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90年代大学很难考,却很少见补课的,现在的大学录取率提高了,为什么补课很疯狂?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河南高中提前开学#
河南省作为一个高考大省,每年有接近100万的考生,没在河南参加过高考的考生,可能没办法理解为啥河南的考生会如此“疯狂”。
河南省每年的一本录取率不到10%,在5年前,一本录取率更低。在一些县中,能考上二本院校,也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虽然,教育部分明确禁止学校擅自提前开学,明确禁止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补课,但老师和学生都心知肚明,除了补课之外,大部分学校其实没有其他选择。
在南阳、信阳等地区,有大量的贫困县,在这些贫困县,参加高考是唯一的出路。而当地的教育资源又异常匮乏,薪资待遇比较低,工作机会比较少,很难吸引并留住优秀的老师。
在县城中学,有不少学生,小时候没上过幼儿园,甚至还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没有接触过正规的英文教育。很多学生的学习基础,比外界想象的要差很多。
面对这种情况,学习“衡中模式”就成了不二选择。用某位县城中学校长的话来说,我们的学生想要考上本科院校,想要考上211院校,只能依靠“学生苦学,老师苦教”。
90年代,普通家庭的条件还很一般,就拿电话举例吧,90年代除了干部家庭,很多人家连电话都没有,大人下班、孩子放学就完全回到了自己的天地,别人干什么完全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别人也不知道,除非登门去拜访。
所以,在那个年代里,人是很纯粹的,是的,就是纯粹,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虚头巴脑,没有盲目攀比,所以,那个时候的人很快乐,大部分人,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像现在这么焦虑,因为你生活在一个不容易对比的世界。
那时有没有补课呢?是有的。我94年上高中,在我初三的时候,教育局抓补课就很严了,学校不让补,我们全班出去补,那时很少有人举报老师补课,因为老师补课很便宜,一个假期也就200多,而且大家知道,补课牵涉到大家的命运。
高中补不补课呢?也是补的,高中从高一到高三,都在学校里补,晚自习老师补课,就统一收钱,刚开始是小礼拜,一周休六天,一个月补课费100多块,后来五天半,就是一星期休两天,一星期休一天,补课费就涨价了,直到大礼拜时涨到200多。
综上,你所说的90年代很少补课,对于小学和初中低年确实如此,对于初三和高中不存在,补课就是一直都存在的事情,就是因为一些家长不停地闹,把学校明面上的补课补到了暗里,偷偷摸摸,躲躲藏藏,因为就算你不补,别人也都在补,公平何在?结果补课费越来越贵,家长现在已经快要负担不起了,这个锅,还真得减负来背。
回到你90年代大学难考的问题上来。90年代大学是不好考,但是经过初中一年,高中三年暗无天日的学习生活(我们高中有个校长在给学生讲话时说过我们学校是一所监狱,多年来每周只休半天,给学生洗澡用),其实也没你想象的那么难考。我们高考时还是3+2,我们班倒第一370多分,也考上了大专,后来去小学当了老师,而考上本科的呢,毕业后都有一份一般人羡慕的工作,因为那时学校没有扩招,大学生总人数少,我们又刚好在学校躲过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毕业当年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99年扩招以后,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开始逐渐消失。因为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积累,全国的大学生人数已经不少,而且大部分都在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上,正值壮年,恰逢此时大规模扩大大学招生规模,就造成大学生人数的剧烈增长。前人还在岗位上热火朝天的工作,年轻一辈就成长起来了,这种增长有点类似几何级数,哪个单位能用得了那么多人?因此,问题自然就堆积到21世纪的大学生身上,用人单位只能在其中择优!
我们毕业时,根本没人会问你是不是985、211,因为我入学时也没有985、211,但是几年之后,这就是人才选择的标准之一了。再后来,档次偏低的本科院校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考研、考博,又把这种压力继续加大,导致很多本科生就可以做的工作,要招硕士、博士,学历进一步贬值,用人单位只好在第一学历上做文章。所以,现在的家长,被逼的骑虎难下,只能在孩子还没上学时,就把孩子送进补习班,争取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后才能在随后的竞争中,考入理想的大学,再有继续读研、读博的能力,虽然对于资质平庸的孩子,这条路很难走,但补课,还是给了他们一线希望!
