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专业书读了又忘,该怎么做精读?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蜗牛?荐书❤️
你读书时是否有这样烦恼?买太多、读太慢、记不住。对着一墙书感叹:“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啊!
别急!85后最贵读书人、读书怪才李源在《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这本书里告诉你:读书有诀窍。他的“极简精读法”,在选书、精读、搭建知识体系上都有窍门,效率提高30倍。比如“三步提问法”能有效解决读后记不住。第一,在读完序章和第一章后列问题,关于作者要讲什么。第二,读完全书三分一,根据作者思路,提出自己依旧未知答案的问题。第三,读书过程中随时问自己“如果怎样,会怎样”来引发深度思考。带着提问和思考的阅读就不容易忘啦,书中知识也能活为己用了。
他曾用极简精读法两周写出一篇论文,并发表在国内最知名专业期刊上,成为在此期刊发文的第一个本科生。《写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带给无数人启发。这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想丢弃低效率努力,告别无效阅读,这本书推荐给你!#读书# #高效阅读# #选书#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同样的书,为什么别人读了就可以信手拈来?自己读了感觉像没读一样?本质上,这是读书方法不对。
以前我也是如此,喜欢漫无目的的看书,什么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豆瓣top250,大咖推荐,我都下到Kindle里屯着。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有一半的书根本没看,剩下的,要么翻几页看不下去,要么看完了记不住。
后来经过不断的摸索,我才慢慢明白过来,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才把心思尽花在“无用功”上。
这篇文章接下来就分享一些自己对于阅读的理解,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1.明确阅读目的
在读一本书之前,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读书目的。如果读书目的不明确,必然导致抓不住书中知识重点,看后即忘。
一般来说,读书目的可以分为两种:
(1)有用
按照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的观点,实用性是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棘手问题,这也是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比如说,为了健身去看营养类的专业书,为了追一个喜欢民国史的女孩去恶补历史,为了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培养核心竞争力,去学行业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都属于此列。
(2)有趣
这一类型的读书主要注重趣味性,在阅读过程中摄取的信息,很可能用不上,或者说不能马上用到。它和前者相比,一是结果导向,一是过程导向,阅读目的不同,带来的体验也不尽相同。简单的说,就是看书让我开心就好。因为对哲学感兴趣而去翻尼采康德,因为看网文能让我爽而去看月关猫腻,因为想打发时间而去买几本故事会,都在此列。
要注意的是,实用性和趣味性并不是必须分裂的,有的书即能让接近一个小目标有所得,亦能让你感受到阅读的快感。但是至少,实用性和趣味性必须要有一个,否则相信我,你手上的书基本是看不下去的,或者说硬着头皮看了也是白搭。
关于哪些书对你来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因为人和人之间的性情兴趣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读书品味也不一样。网络上流行的一些大咖书单,未必就适用于每一个人。每当有网友问我,你有什么书籍可以推荐的时候,我也很难办,因为我不知道你的知识储备,爱好属性,也不能给你瞎背书名。
正因为此,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和阅读需求就尤为重要。明确自己看书是为了什么,想通过看书来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具体化),再来选书读书,才能少走弯路。
2.制定阅读策略
(1)心态
很多人都有着“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习惯,每当看到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没读时,会心生负罪感。甚至在读一本书时,也会不停的暗示自己,这回必须得看完。但非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是很痛苦的,长久以往,对读书就会心生抗拒。法国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在他的著作《宛如一部小说》里提出了“读者权利十条”[1],其中就包括不读的权利和跳读的权利。书是为读者服务的,对待任何书,逐字逐句的去看是愚蠢的。
(2)区别
