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究竟发生了什么?知道的都说出来?

想咨询一下关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究竟发生了什么?知道的都说出来?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沉稳步伐

    今天竟然看到有人说武大的水利水电学院是哈工大分出来的[捂脸],前阵子又有人说武大水利水电学院是河南大学分的,更过分的是说河南大学分出武汉大学[我想静静]。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澄清一下。

    武汉大学本身也有水利专业,在1928年就成立了土木系水利组。
     
    19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等高校的水利学科和师生都被调整进了武汉大学,并成立了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4年,武汉大学的水利学院被批准成为独立的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南大学,华南工学院,天津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沈阳农学院以及河北农学院的水利学科和农田水利专业都被并入。这个时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独立的高等院校。
     
    2000年,武汉水利水电大学重新并入武汉大学。
     
    我们可以看到,河南大学的水利专业当年是和其他多所高校并入的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并不是武汉大学。武水是后来合并回武汉大学的。也就是说,河南大学与武汉大学并没有直接联系和交集。
     
    而河南大学的水利专业在当时的合并中,也是和其他十余所高校的水利专业一起并进来的,所占份额也很小,可以说微乎其微。
     
    如果说河南大学分出了武汉大学,更是无稽之谈了。

    至于说哈工大和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好像没有任何关系[呲牙]
     
     
     

  • 沉稳之选

    西南交通大学在1952院系调整时也实力大损。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为唐山交大,在民国时期也是顶尖的工科院校,毕业生中有茅以升,竺可桢,张维,严恺,肖纪美,林秉南,林同炎等四十余位院士,还有姚桐斌,陈能宽两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52年前与北京铁道管理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组建北方交通大学,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唐山工学院改称唐山铁道学院。当时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工工程7个系,并设有铁道工程、号志工程、电讯工程、机车工程、客货工程5个专修科。教育部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整工作:1)建筑系调15教师(教授6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和助教2名)和全体学生先到北京铁道管理学院,然后调至天津大学:调出得教师及学生有徐中教授、刘福泰教授、沈玉麟教授、卢绳教授及彭一刚院士等。2)冶金系连同所有师资学生,装备,图书等,主要调整到新组建得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调出得教师及学生有徐祖耀院士、吴自良院士、王钧豪教授、王绍瀛教授、张万奇教授、章守华教授、林宗彩教授、朱觉教授、马如璋教授、王润教授、葛昌纯院士等及物理系赵松鹤教授。 3)采矿系除地质组外全体调往中国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调出得教师及学生有何杰院士、张熙年教授、陈清如院士、山河寿教授、张荣曾教授、汪泰葵教授、王祖讷教授等。  4)采矿系地质组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调出得教师有王鸿桢院士、袁见齐院士。 5)土木系水利组调整到清华大学:调出得师生中有有名科学家黄万里教授以及王三一院士。 土木系市政工程组调出顾夏生院士及其学生。  6)化学工程系除保存利用化学组外,其余14名教师(教授和副教授各4名,讲师1名,助教5名)和54名学生调整至天津大学:包含余国琮院士。  7)材料工程系调入北京铁道学院:严东生院士由于唐院材料系撤销而往了中科院上海冶金陶瓷研讨所。  8)电机系电讯组调整到原哈尔滨铁道学院然后又调至北京铁道学院。调整后成为学科单一的唐山铁道学院。1971年又因支援三线建设,搬迁到四川峨眉山下,改称西南交通大学,在山沟里坚持办学近二十年,1989年迁至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一百二十一年的办学历史,一路坎坷,却薪火相传,使唐山交大一脉始终得以延续。

  • 良心宝贝

    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至今争议不断。
     
    反对的人认为,经过轰轰烈烈的新建、合并、撤销、改组、迁徙……用苏联的“专才教育” 模式,完全推翻了民国时期通行的美式“通才教育”模式,拆分许多综合性大学,兴办了大量理工类专门或专科学院,弊端如何如何。
     
    但我要说的是,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历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就是非常及时,更非常必要的举措。
     
    没有钢铁电气的“硬实力”,只靠风花雪月、子曰诗云,是无法自立自强的。
     
    195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1.8万多人,学工科的只有4711人;1951年情况继续恶化,1.9万毕业生,工科生只有4416人——这就是四年前,也就是1946、1947那两年,民国高等教育发展顶峰期,大学的招生和培养情况。
     
    这种偏科的不平衡,以1919年的北京大学为例——

    当年统计数字,文科为341人,法科532人,理科134人,工科60人。文法类总数873,理工类194,文科是理科的4倍还不止。这还是有正式学籍就读者,如果加上大量的北大预科生,比例还要高。
     
    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百废待兴,靠这种结构的人才供给,工农业和科技发展怎么搞?永远拿人命绑上炸药包,去填敌人的坦克吗?
     
    无奈之下,教育部在1953年1月发出通知,征召全国大学理工类的大三学生,特别是冶金、土木、纺织、地矿、数理化等等专业,提前一年毕业,由国家包分配,投入到经济建设急需的地区和部门。
     
    而地域的不平衡,甚至比文理不平衡还严重。

    当时中国的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京津等地。
    仅仅上海一地,就有高校43所(统计来源和年份不同,这个数字有浮动,在此暂不深究),从数字上看,集中了全国20%以上的大学,在沪在校生2万多人,同样超过了全国的20%。
     
    与此同时,整个西北地区仅有高校9所;
    西南地区的畜牧兽医系,只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注意,不是一所大学,是整个西南大区的统计数字),至于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更无从谈起。
     
    这种情况下,不大力发展理工科,快速兴建各类专门或专科学院,怎么改变落后面貌,快速发展呢;不拆建、迁徙,调整全国高等教育布局,怎么实现社会公平,怎么调动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发展、快速发展呢?
     
    至于有人说的那些所谓弊端?
    说白了,小朋友要先赶快学会走路,先别管步伐是否优美,也许起步歪歪扭扭,也许磕磕绊绊,无所谓,等跑起来了,再慢慢调整吗。
     
    所以在2000年前后,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高校合并、扩招、升格的浪潮,发展出许多“巨无霸”的综合性大学,这并非是对历史的否定,只是说,我们跨越了一个历史的阶段。

    那么元芳,你怎么看1952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呢?
    #历史冷知识##教育微头条##我要上头条#

  • 最美

    “五大母校”你造不?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五大母校”。这是因为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从南浙武中厦拆分出的专业、系科和师资非常之多,与其他高校的相关资源整合后,成立了大量新院校,学脉遍及全国。这五个学校都登上邮票了,这五校毕业生都很自豪吧,反正很让我很羡慕。

    #原来你是这样的大学# #沉淀在旧时光中的邮票# #邮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