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天津的南开大学被称为最尴尬的大学?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作为南开多年前的本科生,我相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其它回答里面有一些比较大众化、普及性的回答,已经很好了,我就说一些个人见解。
1、其实没有什么尴尬的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考生报考也都非常理智,每个学校的分数、名气、实力基本上都是协调的。每个学校的分数和实力都是明摆在那里的,没有所谓的低分高质的性价比学校,那都是学生和排行榜的自我鼓吹。
从名气来看,知中国者便知南开,知名度很高,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个学校。这里有周总理的光环(请网友别和我刚周总理是南开中学不是南开大学校友的谣传,周总理是南开学校大学部第一届学生无疑,后因学生运动在当局压力下学校被迫将其开除,但是由校长张伯苓资助留学,均有史料可查),有南开解放前小而精的口碑,有西南联大加成,有清北复开时代的荣耀,不再赘述了。
从招生分数来看,南开上承华五,下启中九,为次顶级学校。华五、中九为哪些学校不再赘述了,一查便知。整体来看,为十名左右徘徊(综合各省份的情况,别拿个别省份来刚)。
从实力来看,南开一般排行14左右。各类排行榜中大概是这个排名。双一流的一流学科,无公正性、无说服力,很多莫名奇妙的一流学科和自定学科,没有分析的必要。最受诟病的是教育部评比中南开无A+学科,的确是遗憾和差距。但整体来看南开优势学科均为主流大类学科,竞争激烈,而非那些边角料学科。南开国际排名一般200-300名左右,无疑与清北差距明显,但是和其它同等学校处一个水平。
2、南开简称南开,不叫南大
在以教育背景进行讨论的环境下,学生、校友自称,社会评价,教育部备案的学校章程,都是简称南开,没有南大什么事。但是在需要指定地名的情况下,南开大学在天津需要简称南大。这是因为南开在天津是南开区的地名,南开区范围广阔,以南开命名的地名太多,只能简单南大。但是如果谈话背景回到教育领域,那么高等教育的南开就指南开大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的南开可以指代原南开系列学校衍生出来的学校,比如南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第二南开中学、南开大学附属中学等等,与南开系列学校无关的学校必须称南开区**学校,区字不可省略。
而且,南大这简称本身也不怎么好听,南京大学对南大这简称也不感冒,只是出于无法复名中央大学的无耐,所以无需担心南开来抢。
3、网友口中持续衰落二十年,客观来说是原地踏步
笔者21世纪初进入南开大学,其时才是南开退步论最为盛行的时候。退步了么?是的。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绝对是退步期,从清北复开的定位大幅退步了。但是在此之后的二十年,南开就无所谓退步了,一直作为10名守门把守着。南开没有重回荣耀,进入到华五集团,但是也没有继续掉队。这里有南开没有大规模并校的原因,特别是医学专业为自建,极大影响排名(其实还是合并过两个学校,分别是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但是这两个学校一个是大专、一个是职业培训学校,除了土地有用以外,其它对南开贡献为0)。个别学校合并了优势学校,有了比较好的医学,再加上亲自下场刷排行榜,有点上瘾,必除南开而后快。奈何考生不认,社会不认,那只好车轱辘话年年说,好像说得多了就可以成真了。这就是南开持续衰落二十年尴尬的由来。
4、南开还是个好学校
学术上,近期比较著名的新闻,是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花落南开。本人对于科学、工程界不算熟悉,更多就不班门弄斧了。
在商界、经济界、金融界,南开校友的成就是非常瞩目的。近期新闻较多大家了解的,就有张文中、张一鸣、郭树清( 他们在南开都是第一学历,不是在职校友)。其它不例举了。
最后说一说,多年前在南开的学习体会,印象最深的南开严谨扎实的学风。很多人说大学生涯是混出来的,在南开绝不可能。南开开学第一课老师就告诉学生几条红线:考试作弊一次,劝退;考试不及格没有补考机会,明年跟着下一届学生重修一学期,重新参加考试(重修时老师仍然要计算考勤);重修科目达到一定数量,即使重修考试及格了,无学位证;全校本科生均要学习高等数学,文学、历史等纯文科专业要学习数四,需要一定逻辑思维的法学类专业学习数三(据我所知这些专业在其它大部分学校不学习高数)。而且,每个专业必然有几门必修课的通过率是非常低的,必须死磕才能过。
大学期间曾经接触过留学生、体育生、交换生,来本专业受虐,因为底子薄压力大主动退出,转回本校,转到汉院语言专业来完成学业,还有很多没有拿到学位证。印象中最可惜的是一位正常考入本专业的同学,他学习很认真努力,一次考过司法考试,但是因为一门课不及格老师不通融,司法考试成绩作废,延期一年重修毕业。
以上说得只是顺利毕业的底限。至于想保研、留学的学生如何拼搏,那就更不用说了。网友们可以对照自己大学生涯,自行比较。
那些说南开大学为最“尴尬”大学的无外乎两种人:一为热衷于吵作的人,一为并不真正了解南开的人。即使在当今各种“排名”满天飞的中国,提起“四大名校”仍然是清华、北大、南开、复旦并称。南开当下“名声不响”,并非南开下降,而是社会浮躁的结果!在上世纪末高校合并浪潮中,南开没象南方的某些高校拼命兼并其它高校,把自己变成“巨无霸”,以数量代质量。南开基本保持原来的规模,提出“规模适中,世界一流”建校目标,稳扎稳打地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南开学风,内敛敦厚、不事张扬,在各种高校排名的“互撕大战”中,很难看到南开的身影。在当今学风浮躁的时代,南开学风是最正的,在各种学术丑闻层出不穷的当下,也很少见到南开的名子。在为争生源、甚致为了一名所谓“高考状元”,某些高校不顾校格,互相拆台、彼此谩骂时,南开依旧尊重学生志愿,保持着君子之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南开为国家、民族作出的牺牲更是令人动容:抗战时期,南开师生积极抗战,日本军队对南开炮轰三天,将整个校园夷为平地,震惊世界!成为世界二战中唯一一所被法西斯军队彻底摧毁的大学!连当时的蒋介石都无不动容地说:世界只有一个南开大学,有中国在就有南开大学在!张伯龄校长在南京发表演讲:法西斯推毁的是南开的物质,南开之精神永远不灭!而后便南开便与清华、北大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大,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为苦难深重的祖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这就是南开大学,“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南开”这一光辉的名子,既毋须“炒作”来增辉,亦不能为“炒作”所诋毁!“南开”既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更是一个现在和未来的存在!
