主广场侦察。二中进步学生机智地戴上口罩、拉低帽沿,躲过了狗腿子的监视。“五·二○”那天,一批学生毅然地参加了示威游行。教师们同情学生行动,在那天校内点名查点人数时,有意为进步学生打掩护,抵制了校方的追查。
当时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五·二○”后,国民党组织了一次反“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反动游行,二中校方强行组织学生参加,到北大学生宿舍去捣乱。许多学生中途溜走,最后剩下的人寥寥无几。
通过“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同情并倾向革命的师生越来越多。随着形势的发展,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二中的学生也纷纷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戴宏森等几个同学由大学同学介绍秘密地加入了“民主青年联盟”。1948年1月,由戴宏森、范杰、夏国治、张永山等同学组成了“民联”二中地下支部,并以戴宏森家为支部开会地点。还成立了图书馆。他们传播进步思想,发展“民联”成员,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
1948年上半年,二中举行了罢教斗争。当时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公立中、小学教员的生活无法维持。荣天琳老师和一些倾向进步的老师们串连,要求增加工资,不解决问题就罢教。这次罢教很注意策略,不喊过“左”的口号,这样就争取过来一批曾经倾向国民党的教师。学生们支持老师们的正义要求,兄弟学校中连贝满、育英等待遇较高的学校,也支持二中的罢教斗争,一时声势甚大。
不久,学生运动掀起新高潮,二中学生经常参加集会和游行。他们不怕特务监视和打手们的棍棒,活跃在学生运动的队伍中。
1948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对学生运动进行疯狂镇压。党的地下组织决定将一些受到威胁的学生骨干撤退到解放区去。二中的左仁、朱金镜等被送到东北解放区。反动的学校当局在教师会上扬言“杀一儆百”,要将高二学生董冀允、吴锡衡作为“不法分子”开除出校,还说要“严厉处置,通知各校不得收留”。荣天琳老师当晚将董、吴两同学找到家中,作了安排。等到校方开除董、吴的通知发布时,董冀允和吴锡衡已分别转入私立求实中学和辅仁大学附中了。
1949年1月地下党区委王大明同志在二中发展党员,建立支部。这里“民联”组织已发展到四十多人,还有许多学生积极靠拢“民联”组织。围城期间,戴宏森、夏国治、范杰等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二中进步学生的中坚。
那时荣天琳老师已被学校解雇,但他在二中办起的“读书会”却很活跃。辅仁女中学校的学生也有参加二中“读书会”活动的。1月下旬,解放军的炮声越来越近,学生们在党领导下积极准备参加解放北平的战斗。他们响应上级号召,如果北平不能和平解放,就配合解放军武装解放北平。二中学生组织了纠察队,分管四个重要地点的保护工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两颗手雷,还冒着危险到附近街道贴标语,做宣传工作。
北平和平解放后,党团组织公开,活动更加频繁。3月戴宏森参加团市委训练班,回来后正式建团,由夏国治同志任书记。后又成立学生会。4月1日,党派薛成业、蔡公期、王兆臻、荣天琳、黄真等同志接管了二中。从此,二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揭开了二中校史崭新的一页。
北京市八一学校成立于1947年,前身是“荣臻子弟学校”;1949年,荣臻子弟学校改名为华北军区八一小学,成为北平最早的寄宿制学校;1964年6月,八一学校由北京军区政治部移交北京市教育局,正式改名为北京市八一学校,2020年4月26日,学校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二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学校。2020年5月,入选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名单。...
历史悠久的二十四中,其前身为大同中学,由北大师生始创于1923年,位于东城区外交部街,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优质完全中学,早在民国时期就已誉满京城。一进教学大楼,就可以看见学校创办人之一的蔡元培先生的雕像。现在学校包含了初中部高中部。师资水平一般,学校硬件设施优良。随着教改,二十四中已经并入二中集团,并由二中集团监管,统一管理。希望二十四中能借此机会,在教学质量上...
数学12345,选修2-1,2-2,2-3,和选修4的坐标系,不等式 物理12选修3-1,3-2还有3-3,3-4,3-5每个省不一样有的学校要求 化学12选修3(不全学)4,5 生物123选修1(不全学),3 关键看高三的考纲要求,如果考纲要求但你们没学,高三会补上的,学校不可能全都上完的,都是后来补。除非你搞竞赛...
丰台二中和北京二中不是一所学校。丰台二中属于丰台区,是一所丰台区的完全中学,北京二中属于东城区,是北京市的重点优质学校。 丰台二中创建初期基础薄弱,但是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现在的二中已经成为一所优质学校,成绩名列丰台区前茅!北京二中是东城区的优质学校,教学成绩突出。...
北京交通大学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1917年改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参与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1970年恢复使用“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其前身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
1898年,北京大学诞生,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当时的京师大学堂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同年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
考试科目;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和一级ps、一级网络安...
