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园艺专业,想跨专业考研,想考心理学,跪求大神们的建议?

想咨询一下关于园艺专业,想跨专业考研,想考心理学,跪求大神们的建议?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黑白

    #教育听我说# 每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女生最容易想到的专业是法学、心理学、园林、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类。如果家长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很难说服或改变她们的想法。
    刚经历高考的女生对大学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的很少,这几个专业大部分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凭自己想象推断自己未来的职业,主要是受影视剧的影响的结果。在她们心中法学毕业以后就是律师、法官;心理学就是在办公室为病人做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专家;食品科学是研究美食的工作;园林、园艺就是与花草为伴的浪漫工作。这样的工作环境好工作轻松。[呲牙]
    并非说这些专业不好或者不能报考,而是一定要把毕业后的真实情况和工作环境给她们讲清楚,如果真的是喜欢或者有信心也是值得报考的。
    法学:律师资格证每年的通过率很1~15%,
    考不到资格证和公务员这个专业的就业基本失去价值了。
    心理学:对口的岗位真的很少,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给心理学专业的岗位能有几个,最后大部分只能改行。
    园林、园艺:这是属于农学需要考虑就业和就业环境,普通待遇也一般。
    环境科学类:只要带环境的专业就业普遍不理想,待遇一般。
    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是可以考虑的,起码到食品生产企业就业还是可以的,如果能到检验检疫女生非常不错。
    各位家长要先做好功课当孩子考的分数特别好,想要选择这些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解释清楚,别到时候糊里糊涂去了将来就业又成了大问题。

  • 教育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精神内耗”这个词,时下很多年轻人把“躺平”“摆烂”之类的词语挂在嘴边,仿佛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内耗”现象。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精神内耗是一种“心理资源”不足引发的精神疲倦、压力加大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折腾”自己造成的。
    就像很多年轻人在做事的时候习惯拖延到最后一刻,可是拖延本身就是非常痛苦的,它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和心理压力,进而会陷入无休止的自责,这就是一种“精神内耗”。
    那些嘴里喊着“我压力太大,我要躺平”的年轻人真的就摆脱了一切压力吗?显然不是的,在躺平的同时,对现实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无措会不时袭来,“精神内耗”也会更加严重。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来听听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王玉明的看法。
    王玉明院士已经80多岁了,可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热情的“赤子之心”,他对学术上、生活中遇到的新鲜问题充满了兴趣。
    他长期从事密封工程技术研发,曾经获得多项大奖,掌握多项发明专利,为祖国摆脱密封技术“卡脖子”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闲暇之余,他从来不会让自己闲下来、懒下来,虽然年事已高,他却发展了很多爱好,像诗词、摄影、书法、歌曲、园艺等等,都让他的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看到这样一位充满精气神的老人,怎能不让人敬佩、羡慕。
    王玉明院士想告诉年轻人,想要减少或停止“精神内耗”,应当“提倡培养自己的兴趣,要热爱生活,要有个诗意的人生”。
    的确,年轻人正值人生中最好的黄金岁月,应当把握时间,锻炼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发展渠道,切不可将“躺平”作为“不努力”的借口。
    如果年轻人感觉精神疲惫,对工作、学习提不起劲来,可以效仿王院士的做法,先找一件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专注地投入其中,这样也能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比如专注地读一本书籍、写一首小诗、练一练书法、做一做运动……兴趣能让生活变得精彩,也能让年轻人逐渐走出“心理内耗”的桎梏。
    当然,年轻人也要改变一些自我纠结的做法,不要过于拖延,接到任务可以先做一个计划,再积极展开行动;不要过于敏感,别被别人的一些负面评价所扰。
    年轻人也不要总是为过去责怪自己,要多展望未来,用美好的前景激活“内动力”,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上这个热情洋溢的自己。
    #院士谈年轻人如何避免精神内耗#

  • 淡定从容

    个人建议是最好不要跨专业考研,从2018年考研难度来看,较前两年有明显的提升,2018年不少学校不管你初试分数有多高,照样被本科专业相近的低分刷下去,特别是对一些名校来说,跨专业考研录取的几率很低。如果题主一定要跨专业考研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供参考:

    1.考虑好想要报名的学校,注意阅读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有的专业接收跨专业考研,有的专业由于专业性强不接收跨专业考研。

    2.发动一切能发动的关系提前先联系好导师,这里不是说非要多大的关系,可以协商到初试多少名内,导师是否能优先录取你。

    3.跨专业考研要明智对待自己的专业缺陷。相比于本专业考研的学生,跨专业考研属于“半路出家”,对跨专业知识的掌握必定有缺乏之处。考前要充分了解所报考专业的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

