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美国考博同一所大学可申请几个导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限电、限水,也许未来连空气也会是稀缺资源。今天在IDEAT理想家@IDEAT理想家 的《绿世代高峰论坛》上,几位大拿们分享了各自领域里关于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可行性,让刚刚入门这个行业的我眼界大开。
尤其是@邬建安 老师分享的关于资源和人的那个方块游戏,当我们按照既定程序每个人守好自己的那一份职责去运作这个社会,我们就能持续性产生新的生命体,但一旦中间出现了任何的一次差错,我们触碰到了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资源,整个系统就会崩塌。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无论是水患、气温升高、地震,这些自然灾害对于地球而言,伤不到它的皮毛,然而对于人类这个物种才是巨大的灾难。”所以我们人才是应该想办法怎么让这个地球的资源不要因为那一小点的不平均而导致整个链路的崩塌。
已经好几年了,我一直在做一些二手家具的公益捐赠、回收的工作,很多朋友都收到过我送出的家具和餐具。
刚开始只是为了给美国的大客户提供他们在中国境内客户的物资处理,这种回收和赠送只是零星地参与着。经过今年这种特别现象级的环境安全事件后,作为洗脸刷牙时必须要把水龙头关紧地环境资源型焦虑患者,我决定躬身入局家具的回收和再利用这个事业中。
但这是重资产的事业,我不知道我能走多快、走多远,我们任重而道远,请给予我更多的支持、理解和指引!让我们一起为环保和循环经济事业而努力吧!#蜜蜜的幸福生活# #可循环经济# #绿色生活# #全球能源危机##我的幸福很简单#
疫情把大多数家长逼成老师,美国一项最新民调发现79%的家长因为孩子远程上学而对子女教育更感兴趣,84%的家长在疫情期间学习子女教育,大多数家长将教育作为选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83%的受访者比以前更认为教育重于政治,在地方选举中,教育问题仅次于税收。与此同时,公立学校注册率下降,很多家长倾向于其他选择。
最美
2022-11-26小时候,老人常说“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做什么”,而我的经历真的印证了这句话。本科在北京大学学的是印度尼西亚语专业,研究生保送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博士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咬着牙学完教育学。最终,跟教育这个“成就人”的事业纠缠了近二十年,目测还会无限期继续,直到生命不允许。表面看,我从求学到职业和事业的探索路径是曲折的,但正是这种“曲折”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真实面貌— 受教育不是为了谋生,而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没有终点。正是这样的视角转换,让我在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更注重培养来自内在驱动的学习力,而不仅看升学这个结果。
很幸运的是,我的工作允许我跟成千上万的中外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不断实践、验证和加深对教育的思考和认知。这样的职业路径与其说是刻意选择,不如说是兴趣加偶然。我和两个姐姐在从上学到事业的转换上,都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甚至可以说是“黑路”,因为我们没有方向,也没有视野,只能靠直觉、机会,带着点乐观精神,横冲直撞,摸索前进。虽然我从一个小县城走出来,上的都是国内外的名校,也有幸周游了小半个地球,但我一直处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分享的状态中,因为害怕辜负了前半生走过的珍贵的弯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使命,只是有些人更幸运,早早找到了激发自己天赋的使命,而有些人也许终生都在错位中生活。一个孩子是否成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仅取决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只是,如果一个家长陷入负能量的魔咒,那么孩子也许就会长成那个被家长不断描绘的模样,完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最终,你反复说的话变成了孩子生命中的“诅咒”。当然,反之亦然,如果你经常说积极正面的话,那也会成为现实的预言。所以,我必须想办法让家长们从焦虑的泥沼中挣脱,多听些美好的故事。我对“学习动力来自哪里”“优秀的孩子是怎样养成的”“有成就且有爱心的人有什么特质”这种话题特别感兴趣。先说明一下,我理解的“优秀”和“有成就”的人,是兼具成就和德行的人。每每遇到一个有故事的人,我都会刨根问底地追问他们的成长故事。
这本书探讨不同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学生是如何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力的,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成长三个方面展开阐述,讨论广义上的“学习力”——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我希望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接受不同的教育模式: 他们有的在国内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在国内就读大学; 有的选择到国外接受大学教育; 有的小小年纪到国外从中学上到大学; 还有的是在国外长大的华裔。总之,我们是在一群五彩缤纷的名校学子成长故事中寻找值得借鉴的共同点。我也希望学生们作为主笔,有细节有总结,有成功经验有失败故事,把自己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了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我写好了邀请函,发给近百位学生和家长,还有近三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邀请他们推荐优秀学生。经过一次次的电话沟通,最终选定十六位学生,其中的五位学生家长和一位校长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从地理区域方面说,这些学生有来自江苏、浙江、广东、上海、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还有在美国、加拿大长大的华裔学生。他们的教育背景有传统中国公立学校、中国民办双语学校和国际学校、美国寄宿中学等。他们的家庭背景也各自不同,家长的职业有工人、农民、国企干部、企业高管、教师、民企老板等。他们中有的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小小年龄背井离乡; 有的成长在单亲重组家庭,自强不息; 有的历经挫折,依然充满信心; 有的凭借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挑战; 也有的在温室中长大,品性纯良。总之,他们会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亲子关系、学习动力、兴趣爱好、待人处世等方面的经验和思考。组编策划这本书的过程给了我更多关于教育的思考。
在这本书的完成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无私支持,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万科双语学校顾问校长陈舒女士、浙江省浦江中学陈建浦校长、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新区新海中学庞英军校长、山西汾阳中学武松校长、青海湟川中学郑颂校长、协和高级中学陈洁妮校长等。没有他们的引荐,我无法接触到这么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也感谢原民办进华初中副校长王旭华女士对于部分文章的修改建议,优你教育的学生丁宁和傅楠对于英文文章的翻译、排版和修订的协助。
畅读本书,你一定会被书中生动的小故事吸引,也会发现这些学生的共性是什么。我相信每一位打开此书的人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动。愿我们在书中看见生命不同的生长形态,对教育充满信心!
黄兆旦 2021 年10 月6 日
自驱型学习力——名校学子成长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