全国大学的建校时间排行榜公布建校时间最早的是武汉大学,创办于1893年;其次是河北医科大学,...
出过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粗略的系统了一下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到清未,可以看一下。謝谢...
#北京头条# #高校资助政策# 【一图了解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新学期将至,又有一批新同学将迈入大学校门...
又能怎么着?只能说明她现在有个好的开端,至于以后的前途怎样,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谢邀!能在社科院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是姣姣者,是国家的优秀人才。最好不要跑到外国去,忘记了祖国的培...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始建于1958年,1979年独立建系,2002年更名为历史文化学院,现辖2...
中国史考研要考历史主要内容。那就让我们了解历史上最伟大皇帝1康熙皇帝最后传给了雍正老八。而后就...
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陈....
2024-12-15北京二中位于北京东城内务部街东侧,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长期以来,这里培养的学生勤奋刻苦、踏实朴素、积极向上,许多的人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为了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我们专访了一些老校友,调查了解放前后北京二中的一些情况,现介绍如下:
建校初期
北京二中的校址原来不在内务部街,而是在史家胡同西口,即今天的史家胡同小学。从1910年至1936年,老二中在这里度过了26个春秋,经历了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三个时期。
北京二中的最早前身,就完整的学校而言,可追溯到清朝左翼宗学①。左翼宗学与右翼宗学一并始于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五(公元1724年5月27日),至今整整270年了。
左翼宗学:清末入关前,兴祖(福满)生子6人,派下俱为觉罗,系红带。显祖(觉昌安)派下俱为宗室,系黄带,所以入关后学校有八旗官学宗学和觉罗学之分。八旗分两翼:左翼镶黄旗在东北,依次而南曰正白、镶白、正蓝;右翼正黄旗在西北,依次而南曰正红、镶红、镶蓝。八旗官学和觉罗学均按八旗方位各旗驻地内设,宗学则于左右翼分设。
1910年(清宣统二年),在北京成立了两所初级中学——左翼八旗子弟学堂(即今北京二中)和右翼八旗子弟学堂(即今北京三中)。这两所学堂均归京师学务处管理。
左翼八旗子弟学堂成立的当年,招收了第一批学生组成了甲班;次年(1911年),又招收了20名学生,组成乙班。甲、乙班共有学生六七十人,全是八旗子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至此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同年,左翼八旗子弟学堂改名为京师公立第二学堂,并规定夏季招生,满汉子弟均可报考,择优录取。当时考试科目只有数学、国文两门。1912年招收新生30人组或丙班,丙班虽是各族学生都有,但八旗子弟居多。1913年,又组成丁班。这时,全校约有130名学生,约20名教师。这些教师都是学有专长、富有教学经验的人才。数学教师崇质伯、国文教师钟一峰和英文教师德少古,都毕业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博物教师定某曾留学日本。他们出色的教学水平,为北京二中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国民教育经费很少,所以从教育经费和教学设备来看,公立学校远远不如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但由于学费低花费少,贫寒子弟大都愿到公立学校读书。这些学生深知学习机会得之不易,所以人人勤奋,苦读不懈。二中纯朴好学的校风,在当时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据1912年考入二中丙班的第一名、现已85岁的齐长庆老先生说,二中学生勤奋从学确实可嘉,历次考试不及格者极少。齐老先生在校时曾连跳两级,提前毕业,毕业后考进陆军兽医学校,曾去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生物制品的研究工作,卓有成效。齐老从事科研,六十年如一日,晚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深受所在单位——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同志们的爱戴。1980年二中70周年建校纪念时,齐老先生回到母校向全校师生介绍了建校初期的情况。
在动荡的年代里
二中从建校时起到1949年解放,40年的时光都是在动荡的年代里度过的。192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政局混乱,政治黑暗,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卖国,北京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李大钊同志领导下于3月18日集会游行,赴国务院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打死刘和珍等47人。二中学生周正铭(15岁、安徽天长人)的鲜血也洒在执政府门前,成为报效祖国、争取民主的烈士。当时参加执政府门前请愿的二中学生约有150人。
