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我家姑娘被国际关系学院录取,这个大学怎么样?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国际关系学院和外交学院是中国培养外交官和涉外官员的两个院校,学校不大,却很高摆,有“官”色彩。
考入该校,基本保证“铁饭碗”。
北京高校中第6档大学包括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七所大学。
这个档次的学校以文科,师范类高校为主,理工类院校比较少。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被低估的院校,不是说它的本身实力被低估,而是北京建筑行业里面有大量的学校校友,学校毕业生就业也不错,关键是录取分数不高。
这个层次的大多数院校都主要面对北京生源,为北京市培养人才。
国际关系学院与外交学院类似,前面分析过外交学院,可以翻阅。
首都师范大学其实不错,只要不排斥做教师。北京中小学中大多数教师来源于该校。该校连续两次入选双一流。
不过这几所高校在外省市招生的分数不低。考生还是要根据个人情况再选择。
谢邀!
恭喜题主女儿金榜题名!
作为考生家长,你的孩子能被国关和外交学院这种学校录取,就根本不用担心其毕业后就业的问题。
你看2018届本科毕业生才101人,只有1个待业(可能身体原因或家庭经济条件太好不想就业),而真正参加就业的只有24人,大多数毕业生(76人)都是国内升学读研或出国留学深造的。
国际关系学院和外交学院一样,小而精,虽然说不是什么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和985建设高校,但却是一所非常非常好的大学。实际上很多211和985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就业单位性质和薪资待遇都不如国际关系学院和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简称“国关”)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属于中央部属高校。
国关所有的专业招生计划在全国高考提前批录取。
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以国际政治、外语和国际关系为重点多学科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座落于中国首都北京西郊,紧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和中央党校及风景怡人的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是为国家培养外交官的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批准建校并到校视察;陈毅元帅亲笔题写院名;江泽民总书记1994年又亲笔题词:“努力把国际关系学院办成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学”。
博士点(1个):国际关系
学术型学位硕士点(15个):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国际公共采购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公共外交与文化传播、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国际事务管理、政治学理论、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
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翻译硕士、工程硕士、法律硕士、警务硕士
北京市市级重点学科(1个):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学院2018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2018年国际关系学院共有应届毕业生234人,其中本科生101人,硕士研究生102人,博士研究生31人。截至2018年7月,我院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9.1%。按照学历层次来看,本科生就业率98%,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博士研究生就业率100%。
本科毕业生101人(含港澳台学生2人),其中保研33人、考研10人,国内升学共43人,占本科毕业生43.4%;出国留学30人,占本科毕业生30.3%;就业24人,占本科毕业生24.2%;拟升学1人、待就业1人,占本科毕业生2%。本科生总体就业率98%。
硕士毕业生102人(含港澳台学生1人),其中直博7人、考博5人,国内升学共12人,占硕士毕业生11.9%;出国留学4人,占硕士毕业生4%;就业85人,占硕士毕业生84.1%。硕士毕业生总体就业率100%。
博士毕业生31人(含定向在职学生12人),其中博士后进站4人,占博士毕业生21%;就业15人,占博士毕业生79%。博士毕业生总体就业率100%。
知名校友:
著名外交官、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于1986年本科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
著名男歌唱家、知名音乐人刘欢教授于1985年本科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法国文学专业
安民:商务部前副部长
邹加怡:财政部国际司司长
韩方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楚树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李义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台湾研究院院长
李绍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舆论研究室主任
陶坚: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王帆:外交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明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杨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林宏宇:著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杨希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主任
毛京波: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裁
于伟:高伟达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马军:著名环保人士、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苏群:著名篮球评论员,《篮球先锋报》总编辑
报考前没了解吗?学校不错的
在最鲜活的年纪生命戛然而止,努力奋斗且短暂的一生如昙花一现,却又留有芬芳。
年仅34岁的程多闻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突发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17岁考入北大的才子,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个熬夜苦读,实现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头条#
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啊?????那我就告诉你国际关系真正的实力是怎么样的?
国际关系学院嘛,从名字上就看出来这是一个非常low的学校。国际关系不是,你们这一些平常老百姓可以考虑的,上这个学校出来,只有到外资企业里面去搞公关。工作很辛苦,工资还不高。赶紧回去复读,考一个很普通的二本学校都比这个学校好。
????????
