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张之洞与现在的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有何渊源?他对近代教育事业又有哪些贡献?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张文襄公祠堂碑。(也就是张之洞祠堂碑)
文襄,是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死后的谥号。这块碑位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
张之洞是河北南皮人,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洞去世两年后,清朝灭亡。这块祠堂碑是民国时期,他生前的旧部,比如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湖北督军肖耀南,湖北民政厅长方觉慧,青岛市长沈鸿烈,外交总长曹汝霖等人集体出资所立。由山西大学堂(现山西大学前身)监督胡钧篆额,著名藏书家甘鹏云书丹。
为什么两湖特别是湖北省的教育资源如此雄厚?
众所周知,两湖教育发达,尤其湖北省内大学林立,名校云集,每年招生和毕业人数之多令教育欠发达省份或考生多的省份羡慕不已。这当中有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多年总督湖广的张之洞打下的坚实基础。
晚清,张之洞长期任湖广总督之职,他器局宏阔,目光长远,致力于发展两湖地区的教育和实业,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大办洋务,兴建学堂,着力培养各式实用人才。
张之洞自幼聪颖,14岁就考中秀才,后又考中进士,列第三(探花),可谓学养深厚、博文强记。他一生非常注重教育,无论是在四川任学政还是在两湖、两江任总督,总是不遗余力大规模兴办各种学院学堂,兴办了尊经书院(今四川大学)、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堂。
张之洞特别热心创办各级师范学堂,以求早日培养大批教师,推广新式教育。他还支持了湖北的两湖书院、经心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官办书院的发展,从中选拨派遣许多优秀学子出国留学。他曾在自撰的《学堂歌》中得意地说:“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三千强。湖北省,釆众长,四有余人东西洋”,可见当时湖北省的教育是多么发达。所以今天湖北省有那么多大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河南考生多,大学少,学生竞争压力大,也怪河南没有遇见张之洞这样的好总督,也算河南不幸吧。
沉稳如松
2022-11-071909年10月4日,清朝灭亡前夕,“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在北京去世,谥号“文襄”。
他也是积极推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任军机大臣,是晚清重要的实权人物,他创办了现在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和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
洋务运动的很多事他都有所参与,不再一一细说,今天想说的是以他为首,搞的东南互保运动。
咱们都知道,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借口,在这场战争之前,当时满清富庶的东南地区,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搞了个东南互保。
这实际就是东南各省和外国列强私自达成协议,确保义和团不波及到到这些地区,特别是在1900年,慈禧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叫这些地方来救驾的时候,东南无人响应。
要知道,别说这事发生在古代了,就算再往前推个不到100年,敢这样搞,那就是大逆不道、等于谋反了,结果等慈禧从陕西避难回来以后,什么处理也没有。
由此可见,清政府的控制力已经弱到了什么地步,最终,张之洞死后不到3年,清朝就迅速土崩瓦解了。
关于张之洞,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关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