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墓志铭是不是最原始的史料?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不是
我觉得看怎么理解。都已经是墓志铭了,说明已经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了。
1、墓志铭上的客观事实类基本是真实的。今人考古也多借助于墓志铭了解逝者生平。
2、凡涉及墓志铭,按照中国人民的惯性,死者为大,写墓志铭的的人一般为亲友及尊者。所以感情上多点赞美,追怀也是可以的。
把这两点综合考虑一下,就该信的信,该迟疑的迟疑。偏听偏信不可取,要多角度看到文章哦。
墓志铭本身也就是颂文的嘛。生者节哀,死者追荣,亲者缅怀,给人留个念想的。
墓志铭一般是对死者生前的事情的一个记载和评价。
当然生平事迹的记载可能是真的,是有据可循,但是评价来讲就包含了很多的个人因素,就是主观情感在里面。
可能会对墓主人的事迹的评价言过其实,多一些主观夸大的成份,毕竟人都是好面子的,不能毁了不是。
所以一旦参杂了过多的个人主观情感在里面,那就不会成为第一史料。比如各个朝代的历史记载只能说是相互佐证,不能说完全正确,因为史书也是人为记载的,而且包含了当政者的政治影响的。
墓志铭当然不是最原始的资料了,只能是相对原始的资料,但是,可以与其他原始资料相互印证和补充。
一、我认为墓志铭具有几个特点1、对墓主人来说,比其他绝大多数资料都详细和具有。
2、如果是墓主人后代所修,应该防止夸大和烘托。
3、如果是官方所修,应该结合墓主人当时的处境。
4、墓志铭具有永久保留性质。
二、墓志铭对于考古很重要(一)、史料记载有很大的局限性。
1、史官的偏见和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广度、精度。
2、后一朝、后一代的毁坏、篡改等。
3、自然的毁坏。
4、历史浩劫的破坏。
(二)、墓志铭的重要作用
1、补充一些史料。
2、旁证一些争论。
3、印证一些传说。
秋意浓情
2022-11-22墓志铭是安放于墓中,记载逝者生平事略的石刻。其形制为两块等大的方形石板,上下重叠。上方为刻有标题的碑额,称之为“盖”,下方为刻有墓志铭文的石碑,称之为“底”。墓志铭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世系、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迹,谓之“志”,亦叫作“序”。后一部分多用韵文撰写,概括全篇,并赞颂主人的功德,表达对逝者的悼念,谓之“铭”。相传墓志铭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由于魏晋时官方禁碑,后来人们就将竖立于地上的墓碑埋于地下,形成了墓志铭。其大行于唐宋,而后渐衰。现在随着对古墓葬的发掘,墓志铭已成为补充家族、地方、朝代历史与断代的重要史料。
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最原始的史料。
墓志铭是根据行状撰写的,而行状多出於门生故吏之手,多所虚美,乃 至善恶不分。如唐朝李翱所说的: 夫劝善惩恶、正言直笔,纪圣朝功德,述忠臣贤士事业,载奸臣 佞人丑行,以传无穷者,史官之任也。……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 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於人,又取行状、諡议以为之据。今 之做行状者,非其门生,即其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 和,或言盛德大业远而愈光,或云直道正言殁而不朽,曾不直叙其事, 故善恶混然不可明。……由是事失其本,文害於理,而行状不足以取 既然行状不足取信,则据行状而作的墓志铭也就不尽为实录了。
而且自晋以来,请人撰墓志铭要支付润笔费以表达谢意,冀其多用美言以谀墓主,至唐朝此 风始盛,当时谓为谀墓。白居易自言与元稹为好友,稹病危时,恳托居易为其撰 墓志,不久,元家送来绫帛、银鞍、玉带等厚礼为谢,居易推辞再三,仍辞不掉, 最后乃将该礼转送香山寺,作为元稹的功德。可见送谢礼已为唐代的习俗。此风 至宋朝仍存在,不过已比较能以义坚辞了,甚至名家也不轻易应允为人撰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