我个人是2000年上的大学,彼时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自己也还有好几个兄长,就是90年代上的大学。对这个问题,说说我的亲身体验。
第一,从逻辑上,大学难考并不是补课的充分条件,相反,大学录取率提高才是。道理很简单,当年大学录取率低,大多数人上不了大学,中专毕业甚至高中毕业也能找到稳定工作,大家对补课上大学积极性不高。现在,大学录取率高了,上不上大学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上什么样的大学也很重要,教育的竞争一激烈,家长补课的热情就高涨了。
第二,那个时候补课的情况其实并不少,只不过互联网不发达,媒体不关注罢了。另外,由于市场不发达,补课主要是学校组织。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90年以前了),我们学校就有课后补习班,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上,因为我妈就是小学老师,所以我没有参加。当时我还特羡慕同学能多上两节课呢。等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周六全天补课,周日上午补课,这些都是要另外交补习费的,而且是学校强制的。放在现在,早就被教育局叫停了。
第三,课外班市场的蓬勃虽然伴随着孩子的痛苦,但它却从侧面证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我们的台湾省、邻国日本韩国,早就是补习班遍地了。因为国家的公立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民众教育竞争的需要了,差异化的教育势必要出现。其实,90年代,在北上广这些地方,补习班、兴趣班也已经比较普遍了。历史的车轮碾过,有些问题必然会出现(比如生育问题),我们也不能因为现在的问题总是去怀念过去,向前看、解决它才能继续往前走。
11年来普高录取率仅50%,补课补出来的不是分,是分数线!还在亲手送娃进职高?俞敏洪:教育就是点燃、唤醒!家长现在纠偏还来得及。
没有了额外的作业和补习,孩子们久违的欢声笑语又回来了,但家长们的焦虑也回来了:普高50%左右的录取率下,怎么才能让自家娃不被中考淘汰然后进了职高?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2010年至2020年的这11年间,普通高中的录取率都维持在50%左右;这就是客观现实,11年来,每年都有50%左右的孩子,被拦在了高中大门之外,与社会普遍认知的成功之路无缘。
但是,中国初中阶段以下(含初中)的孩子就有 2.5亿,家长们谁都不愿意自家孩子能进入高中继续考大学。
双减的落地,让学科类的培训补习无法继续,但为了升学的补课,依然是十分坚挺的刚需。
有家长就说了,“要不补都不补,那些家长是教师教授的,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补课。”这种家长,显然是被逼急了。
不得不说,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有家长就想出了“好办法”:不能补课,我请保姆钟点工可以吧,今天的钟点工辅导语文,明天的辅导数学,后天英语!
但补上来的分数又能有多大用处呢?
上海某教育管理负责人却明确表态称:家长们看到的是补课提上来的分数,但实际补上来的却是分数线!
总有一半的人要进职高,大家都去补课了,不就成了补分数线了么?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却让家长们望而却步。
由于资源投入的不均衡,即使是国内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长三角等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也并不如人意,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招生越来越难,与对口高校合作效果差,毕业后实操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不强……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律自主性不强,进了职校后,更加没有了动力和方向,混了几年出来,没学到技术,也没学好文化,做不了高技术产业工人,也没有更好的生存能力,只能在社会上一步步下沉下去。
这样的中考分流,造成的客观事实就是,既不利于孩子们的人生成长,也没有培养出产业需要的高技术人才,反而是阻断了这一部分人继续学习、成长的路径。
排除万难要补课,只为不接受这样的普通:“宁愿上最烂的高中,也不要上职高!”
