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网络学习和学校学习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中国金融时局、走向及投资对策】(思进注:读到一篇2018年的旧文,其中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和预测非常精准,特转发和大家分享……)
作者:肖⾈
来源:银行家杂志(2018-06-27)
一、金融时局:系统风险压顶
1,货币泡沫太大了
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至2017 年末的39年里,货币总量从1159亿元增至167.68万亿元,增加1447倍。同期的GDP,从3648亿增至82.71万亿元,增加227倍。M2超出GDP的141.4万亿元,超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这部分巨量M2,就可以归属“铸币税”,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手段了。M2与 GDP之比,从31.77%跃升至203% (美国则长期控制在70%以内)。“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现象”(弗里德曼)。所有的资产价格问题都是供求关系决定的, 尤其是货币超发造成需求端暴增而引起的。一千多年前信用货币(纸币)的祖始爷“交子”一问世,通货膨胀就如影相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2,债务杠杆太高了
中国的非金融体系债务占GDP比例高达328%,远远超过250%的警戒线。这意味着从整体上来说,经济增长将被债务的利息抵消殆尽,也就是赚到的钱已经不够偿还利息了。表面的经济繁荣,已然是“纸面财富”,众多的债务融资,已成为必须依靠借更多新债来偿还本息的“庞氏融资”。例如已有一批房地产企业负债率在80%以上,意味着只有依赖房价一直上涨、新增更多负债才能持续运行, 一旦房价下降一段时期或融资收缩,其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可能随时引爆。其他依靠加杠杆维持日常经营的实体经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3,违约高峰来临了
货币加速发行已经难以为继,开始进⼊消化泡沫的紧缩期。目前,政府部门、企业部门整体上已经开始降杠杆,而承接其杠杆转移的个⼈部门还在最后的加杠杆之中。在货币超发、信贷膨胀的退潮过程中,杠杆高的经济部门都在咬牙硬撑、且战且退,“裸泳”者已经纷纷亮相,债务违约事件接踵而至,“违约潮”已开始到来。
4,“衰退”周期运行中
经济周期规律是一种客观经济规律,强大的⼈为因素只能延缓 其节奏并同时会增加其强度,但无法改变其方向、趋势。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的“复苏”至2011年“繁荣”的最高峰,经济上升周期长达33年。2012年起步入“衰退”,至今已近5年半时间。待“衰退”⻅底,则为漫长的“萧条”阶段......经济下行周期的结束,将会以一大批前期跨越式发展的资源型知名企业的创始大股东出局、公司被兼并重组为主要标志。政府、企业、私⼈各经济部门对经济寒冬的长期性和严酷性都务必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千年的长历史周期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国正进入一个昂首向上的上升时期。“萧条”之后,则将会进入另一个复苏繁荣、笑傲世界的伟大时代!
二、金融走向:坚决压降杠杆
刘鹤副总理的四句大白话,简明扼要,针砭时弊,也阐明了当前金融局势和政策走向。
1,“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
2,“借钱是要还的”
3,“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
4,“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三、投资对策:严守“能力圏”
1,认清并遵循“大趋势”
2,扩大并严守“能力圈”3,坚信并做好“资产配置”
4,求存宜主动“降杠杆”
……
每一轮泡沫的兴起,都是一次财富的重新分配(财富从存款人转移到负债者⼿手中);每一次泡沫的破灭,也是一次财富转换的机会(财富从高杠杆负债者转移到在资产价格底部敢于买进的现金持有⼈手中),所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一时彼一时”。当前,应当拒绝某些大类资产泡沫最后阶段的诱惑,空仓为上,现金为王,切不可重仓,更不可加杠杆。如果在投资上能够顺应大趋势,做到进退有序、把捏有度,那么,在崩盘暴跌之后,将随处可⻅未来财富增长数倍的良好机会。
……
全文:网页链接
【思进免责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交流之目的。文章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侵删。
额?刚学完暑期网上培训和公需课网络培训,校园防控培训又接踵而至,还有科技伦理政策学习还没弄。唉?太多了,几个电脑都不够用啊,关键是中途还要答题。谁说互联网教学效果好的?一股脑儿上来,也吃不消啊[捂脸]各位同仁,有没有这种感觉?#公需课# #广东高校# #犹如深渊的网络培训#