这所学校貌似高大上,但毕业后除了考公务员,很难就业。能有这分数,不如报军校,警校,关校。
这是袖珍型大学,很好。
大学只是一个平台。
作为一位国关毕业的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吧。时间匆忙,没有仔细校对整理,不足之处望海涵。
(一)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国关刚好夹在圆明园和颐和园之间,紧邻中央党校,清华北大人民大学都在附近,参加各类学术论坛、讲座、志愿活动十分方便。
2、英语水平突出。国关的英语水平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学校和老师也都十分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说来惭愧,我的六级考试成绩五百出头,在国关算中偏下了,周围很多同学都过了专业八级。而且我们是非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就更不用说了(国关非英语专业也可以考专四专八)。
3、平台较高。就平台而言,虽然相较于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国际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国关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它所提供的平台甚至比一些985、211要高。首先是学校自身来说,学校能够提供很多接触国内外学者大牛的机会(藻园讲坛),同时在许多国家重大场合也会有国关同学的身影(“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九三阅兵、中非合作论坛等)。其次学校的地利和性质也间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大学四年参加了许多国际会务和论坛的志愿活动,确实开拓了视野。
4、周围优秀的人很多。国关目前不是双一流,主要是受限于学校小、学科体系不够完善,但不代表其生源和教学水平差。很多同学当年都是高分(可以去985或高水平211)来的国关,所以身边是不乏优秀的人的。不过,大学四年怎么过,是与牛人同行还是浑浑噩噩到头来都取决于自己。
(二)不足:
1、学校小,学科少。国关有时候小的让人觉得不像一所大学,另外学科结构也比较单一,所以可能不像综合性大学那样开放多元。
2、很多人认为在这里有些东西会受限,原因就不多说了,但说实话个人感受不明显。
3、学校名声不复以往,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出国、就业。国关如今的声望较之于八九十年代而言确实有下降,加之不是985、211、双一流,导致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学校,另外校名里带着“学院”二字有时被会人误解成二本院校,很多国关学子对此也是无语又无奈。
(三)就业和出路
最后,以自己身边情况为例,谈一下在国关就读毕业后的出路。个人认为国关就业的特点是“窄却精”,这是国关特殊性质决定的。
首先,必须承认就业面比较窄。说它“窄”是因为受专业限制,就业面不宽。身边同学无外乎考公、考研、出国,和企业签约的比较少。
不过,虽然面窄,但是出路的质量总体上是很高的。考公去中央部委的不是少数,外交部(不需要专八也能考哦)、国家某部及各厅局都接纳了不少国关人,身边考研的同学不少去了清华北大人大等国内顶尖学府(各系情况不同),出国的同学也有很多去了世界名校。
无论如何,出路到底好不好,关键取决于自己,打铁要靠本身硬是不变的真理。国关能够帮助你够上那些优秀的平台,但是能不能成为里面的一份子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希望以上回答对题主有帮助~
国际关系学院是部属高校,一般人接受不了。其它的不用解释,学生录取后,成绩和实力优秀的,外交部,中联部,中央外事办可以录用,一般的学生,国家机关部委可以考虑录用,普通的,去高校选择教学或从事学术研究。总之,失业率小于2%。
自己的孩子被录到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你都不了解。这说明你就是一个极不负责的渣子。如果你了解这个学校,再庄逼问询,你就是一个得瑟炫耀的人。这样的人大都是低素质低智商的人,往往都会是遗传的,所以成不了大器。
金色岁月
2022-11-1834岁的北外副教授走了,令人一声叹息。2022年8月21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程多闻不幸离世,享年34岁。
程多闻是安徽歙县人,高考成绩相当了得,直接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本、硕、博三步走、一气呵成。2015年,程多闻入职北外,2019年晋升为副教授。
听说是父母联系不上他,才发现他因心源性问题猝然出事。
有人说,大学青年教师的英年早逝,跟三座大山(教学、科研、房子)息息相关。
教学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教学评估、讲课大赛、讲课考核,长流水不断线。备好课、讲好课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否则一个差评,几年也无法翻身,学校就没法混了。
科研涉及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学术交流。发表论文事关学术水平、核心期刊、版面费、名气支撑等,很多青年教师选择躺平,不写论文、不评职称,即使当一辈子讲师也心甘情愿,仍然面临着下岗或转岗的风险。
安居才能乐业,房子是绕不过去的坎。一旦买了房,工资根本无法还贷,校外办班、讲课、赚外快,几乎是唯一的途径。面对生育,女教师可能要中断4年的教学生涯。一朝落后,样样晚四年。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有网友说,大学校园又何尝不是一座围城?校外看到的是幻想风景,校内面临的是压力重重。一旦穿上红舞鞋,永远也停不下来。
关于大学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各位网友有何建议?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