“考得上,才有未来”,在这场人生分流的关键大考中,很多孩子败在了“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是还不知道该怎么努力,朝什么方向努力”上。
其实,对这些还在懵懂中的孩子们,最该恶补的是挫折教育,是心态,是认知自己,是自主自律的习惯养成,而不是分数。
然而,焦虑的家长们,却还将希望寄托在各种补课补习上,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是让孩子在“通往职高、走向普通”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了。
北大第二任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有句名言: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俞敏洪有句话说得很直白:“教育其实很简单,点燃、唤醒、鼓舞、激励,把这几个字做好,就达到了90%以上的目标。”新东方能如此成功地创下教育培训行业的巅峰,看来不是没道理的。
不错,点燃希望,唤醒目标,鼓舞信心,激励前行,心态正了,人格修养也在不断健全,逐渐明白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自然就能找到方向和方法。
很多家长不明白,与其天天让孩子在补习、作业中毫无自我地被逼着走、赶着走,不如让孩子们早一点认知自我,明白自我,养成自主自律的人格。
只要孩子们真的“唤醒自我”了,能自主自律的学习了,还怕成绩不提升吗?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因为50%录取率的残酷不得不进入职高,保持自主自律自信的学习,就能成为高水平、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也不愁没有未来;另外,能保持这种精气神继续学习,考大学也就不难了。
所以,双减带来的契机,更是对家长们的一次纠偏:投入更多精力和陪伴,引导孩子们尽快成长,唤醒自我,认知自我,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成长。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对孩子人生方向的纠偏。
“教育需要点燃、唤醒”,“双减”的落地,留下的不只是焦虑,更是机会。
虽是机会,但也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躺平了,家长们也不要期待孩子能一夜顿悟、突然“自我唤醒”,就学会自主自律了,与其嘘寒问暖干着急,不如给孩子一个接触榜样和偶像,感受成长、吸取高效学习方法的机会。
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也并非一开始就是佼佼者,只是因为他们的内驱力被唤醒得早一点,就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然后才一路挤进清北等国内最高学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学霸们将自己的心路历程、高分宝典、学科锦囊、疑难突破、心态调整、记忆策略等干货技巧、经验方法,分享汇集成《等你在北大清华》这套书,学弟学妹们捧读后心生感慨:如果早有这么一套书指引自己,也许就不用迷茫这么久了!
《等你在北大清华》,既可以作为低龄孩子的启蒙书,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是高年龄段孩子们的学科提升宝典,不断找准目标,学习稳步上升,不惧考场,直通目标。
如果我小时候能有现在的补课和学习软件,我肯定比现在混的好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录取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预考的,只有通过预考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同时,有中专和大专,大专毕业生可以到中学当老师的,很值钱。现在扩招,很多学院升大学,所以录取率高了很多,按统一标准来看,实际情况基本差不多。
二,那时老师真教,没人上课外班,课外班教师也匮缺。现在有人上课外班,如果不上就落后了,所以都上。其实和都不上一样。
三,真正的学霸,会跟上学校的节奏,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盲目上课外班成绩并不会好。
四,校外机构的宣传推波助澜,让学生觉得上课外班成绩就会好,其实,上错课外班成绩反而差。
五,现在大学扩招,普通高校不值钱了,大家都奔清北,985,所以竞争更激烈了。
大致就这几条原因吧。
明知故问啊!一,以前大人很忙,谁有空管你那么多?有本事你考上了大学就去读,考不上就回家帮老子种田。现在大人多管闲事,自己的事没管好,天天盯着孩子读书这事。见孩子只要没考100分,就着急上火,死命报补习班!二,现在这社会竞争激烈。本来现在比90年代的生活好多了,可是人们不满足现状,希望一下子赶英超美,于是在100%的高中生都能升大学的基础上,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北大清华哈弗大学毕业,所以玩命的提高成绩。这样的话,老师上课的大众内容当然不能满足需求,只能去开小灶喽!三,这现在的补课已经不仅仅是补课那么简单了,补课已经成了大人见面打招呼的内容之一了:你家孩子在学什么呀?报补习班了吗?哪个老师啊?我的天,补个课有那么奇怪吗?需要如此炫耀吗?
补课补课,苦逼的学生时代啊!高中学生都累成狗了(不是现在的家宠狗),还不能放过他们吗?晚上12:00睡,早上6:00起,除此之外的18个小时都在学习,难道还不够吗?做为成年人,如果让我这样过三年,我一定会得抑郁症!
