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八十年代的中专有多难考?对此你怎么看?能比得上现在的一本院校吗?

想咨询一下关于八十年代的中专有多难考?对此你怎么看?能比得上现在的一本院校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2022就业季# 90年代,农村学生考上大学有多难!至少要过三道关!

    第一关,小升初
    这一关,淘汰率大概70%左右。记得我们班五十人左右,只有七八个人考上初中(含复读生)。剩下的要么复读,要么回家务工。
    有个小学同学跟我关系很好,说在家一样可以自学,每天背十个单词,一年就是三千多。
    一晃,三十年就过去了,他都抱上孙子了。

    第二关,初中升高中,中专
    这一关,淘汰率更高,至少90%左右。三四百人的初中,只有个位数的人考上中专。另外有二三十人考上高中。

    第三关,高中考大学
    我所在的高中是全县唯一的高中,也算是重点。升学率大概60%左右,考不上,复读几年,基本上都能考上大学或者高中中专。

    那个时候,一个村里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就很轰动,有的村子连续几年一个大学生都没有。

    现在大学生多了,工作机会也多了。

    现在的学生,脑子比以前的大学生,智商可能有所不足,但是情商绝对碾压三十年前的那批大学生。

  •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我是八十年代的中专生。那个时候,确实挺难考的,先预选,每个乡镇十个左右的名额,然后参加正式中考,我记得那年的分数线是405分,总分五百分。全县那一级有一万多学生,中专录取不到二百,可以说是五十个人中要一个。我考了426分。

    中考以后,其他的学生参加高中考试。那时的中专把初中比较聪明的学生都选拔走了。这批学生的智力放到现在,正常发展的话,考个211学校应该没有问题。普通一本的话,应该是很好的专业。现在高考750分的总分,按百分之八十,还要得六百分,比当时最低分数线还低,按照比例,中专的最低分数线应是610分。这个成绩对比一下,考的好的可能是985,一般的是211,最不好的也应该是一本的当地知名度高的学校。

  •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我是1979年高中毕业参加中专考试,因物理得了30几分而名落孙山。然后恶补物理第二年考了93 分而上线,考入省金融中专。学校每个月发12元伙食费差不多够吃了,二年后分配工作月薪34.5元,每月购买国库券5元,算是支持国家建设出力。那时自行车是凤凰永久飞花等品牌,大概150元一辆,相当于现在的月薪与汽车价格比。文革十年导致许多商品短缺凭票供应,80年代后期通货膨胀,生活虽然艰苦,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加快发展,日子开始过得越来越好。

  •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媒体: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有多难# 头条热榜

    ¹有一个比较冰冷的事实,早已经被中国的家长看清楚了,那就是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本身没有多么的难,不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本,但问题是取消中考是不可能的,因为中考有一个冷冰冰的功能,那就是要提前分流。

    ²现在老是提毛入学率,但是家长们知道,即使孩子被分流到了职高或者是中专,也会被记入毛入学率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前途、机会资源已经出现了质的区别。在有的竞争大的省份,没有机会上高中的孩子,并不一定成绩有多差,如果上了高中将来也很可能考上大学,但现在的问题是孩子被分流了。

  •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等专业学校分为初中专与高中专,分别招收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历的学生。记得初中专是各地、市分别招生,参与西安市初中专招生的学校有市属航空学校、师范学校、农业学校、纺织学校、卫生学校等;高中专是省内统一招生,与高考结合在一起,实行“一条龙”,即一次高考,录取顺序为先大学,再大专,后中专,参与陕西省高中专招生的学校有省市属警察学校、旅游学校、商业学校、银行学校等。

    说到难考,是说初中专难考,高中专录取毕竟在大学、大专之后,难度也就稀松平常。

    那时,经过11年“文革”人才断层,考试制度刚刚回复,各行各业求贤若渴,初中毕业考取初中专,就拥有了“国家干部”的身份,保证就业,端上了“铁饭碗”,尤其对农村学生来说,意味着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所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考生的志愿一般是初中专、重点高中、普通高中。

    我是1981年初中毕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英语(参考科目,不计入总分)。我们班为区(县以下管理机构)重点,学生基础好、老师水平高、班主任认真负责,全班64人,当年考取初中专12人,名列全县第一;我以4分之差上了高中,部分同学不上高中,继续奋斗初中专,经过补习,后又考取4人。

