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本科,硕士,博士(如果有)在不同学校学习过的,你们觉得哪个是自己母校?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还是本科是自己的母校,我的本科是个普通二本,硕士考入了211高校,很高兴,感觉很傲娇,但心底里还是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二本的学生,我到这个211就是镀金的,人家也没拿我当自己人看,但为了面子自己一般只会说自己硕士毕业的学校。
事实上都是母校
本科是父母家,老家,硕士是娘家,博士是自己
我觉得本科是自己的母校
虽然我现在是本校在读的研究生,但是我认为,对在本、硕、博不同阶段在不同学校学习的人来说,本科阶段是自己的母校。理由如下:
1.本科有着广泛的交际圈和事物联系
在本科阶段,我们有班级同学、舍友、班主任、辅导员等,由于要上课的原因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和他们联络,沟通信息。但是在硕博阶段,大家都是以课题组办公室为基础学习、科研,即使有班级同学也不会聊很多,更不会一起参加活动了。
2.本科关系更加纯粹
在本科阶段,大家都还是跟随着教师学习,每个人都学一样的东西。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每个人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即使想要相互交流话题也不会很多。同时本科阶段的学生生活费大多是家里支持,经济独立的很少。但是研究生阶段主要是靠国家补助,导师实验补贴和部分
兼职收入等,相对来说已经独立了,因此会考虑很多东西。我的一位师兄曾说,“本科学校才是我的母校,研究生的学校只是我工作的地方罢了。”
什么985 211算个啥呀?自私狭义人的本性,人为的贵贱等级之分印度种姓论也不过如此。
母校肯定指的是本科院校。
博士回母校教书
邻居家的儿子,今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了。邻居说自己的小孩子是放养的(基本上没有太让自己操心在学习上,小学和初中是在一般的学校读书,高中考上深圳中学)。大学上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后硕士博士直读。邻居家是开餐厅的,家庭财富自由了。邻居家里就一个儿子,邻居希望小孩子在自己身边工作。今天碰见了小区邻居,邻居说自己儿子已经到了深圳中学报到了,直接带高三年级。在现在疫情和就业情形下,当老师也是不错的选择。大家觉得呢?
#发现深圳美好#
#博士#
#深圳中学新入职“豪华”教师阵容#
都知道任正非学的是建筑工程,但很少有人知道,任正非的大学是肄业——没拿到毕业证。一次,母校要追授任正非大学毕业证,被任正非拒绝:不要,要实事求是 。
任正非1963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严格来说,学的并不是建筑,而是建筑里面的暖通专业(华为管理顾问吴春波教授记述),并且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任正非并没有拿到毕业证。
当任正非母校的领导到华为访问时,特意准备了一个意外惊喜,要举办一个为任正非追授毕业证的仪式,不想却被任正非婉言谢绝了,任正非拒绝的理由是:要实事求是,没毕业就不应该拿毕业证。
对比一下今天这个处处讲究学历,甚至是“第一学历”的时代,大学没毕业的任正非,对母校追授学历的拒绝,可以说是给这个泡沫社会的一种讽刺和鞭策吧。
再看看我们如今的社会里,虚荣和物欲横流。
此前在教育界、企业界、学术界闹得满城风雨的深圳某高科技公司CEO刘某人,自称是中科大本科、清华硕士、斯坦福博士。不料竟被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公开打假,原来顶着天才、顶级名校精英光环的刘某人,三段学历竟然全部造假。
当然,学历造假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欲望,丰厚的物质利益和虚妄的精神满足。
任正非对国内科研环境的评价一针见血:年轻精英都忙着去“短平快”了,都想去多挣点钱,哪有时间好好做研究?任正非不得不感叹,泡沫化社会是产生不了科学家的!
其实,又何止产生不了科学家,国内几十年来为何出不了第二个华为?
