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美术史”是一个问题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书友:一个有书架的人,都想要有一本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豆瓣9.7分,被誉为“西方艺术的圣经”。
贡布里希先生是艺术界备受尊敬的艺术史学家,艺术史领域最高奖项“歌德奖”获得者。
分享贡布里希先生的两个观点:
◎为什么要读艺术史?
他把看一件艺术品比作看一场电影。如果你去看电影,但是迟到入场了,你一定会觉得正在上演的电影情节莫名其妙,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友善的邻座告诉你电影之前演了啥。
而艺术史学家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他会把这幅画的历史背景、艺术内涵告诉你,那么,你对某幅画,或其他艺术的理解会更深刻。
◎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是《艺术的故事》的开篇第一句。 “艺术”这个词很难定义,每个时代对艺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在每个时代艺术都有要面临的问题,而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在自己的时代解决这些问题。
乔托让平面人物变得立体;拉斐尔让死板的圣母像更具有人性;毕加索用几何图形颠覆了写实传统;杜尚让现成品也变成了艺术……
就像陈丹青老师所说,“我常想,真有所谓的‘艺术史’吗?没有单个的‘人’,艺术史是什么?”
……
诚挚推荐:贡布里希先生的传世巨著《艺术的故事》。
本书的引进、翻译者,是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范景中教授翻译介绍西方艺术史,被誉为“西方美术史第一权威”。
法国罗浮宫馆长:本书像《蒙娜丽莎》一样著名。
著名的欧普艺术家赖利:《艺术的故事》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艺术史,当时我还是一个19岁的学生。这是一个启示,让我无法废卷放手。它开启了某些人类思想的最伟大的成就之门。笔墨中充满了爱与学识,清彻而富有洞见,它是艺术欣赏的经典基石。#读书#
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著
#画画怎么形成自己的风格开始原创#
谈论绘画的风格问题以及原创性问题,那一定要聊一下中外美术史的通识性教育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个画是不是大师级别的绘画?古典绘画应该如何学?现代艺术如何如何;后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是不是同一回事?当代艺术应该如何欣赏?当代艺术是艺术吗?为何看不懂啊?等等……)
此时此刻屏幕前的你认为不就是画个画嘛,干嘛非要搞的那么复杂啊!那好我回答你为何非要这么整。
一、当你决定画一张画的时候,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寻求绘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了(这是你的潜意识告诉你的),否则你干嘛非要去画它呢?拿起手机拍不就OK了?
初次接触绘画以及判断一张绘画作品画的好与不好,通常情况都与空间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性所说的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呈现三维物象的问题。这个阶段只要你对写实绘画有一个合理的认识的话,想要画的心满意足问题不大。
二、在写实绘画这个阶段心态上很快就会产生一种不满足的感受。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今天谈论的中心议题――风格和原创性的问题。风格的形成事实上是很容易理解的(通常就是指一个人在绘画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和经验论的结果)。
外化的结果呈现方法论,内化的结果呈现经验论。二者加在一起就行成了所谓的风格论,实际上风格也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结果也就是人这个本体。也就是说从事绘画的你(本体)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导致什么样的风格,这样一来就不存在风格这样的问题了。
三、所谓的“风格”实际上都属于表象层面的问题,尤其是生活在当下这个媒体泛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漩涡里,“风格”这个词显得更加的微不足道。有人说不对啊,你看艺术品拍卖场里面的天价作品(尤其是风格独特的作品)基本上都会独领风骚几百年!那好我告诉你之所以出现天价作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在起作用。否则哪来的天价?
四、想要谈论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就离不开对中外美术史知识通识性认知(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有那些)的问题。
比如你喜欢梵高的作品,那你一定需要知道为何喜欢他的作品(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从来就不是不需要理由的)。这就需要有足够量的艺术史论知识才能去合理的解读。否则就是在滥竽充数!
