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

江南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怎么样?_江南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怎么样

想咨询一下关于江南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怎么样?,江南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怎么样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坏人。

    分析:为什么倪光南是可堪大任的大科学家?

    1、学习成绩优异。
    1956年9月,进入南京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无线电系学习。
    1961年7月,以5年全5分的成绩学完大学全部课程。

    2、这个南京工学院,与今天的东南大学,还是有差别的。
    (1)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8月改名南京大学
    (2)南京大学的工科+金陵大学+江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
    这是南京工学院的工科实力
    (3)1956年由南京工学院19名骨干教师,援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3、也就是说,倪光南就读的学校是一流的。学习成绩也是一流的。

    4、1961年,毕业分配到中科院计算所。

    5、1961年的中科院计算所
    (1)1956年6月,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将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和自动化列为紧急措施,并提出立即筹建研究机构。
    (2)1956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华罗庚(兼)
    (3)当时,国内懂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很少。就采取全国大协作的方式,集中全国的计算机人才。
    (4)筹备委员会在计算机研究方面,确定了先仿制,后自行设计的原则。
    经过创业奋斗,计算所自身的科技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1959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任所长阎沛霖。当年底,全所人员达到983人。

    6、1961年进中科院计算所的倪光南,确实属于国家急需的紧缺人才。

    7、1964年,倪光南作为外部设备插件组长
    参与吴几康主持研制的119机研制项目成功,该项目全国科技大会奖。

    8、119机
    119机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和研制的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是我国计算机领域里的一项重大创造,它标志着我国自主发展计算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发展我国计算机事业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获得过1964年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一等奖。
    在119计算机上完成过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全国首次大油田实际资料动态预报的计算任务等。

    9、1968年,参与了计算所六室显示组万永熙主持的717机显示器研制,接着他继续参与了显示组“SK-1光笔图形显示器”的研制。

    10、1974年,作为计算所代表参加748工程会议,根据748工程的宗旨,倪光南提议六室输入组立项开展汉字处理研究,得到了时任室主任曾茂朝和组长竺乃刚的支持。

    11、748工程
    (1)1974年8月,在总理周恩来的布置下,原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原一机部(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等机构联合发起,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
    (2)748工程,为汉字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中文化的进程。
    (3)作为748工程的主体部分——电子出版系统技术的奠基人王选教授曾表示:
    “748工程对于汉字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的接轨这一世界性难题是个超越。”

    12、1981年8月,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担任访问研究员(VRO),他在NRC工作的年薪是4.3万加元,按官方汇率相当于中国国内工资的70倍。

    13、1984年初,组织课题组研发出了汉字处理的第二项产品,即“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
    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决定创办全民所有制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简称“计算所公司”,即联想集团前身),倪光南应邀于12月出任公司总工程师,将联想式汉卡的全部技术都带入了公司。

    14、1989年11月14日,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公司

    15、倪光南是新中国培养出来,可堪大任的优秀科学家。

  • 风华依旧

    【自主研发!上海这家船厂推出智能风帆助航船概念设计】智能调节风力功角,无需进坞安装,未来可形成模块化设计!#新船型速览#

    据江南造船官方微信消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自主设计的“江南智能风帆”,并基于“中国江南型”超大型液化气体船(VLGC)品牌PANDA系列,适时推出了中国智能风帆助航船概念设计——江南风帆助航船(Wind Boosted Panda™)。该型船设计以节能降耗和减少GHG排放为近期目标,以自主设计中国智能风帆产业化为远期目标,不断创新新技术来提高船舶综合竞争力。

    江南造船推出的“江南智能风帆”是基于最先在上海崇明一带使用的防沙平底木船(沙船)上用的风帆原理自主设计。据了解,沙船属于平底船,稳性较好、船速较差,因吃水浅阻力相对小,用多桅多帆,根据风向操控绳索从而改变风帆受风面的朝向。不过,早期风帆是固定帆,将风帆固定在一根桅杆上。这种风帆存在着明显缺点,只能接受顺风,逆风则无法行驶。此外,由于帆面材料、骨架材料的原因,导致整帆重量较重,扬帆需要大量人力。

