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有想考研考哈工程的同道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考研进“哈工程”最容易的一年,大量专业缺额复试,调剂要趁早!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本部火爆如常,但是今年哈工程的异地校区(或研究院)则是单独划线分开招生且不能与本部互相进行内部调剂,其中青岛研究院则是首年招生,所以许多考生对此关注不够,错失了一次成功上岸进入名校的机会。哈工程的布局也是越来越广,官网公布的2021招生研究生的就有南海创新发展基地(位于三亚)、青岛研究生院、烟台研究生院三所。
三个异地校区(姑且这么称呼吧)虽然离本部有点远,但是在师资力量上与本部毫无差别,说白了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罢了,为的就是满足国家海洋强国建设需求(这也是国家双一流扶持的方向)。目前公布的录取情况比较全的是烟台研究生院,大家可以看一下一志愿的录取情况,只要不是复试打老师的那种,初试成绩两百多分的一大把,仅有数个同学在复试之中不小心没有达到及格线被淘汰之外,其余一志愿考生均成功上岸。你以为这些专业太过冷门吗?
不然,等待调剂进来的高分考生特别多,以土木水利专业来说,缺额138人,而在目前的调剂复试名单之中高达267人(最低分337,最高分407),这个庞大的调剂队伍可比一志愿的竞争要高出数倍。在能源动力专业之中,缺额38人,调剂复试名单之中出现了81人,可以说要刷掉一大半人(最低分368,最高分423)。如果这些调剂的同学在报名时能第一志愿选择哈工程烟台院,那么躺着都能成功上岸。虽说这个调剂人数已经大大超出了120%的比例,但是现在的调剂真的太乱,可能一位考生同时在进行着N多调剂,所以学校也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招生人数,不得不增加复试人数。
目前哈工程青岛和海南基地虽然没有放出录取结果,但是大量调剂是免不了了,因为在招生专业之中,除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勉强达到了100%的等额复试,其他专业均面临上线考生严重不足的情况。只要专业与“海”“光”“水”粘上关系,缺额是肯定的,调剂是必须的,且存在多轮调剂的可能。
虽说部分冷门专业可能存在门槛较高之外,还是有电子信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较为火爆的专业的。哈工程的异地办学立足三海一核,定位是有的,师资是不差的,就业也是能保障的,在考研竞争日趋加大的情况下,选择这些地方也是较为明智的。以哈工程南海来说,研究生录取后,课程学习阶段在哈尔滨本部进行,实习实践、科研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进入位于三亚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创新发展基地”进行。一南一北,挺好的!
金色岁月
2022-11-15也回顾一下我儿子当年考研的过程,我儿子是2019级哈工程第一次考研,当时国家线260,我儿子275,报的是学硕,因为一般来说,对本校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我儿子觉得过了国家线就基本上稳了,校线是265,我儿子打了275,超过校线十分觉得自己又是本校的学生,分数发表后就疯狂的玩游戏,根本就没有认真准备复试,甚至为了玩游戏和我大吵一架,然后正月初八背着书包回学校,又去自由的玩游戏了,我当时也觉得可能本校的学生会有所照顾吧,所以也就放心的去海南旅游了,结果我在海南旅游期间,正好是儿子复试阶段,由于准备的不充分,当时的复试有计算机上机操作,结果应该跑的程序没有跑出来,上机操作也就叫机试,如果不及格,属于一票否决,结果第一年就这样饮恨复试,错过了春招秋招,那么也没有什么退路了,应届生的身份也失去了,只能是硬着头皮考第二年,而当考第二年的时候才知道辛苦和无奈,学生证已经失去了作用,图书馆也进不去了,食堂也不让你吃饭了,儿子只能打游击似的辗转于各个课堂,和教室,在人家没有课的时候,自己在那里学习,如果人家有课,你就得搬家挪地方,吃饭中午看着自己熟悉的食堂却不能进入,自己只能在外边的小吃对付一下,那种孤独和落寞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这些落差也让儿子成熟了许多,坚持了一年,终于迎来了第二年的考试,这一次实在不敢再大意了,我亲自陪考送考,考完试立马报了一个考研补习班,面试技巧班,成绩出来了,儿子排在126名,而学校只招收80名,这一年的分数是285,学校线是275,国家线是265,按照初试的分数排名,儿子能考上的几率也不大,我几乎已经放弃了,但是儿子依旧还在努力,2020年正赶上疫情爆发,国内一片混乱,国家为了稳定就业,大幅度提升了专硕的招生名额,儿子因此幸运的上岸了,终于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谢天谢地又拿回了应届生的身份,这一回,儿子终于有所感悟,而且周围的同学也都是特别能学的卷王,所以他也就跟着随波逐流的学者,如今已经将近研三,今年秋天就会面临秋招,找工作了,希望儿子能运气满满,找到心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