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2

很多孩子上不了大学,而社会却有大量博士在街道,教育还缺什么?

想咨询一下关于很多孩子上不了大学,而社会却有大量博士在街道,教育还缺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2 个回答

  • 沉稳风度

    这个现象值得深思,为什么博士都争取去做公务员,而不是选择去做科研?一是博士是不是为科研而培养的?二是现在培养出的博士生能不能适合做科研?

  • 大学教育本来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社会实践要求很多蓝领和初等白领,中专教育就足够了

  • 9527

    社会太浮躁,教育的根本是让你服务于人民,不是高学历就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单单念大学考博士,我们缺精益求精与服务于民的精神,你具备这二个精神,随便在哪个岗位都会受人尊重,社会地位也有保证。

    君不见卖瓜子的傻子与卖辣酱的陶华碧?

    人生最重要就是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与修养自己的品德,人格,还有就是学习与不同人相处的能力。

  • 风华绝代

    北大博士考北京街道办当城管,其实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公务员岗位,也是可以解决北京户口和编制的。解决了户口,就可以买房,小孩子上学就容易多了,即使没有买房落北京集体户口,小孩上学也容易多了;有编制,档案不会打回原籍,可以留在街道办,留在北京。
    也许大家都认为一个城市管理执法岗位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北大博士去应聘有点浪费了人才,是内卷严重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北大的博士也要看他本科就读什么层次的学校,如果非985、211,不一定可以去北京的大学当老师,也不一定能去科研院所,即使去了也不一定就立即可以解决户口和编制,所以走城管这条路也许就是个权宜之计,干几年后可以辞职,但买房落户了辞职也不会取消你的北京户口。
    现在找工作压力都很大,竞争激烈,内卷严重,找个解决北京户口和编制的并不容易,因为每年户口指标就那么多。

  • 坏人。

    很多孩子上不了大学与大量博士在街道,与教育还缺什么,这根本是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让我看来风马牛不相及。上不了大学也许是因为贫困问题,也许是高中学习不好,也许是考上了不愿去。大量博士在街道?在街道干嘛?在扫大街还是在逛街?还是在街道居委会工作?不明所以。至于教育还缺什么这个问题,这是一道宏大的命题,但是和上面两个问题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 黑白

    博士自己都在街道趴窝混饭吃,还奢望这样博士能培养出可以改变行业命运的社会精英?

    这就是当下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实质性问题。

  • 淡定自若

    高等教育普及化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是南辕北辙。大学要回归精英化教育,提高成材率,培育真正的社会精英而不是滥竽充数的大学生。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社会提供不了那么多适应高等教育程度的岗位。把大学办成真正的大学,让大学的含金量高起来,才是高等教育应该走的路。

  • 给未来的自我拼路

    本人是最后一届公费生,国家包分配,之后就并轨了,再后来又扩招了,我来回到这三个问题。第一关于大多数孩子上不了大学问题:1.尽管现在还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大学,但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2.每年到医学院校招人,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大不如以前了,这就是扩大招生的结果。3.很多岗位都缺人,特别是技术岗位,而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这说明大学教育专业设置跟不上社会需求,并不是大学太少。4.很多双非院校,特别是地级市的高校纷纷设置应用型本科,国家也鼓励高职高专,职业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这恰好说明并不是大学生太少,而是大学院校专业设置出来问题。5.单纯从医学院校来说,应该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为主,其他的专业设置为辅。第二个问题:大量博士在街道办:1.这些博士都是什么专业?如果是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人文学,哲学等,未必是坏事,如果是生命科学,医学,教育学,生物技术学,航天航空等我觉得是浪费资源。2.以前的大学,除了综合性大学之外一听名字就知道毕业后做哪行,现在的大学,医学院校也设置英语专业,师范院校专业更是五花八门,所以大量博士在街道办不奇怪。第三个问题:教育缺什么?1.先弄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总体而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需要。2.社会在发展,需求也是变化太大太快,教育缺的就是专业设置的调整。3.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特别是医学,所以不拘泥于在大学全日制的学习,那只是一种经历,教育缺的就是继续再教育(医学行业做得好)。4.就大多数个人家庭而言,教育的目的就是谋生的出路,体面活着的途径,还有一些是为了个人喜好兴趣,所以教育缺的就是解决就业问题,解决让大学毕业生能找到比较心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的问题。

  • 墨香

    社会缺少的是技能人才,而不是大学生,一方面大学生泛滥就业压力大,一方面很多工厂企业招不到员工。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点,有意识的把中学生向职业学院分流,就目前大环境来看,技术工种没有好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难以吸引到人才。主要任务应该是提高技能人才技能,地位和收入方面来,既能吸引到相关专业大学生也能吸引到职业技校的学生。

  • 陈楚涵Royal.Free

    我国教育改革怎么改的?怎么和老百姓就想不到一起呢?去年以来,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初学毕业才14一一15岁能干什么?国家不是提倡普及12年义务教育吗?为什么一半的学生上不了高中?一方面提高全民素质,一方面又把一半的孩子拒之门外不让上高中,这毫无道理。我认为孩子都上高中,然后从高中分流最好,考不上大学的全部上技校,这样即普及了基础教育,提高了青少年一代的文化素养,又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国家等于储备了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这是大好事。不然,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快,劳动力素质始终至后,怎么适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呢?工业、农村、加工制造业从快迅发展的眼光看,都需要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才,绝对不是七、八十年代的简单的体力劳动了!所以,教育如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劳动人才,不能关门拍脑袋,要适应社会发展。

  • 坏人。

    进中学、进街道办、进烟草公司,这里都需要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赞][赞][赞]//@开心的沧海一粟w:每年毕业那么多研究生有那么多岗位吗??

  • winter

    新技术的带动。

    我正在做职业教育行业,也是大家熟悉的那些中专高职大专院校。

    里边有个老前辈跟我说过一个事情,绝大部分高校教授的科研成果市场化程度低,甚至无法盈利。中国民众对教授开公司都十分反感,认为教授就应该呆在学校里好好教学生,不去要想什么赚钱的事情。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

    博士的研究方向在中国没有公司做这块的研究,刚好美国公司就有,于是屁颠屁颠跑去美国搞研究了。如果国外也没有那咋办?就去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于是本科人才就能干的岗位被博士学历的人才跑去挤占了,这就是降维打击。然后本科学历的人才把高中学历就能干的岗位也挤占了,最后高中学历的跑去工厂或者去送外卖,这就是内卷。

    像美国有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一些高科技的巨头公司和高校联合成立实验室,在选定一个研究方向后,招收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实验室,如果科研成果成功投入市场,博士生可以进入巨头公司。

    这是技术带动教育。

    真正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一是人才,二是生产资料,三是技术,其中新技术贡献最大。

    像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火车运输业,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汽车制造业,互联网的发明带动了电商和快递。

    这就是新技术带来的革命性的发展动力。

    这也是中国目前仅仅盯着AI这个领域,因为中国早已经意识到了,没有高科技产业支撑,博士的研究方向在中国没有用武之地,就只能跑到国外搞研究,或者回来继续实行降维打击。

    那么中国的人才流失率也越来越严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