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哪儿来的 希望你先能考上 再考虑尴尬或不尴尬的事儿 六月份就考试了 还有闲心在头条上提这种没营养的问题 天津还有城建学院 商学院之类的学校 不尴尬 欢迎报考
清北南开人大复旦这几个大学的学校都必须撤职,校风不正,学风不端,竟出奇葩教授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没落了吗# 这几天有人在讨论南开大学是否没落了?我认同没落,不同意是最没落的观点。下面谈点影响南开大学发展的外在因素:
首先是地域的影响。北京产生的强大的虹吸效应,不仅影响着天津的经济,也影响着天津的高校。许多南开大学的老师,调走的一个主要去处就是北京。
其次,南开大学尴尬的地位。人才为什么留在在一个地方:一是地方好;二是学校的名声好;三是挣钱多。南开大学处于夹心层,给钱不如一些地方院校多,名气不如京、沪一些高校,自然很难留住人才。更严酷的现实是,比南开大学名气大的这些学校,待遇都比南开大学好。
这些大多是外在的因素,或者说客观的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不是一两个领导的意志能够改变的。除非有外在的强有力因素推动,比如上海、广东的大学皆有地方的财政支持,甚至中国科技大学、云南大学也是如此。
黑白
2022-11-08中国许多大学的简称很容易让人混淆,如河大,河南人以为是河南大学,河北人则以为是河北大学;再如华师,上海人认为是华东师范大学,而武汉人则认为是华中师范大学。哈工大,大多数人会认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可哈尔滨工程大学也会被称为哈工大。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一个相声,一个人住店时说自己是二炮的,服务员开始以为是第二炮兵部队,后来才知道是北京第二灯泡厂。
混淆问题不是太大,可争简称麻烦就来了。如果说南大,南京人认为是南京大学,天津人认为是南开大学,而南昌人则认为是南昌大学。当然,一般而言说南大指的是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般称南开。可南昌大学有点受伤,当年为了不混淆,一度称自己昌大,可昌大不太好听,他们委屈:凭什么我们不能叫南大?
可这些又是约定俗成的,就像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而清华大学则简称清华,不是清大。这俩大学的英文名字也传承了民国时的名号特点,北大是Peking University,而不是Beijing University,清华是Tsinghua University,而不是Qinghua University。
北大和清华总是谁都不服谁,曾经为了争夺状元斯文扫地,这众所周知,可大家或许不知道的是,校办企业,两所大学也要比一比。北大出了个北大方正,清华很快推出同方。
据说,同方的意思,就是同方正比一比。
大学改名,也弄出不少故事。四川大学曾改名为四川联合大学,一下子有了民办学校的感觉,据说一度影响了招生,无可奈何之际又改了回来。北京语言学院曾改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后来文化俩字给拿掉了,有人开玩笑说,此校一度有文化,而今又没了。
很多人分不清北京的大学,如北师大和首师大很多人分不清,对外经贸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也分不清。对外经贸大学当年高考录取分数可不低于北大和清华,名气很大,而今,首经贸有一位非常非常著名的女教授,导致有人感觉首经贸比对外经贸大学要厉害。简称时,对外经贸大学不好叫,有人叫外经贸,有人叫贸大,都不太好听。
有的大学一校两址,有时候也带来麻烦。北京有石油大学。青岛也有,学校是从东营搬迁到青岛的,原因之一是和当地关系不好。我认为,一个城市,连一座大学都容不下,是没有前途的。当年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搬迁时,想去河南,结果河南不要,江西不要,湖北不要,最后才去了安徽。
不过,大学要靠自己本地来建,各地都不缺钱,但投入教育时似乎总是舍不得。现在,京津冀一体化,有很多传言,说是十所北京的大学要搬到天津或河北,有些传言则已经落地。从教育的角度,这样伤筋动骨,但为了减少北京人口,也就这么做了。
有些大学的名字,和城市的级别不那么一致。
比如说,郑州大学就比河南大学排名高,武汉大学当然也比湖北大学厉害,大家都知道厦门大学,却不知道福州大学。
如论规模,吉林大学首屈一指,不说是吉大在长春,而是说长春坐落在吉林大学里面。
如论人文气氛,当属北大、中大和武大,南大(南京大学)、浙大和厦大也不错,但厦大简称有点儿尴尬,说出来成了“我是吓大的”。武大老校门有个牌楼,写着国立武汉大学,倒过来读特有意思,学大汉,武立国。
有些学校改名,改的气势磅礴,如东华大学、西华大学、江南大学等。东华大学,可以简称东大,不知道东京大学是否会抗议。我估计,东大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