市面上流行的读书方法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种放诸四海通用的万能读书法。如何读一本书,取决于你读它的目的,以及这本书的属性。对待不同类别的书,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检视阅读[2]能够让我们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商业类型的书籍因为具有较全面的逻辑性,可以用二八法则进行阅读。如哲学经济类的专业领域,则适用于分析阅读如果想要快速了解一个全新的领域,或是对某个主题有浓厚兴趣,可以进行主题阅读,倘若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遣,那么你随便读即可。
(3)举例
在上文中,我提到要抱着阅读需求去读书,以小说《水浒传》为例,如果你纯粹是为了在高铁上打发时间,那么你都不用做读书笔记,怎么开心怎么看。如果你想了解武松的故事,那么李逵林冲等其他好汉的履历基本和你无关了,你只要精读关于武松的章回即可,对于其他人物为主武松偶尔出现的桥段,你可以选择略读或者不读。如果你想了解书中关于道教的部分,那么关键词就是:公孙胜,九天玄女,张天师,罗真人等,围绕这些关键词去检索即可。
(4)笔记
不同的学科做笔记的方式不同,读书也是如此。笔记记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为什么读这本书。比如说你看金庸武侠小说,想学如何讲好一个故事,那么你的笔记就应该侧重在情节的推进和发展上,比如说你觉着自己语言干瘪文笔很差,想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那么书中出现的精妙比喻就值得收入,比如说你是一名评论员,那么历史史实和精辟观点就是你的菜。
3.深入阅读方法以上是宏观的论述与概括
下面具体的介绍一个较完整的深入阅读流程:
【1】明确阅读目的,寻找适合书籍
首先明确想通过读书来收获什么。以我想通过阅读,来了解“高效学习”为例,我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刻意练习》《如何高效记忆》《精力管理》等十本相关书籍,但我不知道哪些是我有兴趣看下去的,于是我来到实体书店,找到这些书,最终确定其中五本我有兴趣,最后买下这五本,决定进行主题阅读。
【2】提取主题框架,带着问题思考
通过浏览目录和序言来了解每本书的内容框架,以及每个章节的核心观点。围绕自己的阅读目的,带着问题思考。如:这本书整体说了什么?作者用怎样的架构来发展观点?书中的每个章节说了什么?我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这本书中出现的知识概念,是否可以和同主题内的另一本书产生关联?可以用Excel来记录,提出的问题越多,意味着你的思考能力越成熟。确定这些步骤,可以让时间更高效的用在有效的知识信息上。
【3】精炼内容大纲,做好阅读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级的读书笔记很多人都会,就是摘抄句子,但实质上,这种做法对于对书籍知识的掌握来说,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一个合格的读书笔记至少要包含三个步骤:概括—追问—联系。
3.1概括:顾名思义,就是用自己的话精简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它的主题和核心,掌握书的整体架构——它可以分为几大部分,每大部分能分成哪些小部,把它整理到纸面上就是一张思维导图。从宏观上讲,就是能够概括一本书每一章的中心思想,可以用自己的话整体表述这本书在讲什么。从微观角度而言,就是能够对书中出现的中心语句和结论性语句,做出解释。
3.2追问: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我们看到书中出现的观点时,不妨也问问自己,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如果赞成,你赞成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还联想到其他的知识,它是否可以和你之前了解的知识结合起来,建立联系?如果反对,你的理由是什么?追问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作者在说什么,更要探求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观点是否适用于我?他的逻辑是否严谨,对我有何启发?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你对知识思考演绎与归纳的过程。
3.3联想:当知识处于碎片化的时候,它的价值很小,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建立新知与故知之间的链接,才是建立知识地图的关键。一般来说,联想无非两种,横向与纵向。以波德莱尔的诗为例,横向的联想可以是——你觉得他的诗整体风格如何?类似风格的欧洲诗人还有哪些?他们的作品有什么共通点和差异?纵向则是对波德莱尔的诗展开深入探究——有没有关于波德莱尔的人物传记?或是同时期其他人物对他的点评?后世诗人对他的看法评价?....等等。对于联想运用的越熟练,知识之间的脉络也会在你的脑海中越清晰的呈现。
【4】定时翻阅笔记,检验读书成果
笔记记录至此,并不就代表着你可以对读过的书“信手拈来。”因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记录下来的内容不经过及时复习,就会成为短时记忆,很快被遗忘。所以,做过的读书笔记一定要及时去看,反复看。而且不光光是看,更重要的是有意识的塑造一种书为我用的思维。具体的方法论有两种:一是写书评,二是复述。
