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你是经过怎样的努力过程才考上研究生的?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毕业六年多了,从来不想去回忆考研的日子。
如果不曾奋斗,或许我现在也在遗憾当初的选择吧。
我的本科是一所二本院校,好像最近几年升级为一本了。即使本科毕业,也能找一个还行的工作。
为什么想要考研?因为心中的梦想。或许大家会觉得这样比较矫情。其实不是,这个想法是从我高考揭榜的那一天就深深埋在心里了。因为那一天,我没有考到我理想中的A学校读大学。从此,我心中暗暗下决心,要通过大学四年的努力看到我理想的A学校读研。
说说我考研的具体过程吧。
两点一线。大三,基本在图书馆和宿舍两点之间穿梭,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每天雷打不动。中午在图书馆打个盹而已。我习惯趴着睡,睡觉时眼睛时常处于压迫状态,一起来,眼睛时常是朦胧的状态,要过一分钟左右才恢复视力。夏天,没有空调,汗流浃背,但是疲惫的我依然能睡得很香。冬天,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过来的,只知道从那一年开始,我的耳朵和脚经常长冻疮了。
借遍了图书馆的书。曾经在网上下载了所有A学校的历年专业考试真题,发现那个学校的专业课覆盖面太广了,我没有把握,尤其是问答题和计算题,综合性太强了。
当时看到难度很大,很想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决定拼一把。我是怎么做的?我到学校的图书馆把那所考范围内的专业书籍全部借过来看了一遍。当然,并没有逐字逐句看。而且着重看了考点相关的知识点。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对知识点了然于心了。
当时专业课的总分是250分,我最终得了221分。很感谢当时的自己没有放弃。
数学,差点让我无法读研。我高中时选择的是理科,但我真心觉得大多数女生不适合读理科呀。对我人生影响很重大的两次考试,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我都败在了数学上。
尽管我很努力地复习数学,但结果仍不理想,我的数学试卷中,后面那一页几乎没有做出来一个大题。数学满分150,我只得了七十多。
考研成绩分数线公布前,我最担心的是我的数学达不到A学校要求的最低分数线。还好,老天眷顾,我刚好达标。
人还是要有一些理想和追求的,当年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本考到985、211读研,大家都不太看好,但最终还是实现了。
就算当年没能实现,也算是尽所能达成人生目标,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如果你想考研,加油,祝考研成功,顺利!
1.上辅导班
辅导班是十分重要的,里面的老师可以帮忙梳理政治、英语和数学中的出题规律。虽然自己也可以整理历年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但太浪费时间。花几千块钱找个口碑好的辅导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团自习
和要好的几个同学组团仔细,既可以相互监督,又可以在压力大的时候有个倾诉对象。生活环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斗志,在一个大家都努力学习考研的环境中生活,自己也不会差。
3.严格自律
虽然有老师和同学帮助,但最核心的因素还在自己身上。拥有良好的时间规划可以解决世界上大部分难题,所以自律是不可或缺的。当年,我们宿舍四个人都要考研,我们每天8点出门,晚上9点30分回宿舍。为了考研,我把电脑里的电影音乐软件统统卸载了,只剩下浏览器和办公软件,还把苹果手机换成了诺基亚老年机。这种状态保持了一年内多,等到复试出成绩才刷了个剧放松下。
唐尚珺为什么不明白呢,竟然考了十几次。梦想不一定在高考中实现,也可以在其他学校实现。如果唐当年考上一所985大学,经过努力也许在清北读研究生。梦想不是也如愿完成吗
#备考的人能有多努力# #我要上头条# 我认识最励志的孩子,一个普通二本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研进入了著名的两财一贸——对外经贸大学。
这个孩子是同学的外甥女。跟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相比,她从小学习就非常吃力,尤其是学习理科很费劲,后来选择了文科,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小了,但是对她来说学习还是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她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努力,高考勉强上了二本线,来到东北的一所师范院校学习。
但是她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了更高的目标,三年寒窗苦读,每天都是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二点钟才睡觉。大四实习她选择回到家乡来实习,因为这样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复习。经过一年的努力,她考研上了线,但是没有达到自己目标院校的分数,她不愿去调剂到其他普通院校,下定决心一定要上985。
接下来的一年,仍然是卧薪尝胆,又苦读了一年,今年考研考了380+分,顺利被录取到了对外经贸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孩子逆袭的故事真的很励志。就像雷军说的,人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谢邀!本科二本师范院校,成功上岸211。首先说一下,我自己大一大二大三的时候,班上38个人,我自己是每年都考28--30名这个区间,保研这些都与我无关。我本身不属于适合工作的类型,所以选择了考研。
我是从大三下开始准备的,但是我上课的时候,基本上用来考研复习了。我的第一个动作是,在确定自己目标院校。基于我自己的情况是,本身学习就不是很好,所以选择了一个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211院校。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一点是: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是报的太高,导致最后【考研失败】。
其次,在确定考研目标后,我没有立刻进行复习,而是在网上搜了特别多的信息:复习方法、学习圈子,以及找到了考研学校的师兄师姐,问了他一些学校的信息,考研复习资料这些。
以上这个动作,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
接下来,我自己的一个动作是,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我买了一大堆的电子工具:一个二手ipad5、一个日本电子表(定时器)、另一个诺基亚的老手机。为啥这样做,最重要的是,因为自己手机瘾挺大的,所以我就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自己的手机瘾戒掉。然后每天把自己的智能手机放在寝室,带上这三个出门,并告诉我的爸妈和同学(当然只是玩得好的朋友)晚上11点半以后才能回他们消息,我爸妈也是一周给我打一次。虽然很多时候不是很方便,但是长期坚持下来,觉得没有手机,自己也没啥。
其次,除了学习资料的书 ,还读了很多学习方法和心理的书。因为考研很崩溃,你需要这些做支撑,有时候,大部分人觉得只用学习考研的知识就好了,但是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学习方法的书,也很重要!