二中的老校友、现已75岁的蔡稚民老先生告诉我们:当时的黄德滋校长就是以“唆使”学生参加请愿的罪名,被反动的军阀政府革了职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对进步师生百般迫害,当时一位姓曹的历史教员讲课时有爱国言论,听课的日本学生向日伪当局告发,结果曹老师和一名学生被捕。后经营救获释,而那位被捕学生却被校方开除。
抗日战争时期,二中的西邻是东本愿寺,那里驻有一批日军。二中学生上学路过那里,必须给站岗的日本鬼子鞠躬,否则日本兵就用刺刀挑刺学生的书包和帽子。同学们宁肯绕道史家胡同,从内务部街东口进入学校,绝不受敌人侮辱。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严密控制北平的市立中学,派了一批国民党员来接管学校。当时二中历史教员荣天琳是我党地下党员,是他将革命的火种从大学带到了二中。二中的教员中,在政治上持观望态度的占多数,表现反动的少。即使一些中间偏右的教师,也并不参加反动活动。
到了1946年,由于物价飞涨,生活艰难,教师们对国民党政府普遍不满,随着整个中国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英语教员陆庭栋就经常在教师中说:“老说人家共产党杀人、放火,可是人家解放区有饭吃。”他的话赢得大家的赞同。
同一年(1946年),二中体育教师徐震东骑车路经八面槽时,被横冲直撞的美军卡车轧死。二中师生闻讯纷纷赶到东单三条医院看望,要求惩办肇事者,并决定去教育局请愿。徐老师一贫如洗,孩子又小,无钱料理后事。为了埋葬死者,二中全体师生发动募捐,并请演员在鲜鱼口华乐剧场义演。送殡那天,由进步学生王景新、李树岩、吴庆林等人带头胸戴白花、引灵执绋,一直走到东坝。当时报纸报道了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从此,学生的民主进步活动很快开展起来。1947年“五·二○”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示威,二中师生也参加了。起初,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来二中联系,被官办的学生会赶走了。荣天琳老师将进步学生介绍到北大的民主广场参加“五一”文艺晚会和“红五月”营火晚会。这些同学通过阅读革命书刊、读墙报、听朗诵、看反内战戏剧,很快提高了觉悟。当时校方听说二中有学生去了北大,就派出小打手去民主广场侦察。二中进步学生机智地戴上口罩、拉低帽沿,躲过了狗腿子的监视。“五·二○”那天,一批学生毅然地参加了示威游行。教师们同情学生行动,在那天校内点名查点人数时,有意为进步学生打掩护,抵制了校方的追查。
当时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五·二○”后,国民党组织了一次反“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反动游行,二中校方强行组织学生参加,到北大学生宿舍去捣乱。许多学生中途溜走,最后剩下的人寥寥无几。
通过“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同情并倾向革命的师生越来越多。随着形势的发展,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二中的学生也纷纷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戴宏森等几个同学由大学同学介绍秘密地加入了“民主青年联盟”。1948年1月,由戴宏森、范杰、夏国治、张永山等同学组成了“民联”二中地下支部,并以戴宏森家为支部开会地点。还成立了图书馆。他们传播进步思想,发展“民联”成员,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
1948年上半年,二中举行了罢教斗争。当时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公立中、小学教员的生活无法维持。荣天琳老师和一些倾向进步的老师们串连,要求增加工资,不解决问题就罢教。这次罢教很注意策略,不喊过“左”的口号,这样就争取过来一批曾经倾向国民党的教师。学生们支持老师们的正义要求,兄弟学校中连贝满、育英等待遇较高的学校,也支持二中的罢教斗争,一时声势甚大。
不久,学生运动掀起新高潮,二中学生经常参加集会和游行。他们不怕特务监视和打手们的棍棒,活跃在学生运动的队伍中。
1948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对学生运动进行疯狂镇压。党的地下组织决定将一些受到威胁的学生骨干撤退到解放区去。二中的左仁、朱金镜等被送到东北解放区。反动的学校当局在教师会上扬言“杀一儆百”,要将高二学生董冀允、吴锡衡作为“不法分子”开除出校,还说要“严厉处置,通知各校不得收留”。荣天琳老师当晚将董、吴两同学找到家中,作了安排。等到校方开除董、吴的通知发布时,董冀允和吴锡衡已分别转入私立求实中学和辅仁大学附中了。
1949年1月地下党区委王大明同志在二中发展党员,建立支部。这里“民联”组织已发展到四十多人,还有许多学生积极靠拢“民联”组织。围城期间,戴宏森、夏国治、范杰等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二中进步学生的中坚。
那时荣天琳老师已被学校解雇,但他在二中办起的“读书会”却很活跃。辅仁女中学校的学生也有参加二中“读书会”活动的。1月下旬,解放军的炮声越来越近,学生们在党领导下积极准备参加解放北平的战斗。他们响应上级号召,如果北平不能和平解放,就配合解放军武装解放北平。二中学生组织了纠察队,分管四个重要地点的保护工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两颗手雷,还冒着危险到附近街道贴标语,做宣传工作。
北平和平解放后,党团组织公开,活动更加频繁。3月戴宏森参加团市委训练班,回来后正式建团,由夏国治同志任书记。后又成立学生会。4月1日,党派薛成业、蔡公期、王兆臻、荣天琳、黄真等同志接管了二中。从此,二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揭开了二中校史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