4.1书评:上文3中提到的概括-追问-联想,具体到相关的问题延展开,辅助资料成文,都可以是一篇书评。针对不同的主题,书评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如果你对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较强的话,甚至可以对同个主题的多本书展开主题书评,草拟一篇文章。
4.2复述:合上书本,你能对书的整体架构拎出来用自己的话阐述,能对书中提及的关键词和核心概念有自己的理解,也能将书中出现的知识和你以前所具的故知结合起来,(譬如时间管理和专注力的知识相关联,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内容相结合,)做到这三步,你基本上就能做到,对所谓的书“信手拈来”了。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反复的练习与思索。
总结
【1】明确读书目的,从自己的刚需入手,寻找有用的书,或是从兴趣入手,寻找有趣的书。
【2】制定阅读策略,根据阅读目的,进行不同方式阅读,读书笔记为阅读目的服务。
【3】深入阅读方法:寻找合适书籍-提取主题框架-带着问题思考-做好阅读笔记-检验读书成果。
完成笔记后,定时复习浏览,学写书评与复述,加深知识印象,做到学以致用。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多一份可以装逼的谈资,也不是为了晒书单和读书笔记,收获朋友圈的点赞,它是为了让你在浩渺的书海里,找寻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专业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可以的,如果只注重理论那么等于纸上谈兵,有何用呢?是吧!
专业书,精读。
做笔记,结合多重形式,深化专业书的内容。相关的视频,讲座,音频等软件等辅助。 同时也要和这类专业人士交往,学习。专业书的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宽阔的视野阅读。
为了考学,考试,需要记住常考的知识点,这种读书有一定的方法,就我个人而言,常用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参考书中的目录,列出框架,也就是根据考试内容,列出一个知识大纲,然后一步一步的细化,然后再汇总知识点,进行一步一步的概括,如此反复两遍,能够将知识点形成一张网,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一个思维导图增加复习的便利性,第二种方法就是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点进行复述讲给别人听,在讲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增强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同时查漏补缺,加深印象。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学生时代学习了无数公式定理,也做了大量的习题。按理说这些知识应该已经深深的刻在了脑海之中,不会轻易忘记。但所有这些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都遵循一个规律:凡是与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无法相连接的知识,考了试之后就都记不住了。
简书作者阳澄湖,提到他关于知识运用场景学习体会时说到:
高中物理课上学的所有电磁学公式,大一刚开学我就忘得差不多了;但牛顿的运动定理却一直未曾忘记。
这是因为,我对于牛顿运动定理所描述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有着直观的认知。我每天都能看到车辆在大街上行驶,能看到车辆的加速、减速,行驶距离的长短。
自然而然在老师讲到相应的“知识”时,便会将“知识”与我所遇见的“场景”连接在一起。“知识”与“场景”连接了之后,便会形成一个网络。
当我遇到“场景”时,便会自动将其所连接的“知识”,拿回到脑海中重温一遍,在这种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记忆。
而无法与真实“场景”相连接的“知识”则是一座又一座的孤岛,调用“知识”孤岛的唯一方式就是“做题”。因此,在一段时间不做题之后,便会与这座孤岛彻底失去联系。
上了研究生之后,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实际的问题。
当我怀揣着真实的“实验场景”,再翻开曾经的教科书寻求答案时,我便发现,对于相同的定理、公式的理解,与当初为了考试、做题时的理解完全不同。
当我怀揣着“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的学习知识时,其学习效率与理解深度,要比“为了考试”这一目的强了太多。
完整学习过程,需要经历学习圈4个阶段,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学习就会出现障碍,难以达到预期。
例如,不愿意或者很少去积极实验,即便抽象出规律、理论,往往也只能沦为纸上谈兵。简书作者阳澄湖为做实验而重翻教材,比当初只为考试,学习效率和理解深度都高很多。
例如,具体经验如果体验不足,就很难建立与知识之间连接,真正掌握知识,也就很容易遗忘。阳澄湖忘记电磁学等公式,却记住牛顿运动定律,就在于后者有生活体验。
教育
2022-11-28觉察自己是否专注?是不是杂念很多?是什么原因?担心什么?被什么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