沐馨
2022-11-22父母该不该让孩子看电视?哈佛大学通过研究找到了正确答案
现在的孩子不比以前的孩子,出生在新时代,活在科技世界里,所以也通常会有比过去的孩子更多的问题。
例如网络空间,曾是很多父母头疼的所在,沉迷电视,沉迷网络,沉迷游戏,不爱学习,不与人交流,这其实对孩子的后续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
而哈佛大学也曾对这类现象进行研究,发现:“看电视和不看电视的孩子,十年后,差距很明显。”但是想要了解差距,首先要了解产生差距的原因。
1、父母不恰当的榜样引导。这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也许很残酷,但是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也并非空穴来风,如果父母沉迷看电视,尤其是父亲的角色,孩子势必会跟随,也必将会导致孩子在其他方面的退步。
2、同龄人影响。青少年是非常受同龄人影响的,甚至会为了合群而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所以身边的朋友也会改变着孩子,一起讨论电视人物有时候被看作是好朋友心有灵犀的一种做法。
但是这些都是外部影响,对于孩子来说,从小的引导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哈佛这项研究最终得出的结果,发现这些影响都与孩子的专注力有关,而专注力直接决定着孩子的能力,所以经常看电视的孩子,会产生以下三种表现。
1、接收过量无用信息
经常看电视会导致孩子接受过量的信息,而这种不用思考的填鸭式传输,会让孩子的大脑变懒,而且这个时候孩子的专注力其实是受电视所传递的信息所控制的,所体现的沉迷于电视也并非孩子本身的专注力,而是快速大量、鲜艳丰富的信息,通过刺激,而让孩子的脑部存储过多无用的信息。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经常看电视的孩子,通常他们专注其他事物的定力就会弱一些,因为这些事物对于孩子来说是低刺激事物,长时间不动脑,只接受不输出,智力就会下降,脑部不运动,专注力就会变差。
2、不利于脑部健康发育
从生理角度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的脑部正在发育,如果不能接受一些正确的引导,电视中不恰当的片段就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偏差。
而且由于电视输出量比较大,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就非常少,并且大量的电视片段是无需孩子思考的,所以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大脑活力低。
相关学者也发现,长时间看电视的孩子,其脑电波中的贝塔波就会变得薄弱,而阿尔法电波会持续增强,这会造成孩子的专注力下降,眼神空洞,甚至行为呆滞,长时间就会形成催眠迹象,影响智力发育。
3、表达能力下降
长期看电视的孩子,通常具有比较差的视力,眼干、眼疲劳、视力下降,甚至早早佩戴厚镜片,不爱户外运动,久而久之甚至会影响其内心发育。
并且看电视是个人行为,是不需要他人参与的,所以不需要与外界交流,沉迷虚拟世界无法自拔,降低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频率,表达能力会下降,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表达发育问题。
针对这些表现,美国的相关儿童协会,曾禁止两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便是如此。
那么这些表现也许在孩子小时候看不出来,等待孩子入学之后,其专注力就会体现在其学习成绩上,入学后会比同龄孩子更难保持课堂的稳定性,以及对学习的趣味性。
哈佛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家Edward Hallowell,将孩子的专注力归结为小时候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问题。
但并非以“看电视”来决定孩子的认知和专注力,适当的电视学习,运用视频资源,扩展孩子的地理、拼音、历史的相关学习,能够引导孩子开拓眼界,并且适当的配色和多媒体的加持,也能够提高孩子的眼界,提高认知,将电视转化为学习资源。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认识到电视的双面性,引导孩子正确看电视,趋利避害,甚至变害为利。
三岁到七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半个小时左右,七岁到十三岁每天看电视一个小时左右,十三岁到十七岁每天看电视一个半小时左右,已经是最高的限度,并且与此相关的电视最好是有影响,有意义的节目,或者父母进行陪伴,在一旁引导讨论,既锻炼了孩子的分析能力,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在思考中表达,提高孩子的智力。
所以我们不能让电视成为孩子智力的杀伤武器,变成孩子十年后弱于同龄人的不合理的资源。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