梵高的重要性恰恰是预示着印象派艺术的大难临头,就如同哲学史上尼采的出现(上帝死了)基本上属于同一个道理。这就是他作品呈现天价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梵高作品之所以呈现天价主要是因为市场无休止助推的结果,对美术史贡献不大,其作品更偏向于文学性。当然这是由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得出来的结论来盖棺定论的,本人认为没什么好争议的(因为他的作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分析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点无可争议)。
五、绘画的原创性问题不是由绘画的风格决定的,是由绘画创作者对中外美术史梳理的能力来决定的。
等时间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全球的艺术主要以当代艺术为着眼点,再随着时代的剧烈变革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信息化时代,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要受到信息碎片化的折磨―――行为艺术约瑟夫·博伊斯、声音艺术约翰·凯奇、光效应艺术维克托·瓦萨雷里、大地艺术克里斯托、剧场艺术居易德波、自媒体艺术辛迪·欣尔曼、新媒体艺术马修·巴尼等等。
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想热爱艺术的你是否还会固执地认为绘画的风格有其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呢?当你被信息化碎片层层包围住以后你是否还有自信诉说你对绘画原创性正在深深的挖掘当中呢?
此时此刻再回到母题―――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开启属于自己的绘画原创性时代,我给出的答案是―――亲,咱能不能醒醒?如果你真的喜欢绘画的话,那就请你打消掉所有作为一个绘画者想在我们当下的时代里成为新一代弄潮儿的念头,这不叫泼凉水,这叫理智。当然,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绘画,这件事情无论时代如何剧烈地变化,绘画的领域永远都会在那里安静地等待你的开发,但是想在这片领域里发现新大陆那一定是在做梦,好了我的回答到此为止!希望热爱绘画的你请保持住你的热情!
艺术不仅是审美,也可以安抚心灵。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再纠结艺术“有没有用”这类问题,因为艺术关乎审美,至少是修养的一部分。
但其实,即便在最生活的层面,艺术也是非常有用的。
最近几十年,在西方兴起了一种心理治疗手段,艺术治疗。
艺术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解释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和倾听创作者自己的解释来进行心理分析。
艺术治疗为什么会有效?因为艺术是潜意识的窗口,而人的许多情绪体验本身就是前语言的,比如人们常常在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时感到语言的苍白无力。这时候,借助艺术,治疗师与被治疗者找到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
近十年,西方不少研究证明,艺术心理治疗在处理情绪障碍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有情绪困扰的青春期少年使用艺术表达自我形象,有利于揭示青少年的情感和价值判断。被焦虑、孤独、抑郁困扰的成年人,也可以通过艺术,将难言之隐表达出来。
……
艺术为人们提供一种发现自我、表达自我、疗愈自我的方式。但可惜的是,过去,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提供的艺术资源太有限了。
零基础艺术入门,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贡布里希先生的传世巨著《艺术的故事》。
本书的引进、翻译者,是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范景中教授翻译介绍西方艺术史,被誉为“西方美术史第一权威”。
法国罗浮宫馆长:本书像《蒙娜丽莎》一样著名。
著名的欧普艺术家赖利:《艺术的故事》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艺术史,当时我还是一个19岁的学生。这是一个启示,让我无法废卷放手。它开启了某些人类思想的最伟大的成就之门。笔墨中充满了爱与学识,清彻而富有洞见,它是艺术欣赏的经典基石。
书友谭思源:一个有书架的人,都想要有一本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读书#
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
金色夕阳
2022-11-07美术史,又可分为美术的历史和美术史,一个作为美术史的子学科(art history),一个作为历史学的子学科(history of art)。作为美术史的子学科,倾向于研究艺术的形式、创作规律、风格演变,甚至包括我们在对宗教美术、民间美术等研究过程中概括总结的“图式”,如“画稿”等,这些算是内部美术史的研究。作为历史学的子学科,主要运用的是“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不再过多关注艺术作品的价值(也就是画得好与不好),而是分析图里面有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观念,有什么样的意义等问题,这个方面来说即使不是学美术的也能做。但目前来说,往往都是交叉进行的;讲求学科交叉的今天,图像已经成为一个平台,美术史学者、历史学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等都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出发来共同理解这幅画,对画的理解和认识,就是今天对美术史研究的主要方面。如果仅仅是“以图证史”“以图补史”“以图纠史”,那么其研究实际是偏向了历史学了。
美术史又可细分为国别史、断代史、专题史、个案研究等等。这个你应该知道吧,如中国美术史、日本美术史;唐代美术史、宋代美术史;绘画史、工艺美术史;吴门四家研究,元四家研究;沈周研究,李成研究等等。是一个问题,也是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