以上,分享给大家。
18年毕业的时候准备考研的,当时在外面呆了将近一个月,七月底的时候回到学校,在学校附近找了房子,到学校办了校园卡延期,后面开始复习。
刚开始的时候静不下心,学的时候总是想玩,后面到了快九月份的时候才开始好点,复习的时候跟大部分同学一样,看视频,刷题,背书等等,好在当时隔壁班有同学也有回来考研的,做个伴,时间过得还是比较快的。
后面考完以后就回家过年了,二月多份的时候成绩出来,320多分,这个分数比较低,我报的学校是个北京学校,按照那个学校往年复试情况,这个分数刚好卡在能进复试的线,再加上2019年考研人数增加许多,当时心里感觉完了,没希望了。
准备复试的时候当时也没有集中精力准备,当时都在查调剂信息了,后来报考院校的复试分数线出来了,刚好进复试。再后来就想着看能不能瞎猫撞上死耗子,就去北京复试了,可惜因为准备不充分,复试并不好。
回到酒店后,之前联系的一所调剂院校突然打电话问我还去不去复试了,调剂学校在天津,复试时间是第二天,时间来得及,所以我又连夜从北京跑到天津,到天津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跑到复试学校的时候都凌晨的,学校附近的酒店都住满了,最后在离学校比较远的地方找到一个快捷酒店。
后面就是两天的笔试,面试,体检,结束之后我就直接回家了。回到家第一个晚上就接到一志愿的学校的电话,复试没过,当时心里空唠唠的,还是比较难受的。回家之后就开始等待调剂学校的结果,当时中间隔了差不多一周,这一周的时间真的难熬。当调剂学校发布结果时,当时点开文档的手都是抖的,好在最后结果是好的,压线进。
再后来当我看我一志愿院校的录取名单时,发现有几个分数跟我差不多的最后被录取了,虽然就寥寥三四个,当时心里在想,如果当时好好复习,说不定后面会有反转。
整个过程下来,出来复试的时候,其他时间波澜不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真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后面的同学在考研的时候能坚持下来,哪怕初始成绩不理想,复试的时候也别放弃。
谢邀,本人研究生刚毕业,首先我上的本科是非985211的,由于自己感觉水平有限,报考了普通的学校,从大一开始就有考研的想法,从大一到大三一直有认真学习专业课,到了大三完了暑假七月份没回家,开始从高数和英语开始看视频,大概到十月份开始刷真题,严格按照考研时间模拟考试,刚开始很吃力,慢慢就变好了,随后十一月份开始专业课和政治,每天起早贪黑,最后还可以,顺利考上。
搞球不懂!为啥重点介绍是贾平凹的女?莫名其妙!另外,一个专升本就算后天努力考上研究生后又怎么能进得了这种大学?该大学查查这个专升本的能有第二个浅浅类的"人才“吗”?
winter
2022-11-06不管是处于迷茫困境中的年轻人,还是正在努力备战的考研人,或是家有躺平孩子的中老年人,希望我的这篇考研心路历程都能对您有用!