#校外培训机构# 最近线下培训整顿的这类消息铺天盖地!还有,培训机构被人人喊打。
我怎么觉得,这是要硬逼着一些孩子读职高技校中专呢?
先看看我们目前面对的现实:
第一、中考50%淘汰率,高考80-90%淘汰率(除了北京、天津、上海、西藏等少数几个省市);关键是用人单位只要985,211,双一流的,本科还不行,最好研究生!就算考公务员,也要全日制本科。就连体制内评级晋升,也要第一学历!!
第二,中考、高考属于选拔考试,就是说,学位资源就这么多,择优录取,而且关键还是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
第三,学校里根本做不到个性化教学,老师只能照顾一部分(有希望被录取的),其他的老师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不相信的话,去问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差的学生在问问题时,老师的态度和讲解就清楚了(其实,这是人性,无可厚非的)!我带过几个学生,刚来时,成绩一踏糊涂,孩子智力没问题,带过一两个星期,就发现完全是自己和学校得原因,有不会听课的,有作业习惯不好的,有问题不问不解决的,为什么不去问老师呢?答:老师没时间[吐血][吐血][吐血],或者是问了,没听明白[吐血][吐血][吐血]。而这些孩子,只要稍稍规整一下,成绩飞速提高。但是,很多家长往往是跟风送到所谓的著名的大机构去培训,花钱多不说,还没什么效果!
只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教育培训机构清理掉,我只能说,像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将来就老老实实的去当屌丝就可以了。有资源的家庭一定会抱团找老师补课的!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有人说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降低考试难度。我只能说这很难实现,想想学校里需要上多少门课?想想学校教学形式是什么?想想我们的人口有多少?想想优质工作岗位有多少?再想想人性!
目前校外机构确实是问题,主要是:
1.严重干扰了校内教学。很多学生一开学,就好像是来学校里休息的一样,因为放假的时候,在校外已经学了,不仅学了还学的比较深,比较精,老师讲的都没有新鲜感了!
2.把社会焦虑刻意的推波助澜。什么“你不来,我们就培养你的竞争对手”之类的标语,让很多没有思考力,没有辅导能力的家长被迷惑了!
3.资本的注入,让家庭负担变得很重。资本逐利的,为了利益,会夸大培训的效果。我曾经参加过很多培训机构的这会那会,会上没有一个机构不展示自己的教学效果的!我就想问两个问题,一是这些机构有没有入学考试?很多都有的!二是优秀率是多少?比学校强多少吗?
对于培训机构,我认为该整顿,但也要对家长和社会进行纠偏教育。
首先,要明确的是,一个人的发展,不完全是高分数决定的,而应该看到高分数背后是什么?那是孩子的品质。
其次,与其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如先“自强”,把自己做好!反思一下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是什么?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对工作的态度是什么?等等。提升自己,给孩子一个坚实的托举,比什么都强!!!
再次,决定人一生的因素很多,包括自身的和外界的,自身的因素比如有遗传、学习力、意识、品质、健康等等,外界的因素比如有环境、形势、机遇、平台、人脉等等。我们能掌控和培养的只有内在自身的,而对于这些内在的品质的培养,家庭比学校更重要!举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平行班也有比实验班学习好的孩子。
最后,绝大多数的教育机构会毁了你的孩子!这不是危言耸听!教育机构为了挣钱,就得要效果,而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短期内分数的提高,短期提高成绩就必然只重视技巧而非提升学习能力,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思考了,不会自主学习了,而问题是,当孩子步入社会,依靠的是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那些靠补课考入大学的孩子最终平平常常的原因!
补课机构,只能是校内教学的补充!
如果非要补课,那么请记住,“不能看广告,要看老师”!一个好老师,除了给孩子查漏补缺,还能手把手教孩子怎么思考,如何学习!要找就找这样的!
希望认同我这些观点的网友们多多转发,叫醒一个算一个,拯救一个算一个!
淡定生活
2022-11-28以前大家都在学校补课,初三高三哪个学校不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