    那时毕业生多、初中专招生少、录取率低,估计不会超过1%,难度肯定超越现在的一本院校,能够考取者绝对是尖子生。正是因为初中专拔了尖子,才给我等资质平庸者留下了日后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当然,也有极个别天赋异禀、胸怀大志者第一志愿是重点高中。

  •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我是1986年考上大学的,但我佩服83年考上中师中专的,他们如果读高中,必然进入全国前30万,我只是 86年的高考前40万人左右而已,而且我是没有考上中师中专才读高中的。

    80年代的人,都以跳出农门为荣,中师中专包分配 (吃皇粮)。如果你考上中师、中专,那么全村人都知道了。能够考上中师中专,那么他的成绩应该在前2~3%。

    不过,那个时候的中师中专的课程安排,也就相当于高中的课程安排,一个中师生毕业,如果考大学的话,是考不上的(一般也没有允许考大学全日制大学)。

    80年代的大学生水平必然比同期中专毕业的知识水平高,发展空间更广阔。尽管80年代是二流水平的学生读高中考大学,但是通过高中读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国大学每年录取50~60万人。大学的课程设置档次比中专设置高了一个档次。

    80年代考中专的难度不亚于今天考985大学的难度,但是中专因为课程设置和今天中专课程设置差不多,毕业后的水平也就是高中水平。单从文化水平来看,比现在的三本也不如。

  •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这里所说的中专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初中毕业通过中招录取的中专(中师较多),俗称“小中专”,也就是现在的中专。一种是高中毕业通过高考录取的中专,俗称“大中”或“大中专”。两种中专都很难考。

    小中专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当初高中阶段教育尚不普及,初中毕业能考上中专和高中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初中毕业后就不上学了。能考小中专的,基本上相当于现在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的水平。

    至于大中专,是高中毕业通过高考通取的。当时的高考很严格,高中毕业不能直接参加高考,要由省里给各地市下达高考指标,各地市组织“预选”考试,“预选”通过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预选”通过率大的在50%左右(年代久远,具有比例记不清了)。当时的高考录取率很低,预选后,高考录取率大约为百分之二十几(含本科、大专、中专)。加上预选,总录取率大约为百分之十几。要论难度,当时没有一、二、三本之说,只有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层次,当时的本科(录取量很少)基本相当于现在的985或211,当时的大专基本相当于211或普通一本,当时的中专基本相当于现在的普通一本或二本。

  •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西安头条#上大学,获得了肄业证书,何况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大学多难考啊,不管上了任何一所哪怕是中专学校,等待着的都是美好的前程。正所谓“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那是包分配工作的,不过看着陕西工商学院的肄业证书,让人感觉颇为可惜。西安

  •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今年五十有二。唏嘘当年苦读岁月,至今记忆尤新。

    当年求学有三难。

    一难,家中生活难,由于当时经济困难,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条件都很差。初中住校食宿自带干粮咸菜,每周往返一趟。夏天每周后几日馒头有时轻微发霉,剥掉皮吃。冬天馒头裂皮干硬泡在白汤水里吃。学校饭莱是老师或极少数的学生才能吃得起的,一般的学生每顿能吃上咸菜就很不错了。至于服饰,哈哈,现在都不好意思说了,连基夲的替换衣服都很少有。中学时代因生活困难发生过很多尬尴或有趣的生活小故事。至于零花钱那是不敢想的事。

    二难,学校设施改善难。学校那时还没有通上电,晚自习照明用汽灯,有时自备焟烛。食堂提供溜热馒头。早餐白汤,中餐开水,晚饭咸汤。无学生宿舍。住校生都是投亲靠友或借居于破危土坯民房。夏天热晕,冬天冻死!

    三难,考学难全县几千名初中毕业生,口只有一百多个中专名额。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本人1981年参加高考。当时规定先要通过预考才有资格高考。记得预考后返校,我班50多人剩10来个同学上课。老师非常敬业,晚上还组织学习。高考成绩出来,我班共三人考上学校,我也名列其中。后来才知道,当年长沙市考生高考录取率为百分之二点四。即一百个考生有二点四个招录指标。校长说这是预考后的录取率。如果真是这样,考虑到预考刷掉了百分之五十的考生,长沙市1981年本科、大专、中专的实际录取率为考生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二。即一百个学生中有一点二个能继续学习深造。我不太清楚现在一类大学的录取率。如高之,则当年高考中榜者皆可入学。如低之,则一类大学的生源质量确实优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