任正非常常告诫华为的研发人员,搞科技研发就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和执著,要耐得住寂寞。
要让20万华为人耐得住寂寞,老板自己当然要先耐得住寂寞。
身在职场,见过太多的企业创始人、老板在企业内是如何塑造自己个人光辉形象的,企业内到处张贴的是老板讲话、与重要人物合影的照片,似乎离了老板的形象和讲话,企业就没有文化了。
我们又见过太多的企业老板和高管,但凡到分公司、下属部门公干,下属单位一定是全员动员,上下一心,从接待流程到现场氛围,都一定要隆重,丝毫不敢怠慢。
这样的企业,谈不上以客户为中心,都是以老板为中心了。
在华为,能被几十万华为人称为“伟大老板”的任正非,恐怕在国内已经是第一人了吧。
但是,在华为总部和全球所有分支机构、分公司的墙壁上,你找不到任何一张有任正非形象的图片。
任正非出差,从来是轻车简行,自己打出租车,自己排队拖着拉杆箱,自己乘地铁。这个额头布满皱纹的老头,往人堆里一站,和门口看门的大爷,几乎毫无区别。
任正非到地方办事处视察,有办事处负责人弄了一辆豪车去接,结果被任正非骂的狗血喷头:你们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
这就是任正非,谁能做到?
“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其实就是华为文化核心之一,以客户为中心。
知易行难。虽然表述不同,但几乎所有优秀企业,都会将客户为中心作为企业价值观之一。但是,在很多企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成了大企业、成了商管学院的MBA案例后,顾客就不再是上帝了,很多时候,股东和管理者成了企业的中心。
还记得我们早年大学时学过的MBA案例企业中,现在85%都已经垮掉了。
华为当然也时刻面临着这种风险,华为也有大企业病。
华为一位前高管表示,华为在年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之后,也开始出现松懈和自满自大的苗头,乱拍胸脯、互相推诿、沟通不畅、不尊重客户而是教育客户......沃达丰CTO曾这样评价:不知道华为从哪里冒出来这么多骄傲自满的年轻人!
果然,”马电事件“爆发了(后来成为华为最经典的自我批判案例),因为交付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马来西亚电信CEO不得不投诉到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孙亚芳意识到事态严重,迅速牵头督战解决了马电事件,并以此推动华为进行了全方位的组织批判:我们到底将客户放在哪里?如何以客户为中心,什么是奋斗?....
“马电事件”警醒了华为:以客户为中心,可以成为天才;以领导为中心,就会成为奴才;以自我为中心,则会变成蠢材。
华为没有秘密,华为的成长之道,就这么简单:以客户为中心。
为深度解密任正非创建和带领华为的创业、管理、经营、工作的智慧,从1996年起即担任华为高级管理顾问,《华为基本法》起草执笔人,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卫伟先生,跟踪研究华为20多年,用5年时间,带领华为高管、高级顾问、管理科学家共同编写完成一套华为管理三部曲——《以奋斗者为本》、《价值为纲》、《以客户为中心》。
这是一套由任正非批阅、轮值CEO审读的华为公司正式授权著作,全面剖析华为人力资源、业务、财经财务管理之精髓,解读华为管理层近30多年的管理实践,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称其为“一本企业真经”,值得每一个学习和成长中的个人和企业去读一读。
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图片下方蓝色链接或『看一看』,获取阅读!
都知道任正非学的是建筑工程,但很少有人知道,任正非的大学是肄业——没拿到毕业证。一次,母校要追授任正非大学毕业证,被任正非拒绝:不要,要实事求是 。
任正非1963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严格来说,学的并不是建筑,而是建筑里面的暖通专业(华为管理顾问吴春波教授记述),并且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任正非并没有拿到毕业证。
当任正非母校的领导到华为访问时,特意准备了一个意外惊喜,要举办一个为任正非追授毕业证的仪式,不想却被任正非婉言谢绝了,任正非拒绝的理由是:要实事求是,没毕业就不应该拿毕业证。
对比一下今天这个处处讲究学历,甚至是“第一学历”的时代,大学没毕业的任正非,对母校追授学历的拒绝,可以说是给这个泡沫社会的一种讽刺和鞭策吧。
再看看我们如今的社会里,虚荣和物欲横流。
此前在教育界、企业界、学术界闹得满城风雨的深圳某高科技公司CEO刘某人,自称是中科大本科、清华硕士、斯坦福博士。不料竟被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公开打假,原来顶着天才、顶级名校精英光环的刘某人,三段学历竟然全部造假。
当然,学历造假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欲望,丰厚的物质利益和虚妄的精神满足。
任正非对国内科研环境的评价一针见血:年轻精英都忙着去“短平快”了,都想去多挣点钱,哪有时间好好做研究?任正非不得不感叹,泡沫化社会是产生不了科学家的!
其实,又何止产生不了科学家,国内几十年来为何出不了第二个华为?