我是离开大学十年后、远嫁哈尔滨、独自带着一个一岁大的孩子开始备考的。
1991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分配在江西景德镇某高校任教,当时青春懵懂,从没为未来做过长远打算,整天就和一同分配过去的14个年轻人吃喝玩乐,溜冰、看电影、打麻将、侃大山,与那些只比我们小两三岁的专科生打成一片,在校园里整日轰隆烈烈地举办文学社、辩论赛、卡拉OK赛等各种社团活动,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只是五年以后才突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论文没写一篇,职务没有一个,职称还是助教,房子还是单宿,感情上孑然一身。
那时看着大学同学正与自己拉开距离,心里陡然发慌,开始琢磨何去何从。
95年6月开始决定报考了一次北师大的影视编导专业研究生,中文系毕业的我虽然第一次接触影视理论,但悟性颇高,虽然没有任何老师的指导,只凭基本教材,很快我就喜欢上了这么专业。只是时间太紧迫,只有半年的备考时间,而且英语和政治几乎没时间复习,靠的都是大学里的基础。
结果可想而知,专业和政治刚好及格线,英语42分(当年分数线是55分)。
没考上是正常的,心灰意冷之际,突然遇见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来我们这出差的一个东北人,身材颀长、丰神俊逸、性格豪爽、一掷千金,最打动我的还是一口纯正漂亮的普通话(后来才知道东北话与普通话还是有区别的)。
1996年我毫不犹豫地远嫁哈尔滨,连工作离职手续都没办,以为靠婚姻也能曲线救国,实现人生的逆袭。
但婚后的日子一地鸡毛,老公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优秀,而且常年在大连做生意,家里只留下我和他的父母弟弟以及一个不满一岁的女儿。而我的日常就是看电视、伺候女儿、做全家的晚餐(全都上班)。
一想到一个曾经在大家眼里才华横溢的本科生竟然沦落到一无是处、整日面对一地鸡毛日常的家庭妇女,我自己都难以自信。
1999年9月,我生下孩子两个月,请了一个阿姨白天帮我照看孩子,自己就义无反顾地去了一家私企出版社做文案。每月工资1500元,当时哈尔滨的工资水准就这样。。
而此时我的大学同学不少早就功成名就了。2000年春天,大学里最不起眼的一个男同学来哈尔滨旅游,告诉我他几年前就是处长了,还有谁谁谁当了县长,谁谁谁在深圳买了几套房。
知耻而后勇,于是我决定辞去乏善可陈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重拾书本,备考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的研究生。
虽然备考的时间不足一年,但我全面分析了自己的优势。专业课一点问题都没有,毕竟在高校呆了五、六年,古代文学史从先秦、隋唐到元明清我全都教过一遍,脉络清新,重点明了,只需稍微复习一遍就可以。政治有大学的基础和曾经考过一次的经验,问题也不大,麻烦的是英语。而英语最大的问题是听力、完形填空和写作。
因为带着孩子,也没法去外面上补习班。思前想后,我决定从阅读开始,阅读内容多了,阅读速度上去了,常用词汇和习惯用语也就能惯性记住了,那三个薄弱项应该就能自然而然攻克。
于是我买来《Chiandaidy》,中国日报是我见过的学习英文最好的报纸,周一至周五每天24版,周末每天16版,它以杂志化深度分析作为报道基石,解读中国万象、点评世界风云。读者主要为国内政、商、学等各界高端人士,以及在华工作、访问、学习、旅游的外国人士。一开始我读起来特别吃力,每天能磕磕绊绊读完一版都不容易,毕竟英语单词都生疏十多年了。我是边查字典边注释边上下文串连,像我刚工作第一年啃中文古籍一样,既要查字典认繁体字,又要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但坚持了两个多月,我几乎就能循序渐进了。
通过读报纸学习英文的好处不胜枚举,不仅阅读的知识面广了,时事、政治、经济、文化、趣闻都能涉猎,而且语感培养了,词汇量扩大了,习惯用语见多了,不论是写作文还是完形填空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是真的,我一个英文培训班的课程都没报过,只是读了大半年的报纸,做了一些真题,最后我的英语66分,高出分数线10多分。
政治对我一个文科生来说还好,多背诵多理解,然后考前在东北林业大学上了两天的培训课。
专业课几乎就是把教程从头到尾温习了几遍。
最后考试的结果是我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当年古代文学专业招收了4名学生,第一、二名是国家计划公费生,第三、四名是委培生,经费由自己出。后来与她们成了同学,我才知道第一名和第三名是应届生的学霸,第四名和我一样,也是有几年工作经历的一位大学老师。所以我的考研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
2004年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北京一家大型国企,等于在外面飘零了10年又重新回到体制内。这个工作我一直干到现在,对现状我还是很满意。
花这么大篇幅回忆当初的两次考研经历,最主要的想法是把自己人生过往中成功与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供一些和我一样迷茫、无助的年轻人借鉴。
一、什么年龄段就该干什么样的事。该恋爱的时候恋爱、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以事业为重的时候就要心怀事业,一旦错位了,你的人生将会变得乱七八糟,甚至会造成终生遗憾。
二、发现做错了一定要及时纠错。亡羊补牢,未为晚矣。虽然工作十年后再考研,但后来居上,也能弥补与优秀之人的差距。
三、考研之路很辛苦,但真的是改变命运最靠谱的一条捷径。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寄托婚姻、不要妄想他人。唯有自己努力的结晶才是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