    3.转换到你所考取的专业的思维方式。

    4.调整好心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加强学习。

  • 沉稳内敛

    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确实让人觉得枯燥、无聊。但如果我们主动在工作、生活或者人际关系上做一些改变,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的新鲜与快乐并进入心流状态,我们的生活品质也会大幅度提升。

    《心流》这本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83岁的老人,年轻时在部队服役,闲暇之时,他与战友们进行马球比赛,这让他感到非常快乐。在度过了平淡无奇的几十年岁月以后,这位老人觉得自己再不会感受到快乐了。可是,他受到了启发,觉得自己应该改变生活,于是尝试学习园艺、欣赏流行音乐,而他的精神状态也随之改变,每天都非常开心、快乐。

    你看,当一个人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以后,就会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创造出更多的快乐,更频繁地进入到心流状态中。

    要改变生活状态,可以先从改变工作状态入手。有人觉得,只要工资还好,生活有保障,那么即便工作内容再枯燥,自己也是可以忍受的。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态度,让人们失去了创造工作乐趣的动力。

    有时候,只需要我们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就能在枯燥的工作里找到乐趣。

    比如说,你的工作是负责填写表格,对你来说这是一件枯燥的工作,但是,你可以这样看待工作:虽然工作内容单调无聊,却对整个公司有着影响,虽然自己做的事情很琐碎,但只要做得出色,就会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想要把缺少挑战的工作变得更有乐趣,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下这个办法:留意工作过程里的每一个步骤,然后思考一下,有哪些步骤是可以省略的,有哪些步骤可以做的更好,以及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的工作,受到别人更多的重视。

    思考这些问题,看起来是花费了时间,但是,我们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就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让自己变得更加专注,从而提升工作效率,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就是因为专注观察细菌的生长环境,进而发现了青霉素。美国医学家雅洛,因为观察到糖尿病人吸收胰岛素的速度,比一般病人要更慢些,这才发现了放射免疫测定法。正是因为当事人对细节的留意,才有了重大发现。

    除了改变工作状态之外,我们还需要改变家庭生活的状态。比如,下班回家后,围绕着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番畅聊。加拿大作家罗伯特森·戴维斯与他的妻子,都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他们日常交流的话题,也离不开文学艺术,而这种交流给他们带来了乐趣和幸福。如果你之前没有这种习惯,从现在开始,可以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样一来,你就会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并没有多少钱,也没有社会地位,但是他们有着自得其乐的性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人生的乐趣,进入到心流状态,过着非富多彩的生活。

    美国历史学家伍德沃德表示,他在进行历史探索的时候,就处在一种充实而快乐的状态里。我们如果也能带着热情,投入到生活中,那么不管面对多么麻烦、琐碎的事情,我们都能从中找到乐趣。这就是一种自得其乐的性格,而有着自得其乐性格的人,更容易进入到心流状态。

    想要不断提升生活品质,光是有自得其乐的性格那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工作中创造出快乐的感受。

    神经心理学家伯纳德·米尔纳谈到自己的工作时,也认为这份工作确实比较枯燥,但是,当他集中注意力,去关注工作上的小细节时,往往会有大发现,而这些重要的发现,又给米尔纳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

    可见,当我们带着好奇心去关注某些事情时,我们就能体验到幸福。也许你会在心里抱怨: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到,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太多,可空闲的时间太有限。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借口。

    契克森米哈赖站在心理学家的角度指出,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要做的事情太多,时间又不够用,那是因为我们不够集中注意力,导致做事拖延,从而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注意力,受着基因遗传、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来集中精神,让自己变得专注起来。在这本书里,契克森米哈赖分享了一个小练习,能帮助我们提高专注程度。

    这个练习的过程是这样的:我们先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洗碗、拖地等日常小事上,通过这种专注,我们也能在日常小事上,发现一些乐趣;之后,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或者,放在原来想做却觉得麻烦的事情上,当我们集中注意力,去做这些自己厌烦的事情时,可能会发现,自己原本讨厌的事,居然也能做完。这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掌控事情的感觉,而这种掌控感,也是进入心流状态的表现。

    实际上,注意力与兴趣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说,你对画画很感兴趣,你在画画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力,而你的这种专注,又让你对画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当注意力与我们的兴趣,能够相互促进时,我们就会产生满足、幸福的感受,体验到心流。

    #正能量##心流##阅读的温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