任正非常常告诫华为的研发人员,搞科技研发就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和执著,要耐得住寂寞。
要让20万华为人耐得住寂寞,老板自己当然要先耐得住寂寞。
身在职场,见过太多的企业创始人、老板在企业内是如何塑造自己个人光辉形象的,企业内到处张贴的是老板讲话、与重要人物合影的照片,似乎离了老板的形象和讲话,企业就没有文化了。
我们又见过太多的企业老板和高管,但凡到分公司、下属部门公干,下属单位一定是全员动员,上下一心,从接待流程到现场氛围,都一定要隆重,丝毫不敢怠慢。
这样的企业,谈不上以客户为中心,都是以老板为中心了。
在华为,能被几十万华为人称为“伟大老板”的任正非,恐怕在国内已经是第一人了吧。
但是,在华为总部和全球所有分支机构、分公司的墙壁上,你找不到任何一张有任正非形象的图片。
任正非出差,从来是轻车简行,自己打出租车,自己排队拖着拉杆箱,自己乘地铁。这个额头布满皱纹的老头,往人堆里一站,和门口看门的大爷,几乎毫无区别。
任正非到地方办事处视察,有办事处负责人弄了一辆豪车去接,结果被任正非骂的狗血喷头:你们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
这就是任正非,谁能做到?
“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其实就是华为文化核心之一,以客户为中心。
知易行难。虽然表述不同,但几乎所有优秀企业,都会将客户为中心作为企业价值观之一。但是,在很多企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成了大企业、成了商管学院的MBA案例后,顾客就不再是上帝了,很多时候,股东和管理者成了企业的中心。
还记得我们早年大学时学过的MBA案例企业中,现在85%都已经垮掉了。
华为当然也时刻面临着这种风险,华为也有大企业病。
华为一位前高管表示,华为在年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之后,也开始出现松懈和自满自大的苗头,乱拍胸脯、互相推诿、沟通不畅、不尊重客户而是教育客户......沃达丰CTO曾这样评价:不知道华为从哪里冒出来这么多骄傲自满的年轻人!
果然,”马电事件“爆发了(后来成为华为最经典的自我批判案例),因为交付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马来西亚电信CEO不得不投诉到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孙亚芳意识到事态严重,迅速牵头督战解决了马电事件,并以此推动华为进行了全方位的组织批判:我们到底将客户放在哪里?如何以客户为中心,什么是奋斗?....
“马电事件”警醒了华为:以客户为中心,可以成为天才;以领导为中心,就会成为奴才;以自我为中心,则会变成蠢材。
华为没有秘密,华为的成长之道,就这么简单:以客户为中心。
为深度解密任正非创建和带领华为的创业、管理、经营、工作的智慧,从1996年起即担任华为高级管理顾问,《华为基本法》起草执笔人,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卫伟先生,跟踪研究华为20多年,用5年时间,带领华为高管、高级顾问、管理科学家共同编写完成一套华为管理三部曲——《以奋斗者为本》、《价值为纲》、《以客户为中心》。
这是一套由任正非批阅、轮值CEO审读的华为公司正式授权著作,全面剖析华为人力资源、业务、财经财务管理之精髓,解读华为管理层近30多年的管理实践,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称其为“一本企业真经”,值得每一个学习和成长中的个人和企业去读一读。
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图片下方卡片,获取阅读!
华为公司管理纲要三部
母校是双非,不对三非,非985,非211,非双一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初拿着985的分数去了这个母校。相比而言虽然研究生的高校好了一大截,但是心底里还是觉得本科学校才是我的母校,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强,只是很多时候是我一厢情愿罢了。
虽然母校种种问题,但是内心还是感激母校所带来的帮助,也衷心希望母校早日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正是体会了双非和顶尖高校,才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学校层次所带来的影响是是如此巨大,以前的我仿佛就是井底之蛙,对社会竞争毫无概念。一直以为自己高考还可以,后来才发现自己真的很水。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有多牛逼,我们常常是借助于平台这样的外力。985这样的平台助力甚至是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就像我以前经常说的,一个走楼梯的人是很难超越坐电梯的,很多时候你以为快追到了,结果只是人家在中间休息了一会蓄力而已。
咋说呢,正因为当初选学校和专业踩坑了,所以最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回答和帮助,也想帮助和当初的我一样迷茫的高中生和家长,选一个211/985能给你带来很多好处,不然就要像我一样在后期付出成倍的努力,还有可能会走弯路。
柒
2022-11-08本科一个学校,国内硕士一个研究所+大学,国外硕士一个研究所+一个大学,国内博士一个研究所+一个大学。还是本科感情深厚有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