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与英语相比,汉语在语音语法方面有哪些特点?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闽语原来不是华语(汉语),是两种不同语言。方言的定义有【两种】,A⇒→一种是全世界通用标准流行的,以语音为主,结合语法来定义的。B ⇒→另一种是汉语特有的,先只考虑与汉字的对应关系,然后才采用世界标准:参考语音规律。【中国采用第二种】每个汉语方言(特别是南方各→方言),对欧洲来说,可算作不同民族的语言了。这也是中国与全世界不同步或不一样的例子之一。。。。。。首先,把闽方言说成《闽语》,这是西方人的定义,汉语与闽语是不同语言,这说法在汉族人语言学上是错的。再则,今天的闽方言,在古代或许真的不是北方话,是闽地土著语言被商(汉)字给整成汉语方言。不过,今天的《闽方言》绝对是汉语的一个方言了。但绝不会是唐宋官话,大语言变得再快,也不会差别这么大,就算是秦语,也才2200多年。一般来说,同一种语言,即使在互相不交往的情况下,没5000年以上,也不可能变成发音系统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闽方言,原本不是华语(汉语)。不可能早300年是粤方言,迟300年,就变成闽语。。→看看那些移到浙江.江西等地,都1000年了,语音还是属于《同一个音韵》系统。。其实,那时蛮越(闽)语,更像古越语,还未被中原汉语整成方言。⇒后经过北华语1000哆年的修理,才被整成可用越音.照中原字来念的闽方言。所以,【闽语是闽语,汉语是汉语。】闽语不是华语(汉语)。是两种不同语言,这一点欧美学者是支持的。。
与英语相比,汉语在语音、语法方面的特点:
一、在语音方面:
1、没有复辅音,也就是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元音占优势,汉语的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
3、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二、语法方面
1、词序和虚词是表达汉语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说,词序和语法在汉语中特别重要;
2、量词十分丰富;
3、语法结构的一致性,无论语素组成词、词组或短语,或者短语构成句子,其语法结构关系大体是一致的;
4、词的多功能性,某一类词往往并不只是充当一种句子成分,而是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5、词语组合受到语义、语境的制约。
沉稳大叔
2022-11-12古语化石之-温州话
温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一带住民所讲的一种南部吴语,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汉语普通话有较大差别。但温州话的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包括瑞安话、乐清话、平阳话等。通常所说的温州话指的是市区人口所使用的狭义的温州话。使用广义温州话的人口约有500多万。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
准确的说,温州话应该是指各种的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浙南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六种。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放和罗阳话等。
通常所指的温州话,指的就是温州市区、瑞安、乐清、永嘉、平阳、文成等地的瓯语,狭义的则专指温州市区一带的瓯语。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KONG的时候根据温州的瓯语(温州话)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
学术地位
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的语言。普通话受北方古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部吴语受雅音官话的影响,而南部吴语则由于地理原因,成为古吴语的继承者。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演变历史
瓯越在秦以前属“百越”,主体为“东越族”,说吴、越相通的古越语,古越语属于南岛语系或侗台语还有争议,因为两者关系也较密切,但根据地理分布和基因研究,越人更接近台湾的高山族(南岛语系台湾语族),而和侗台语的壮族、侗族差异较远。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加强了对吴越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历时112年。由于楚人在吴越的势力和影响,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汉语——“江东方言”,吴语的直接祖先。唐代《慧琳音义》把江东一带所说的方言合称为“吴楚之音”。温州话中较古老的词汇,大多可以追溯到“江东方言”,亦是温州话中白读系统的主要来源。
秦汉时期,汉人对吴越地区正式开拓,但浙南、福建仍是越人天下,越人建立的东瓯国与闽越国一直处于独立状态。虽然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但迁走的仅限瓯越的王族与豪强。期间来自汉语的借用词越来越多,不过瓯越方言的主要词汇仍是土著词语。
“江东方言”六朝时期开始分为“吴语”和“闽语”。温州从东汉至公元323年建郡一直属会稽郡,据东晋郭璞的记载,瓯越人应从六朝开始说古吴语。因与闽语区接壤,温州话中也保留了较多与古闽语相同的特征。
唐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迁都后,温州汉人大量增加,汉人从中原带到瓯越的正统汉文化对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了同化,中原方言在温州话中留下了文白异读的特点。温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语很接近,在北方汉语几经变更后,温州话仍然保持了很多汉语的古老特征,故现在用温州话文读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更加通顺。
语言特征
温州话习惯将名词置于定语之前,而将动词置于副词之前,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举例
一· 语法方面
⒈最为明显的佐证是定语后置于名词(如:“腰身,闹热,菜咸,笋干,饭焦,豆腐软,鱼生,菜头生,楼阁,酒汗,板砧,膀蹄,头衔,鞋拖,墙围”等);副词后置于动词(如:“吃添、走好”等)及副词后置于形容词(如:“红显、苦倒”等)。
⒉对不同性别的动物称呼常后加,如:猪牯,猪娘。
二· 词汇方面
古越语有许多基本词汇跟今泰傣壮侗语相同,也有一些跟京语相同。例如:㯱(pe33,柚子)同侗语;雾(moe22,雾),同水语;篺(bba31,木筏)、捋(lai35,轻轻抚摩)、謴(gang42,辱骂)同泰语;迫(ba213,鞋隔褙)、咄(dai213,鸟啄物)、亦(yi213,又、也)、埕(zzeng31,酒瓮,酒坛)同壮语、侗语;念头(nyi22 ddeu31,上瘾)、玍(nie22,勉力支撑)、蕊(nyv22,蓓蕾)同越南语。
再如温州话称田野为“垟”,有许多地名中带有“垟”字,如:“翁垟、林垟”等。《集韵·阳韵》虽收了此字,但义为“土怪”,与田野义无关。有人考证此字可能是古代百越语的遗留,音同傣语。
又如温州人将傻、蠢、不明事理说成“憨”,hoe33,音似“蚶”,如个人全憨个。个人真憨里塌气。也可与名词连用,如:“憨猪”。壮侗语也有近似的音义,这可能是古百越语残留的“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