    “江南智能风帆”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开展风帆空气动力特性评估及翼型参数选择,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可随航线上风速、风向角的变化,智能调节帆面受的风力攻角,使风帆产生最佳的助推效果,并排列风帆组合的各帆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选取风帆布置的最佳位置。

    研发团队对风帆助航系统开展整体规划,结合航线数据库开展风帆助航综合经济效益分析和环保效益分析,预计在左右舷侧安装1对江南智能风帆后,满载工况设计航速航行,BF5级风下最佳角度来风可节能4%;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让船员操作灵活简单,还可根据空气吃水的要求自动降低高度、收放自如;面对恶劣海况,可快速收放并储存风帆,以确保船舶安全性;风帆帆面材料选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在保证风压下的结构强度要求下,开展整帆轻量化设计。此外,“江南智能风帆”安装简单便捷,无需进坞安装,可根据船东需求随时随地安装。

    未来“江南智能风帆”可形成模块化设计,由基本帆板组成,适配不同大小的船型排列组合,缩短研制周期,为船东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投资回报,为全球航运减排事业贡献力量。

  • 闯出一片天

    每人获100万美金,“中国诺贝尔奖”开奖了。三人同获奖,七零后走上领奖台;经历有相似,中国出生美国深造;奖金并不多,周公子恐怕要鄙视;评奖有规则,人情和关系靠边站;捐赠企业家,十二人背后有资本。

    ①三位获奖者
    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2016年依托未来论坛成立,总共只有三个奖项,分别是生命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大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大奖。这三个奖项,每个奖项设立100万美元的奖金,奖励大中华地区科学家做出的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从2016年到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总共颁发了六届,最年轻的获奖者是1981年出生的许晨阳,最年长的获奖者是1924年出生的王振义院士。

    六届评奖共产生了27名获奖者,其中生命科学奖有11位获奖者,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袁隆平院士和施一公院士;物质科学奖有10位获奖者,包括潘建伟院士和薛其坤院士,还有没领奖的卢柯院士;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年只有一位获奖者,总共6位获奖者。

    2022年的获奖者分别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的李文辉教授,因发现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的受体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而获得生命科学大奖。

    李文辉教授,1971年出生于甘肃,本科毕业于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医学部),硕士毕业于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曾在2001年到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并被任命为讲师,2001年回国。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因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而获得物质科学大奖。

    杨学明院士,1962年出生于浙江,本科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2017年开始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

    香港大学莫毅明院士,因创立了极小有理切线簇(VMRT)理论并用以解决代数几何领域的一系列猜想,证明志村簇上的 Ax-Schanuel 猜想而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莫毅明院士,1956年出生于香港,本科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的硕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1999年开始担任香港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三位获奖者的经历有相似之处:生于中国、深造于美国,此后回国工作。

    ②奖金真不多
    未来科学大奖的奖金,每个奖项每年的奖金是100万美元,如果某个奖项在某年有多位获奖者,则100万奖金由多位获奖者平分。作为一个民间奖项(内地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发起设立的科学奖),100万美元的奖金并不丰厚。

    众所周知,以当下的汇率计算,100万美元相当于682万人民币。以当今北京的房价,多个区的均价已经超过六位数,682万人民币仅能购买60几个平米的普通商品房。相比之下,发朋友圈秀家世背景、多套房产的周公子,怕是对这点奖金不会正眼相看。

    ③评奖有规则
    与国内很多“圈内、关门、暗箱”的奖项尤其讲究师承、人脉、关系不同,未来科学大奖在评奖中采取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不接受个人的申请和机构的推荐,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来提名,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那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未来科学大奖的奖金,来自于捐赠人,三大奖项的捐赠人可以说是大有来头,他们要么是企业的创始人,要么是资本的操盘人,影响力巨大。

    生命科学奖的捐赠人,分别是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丁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高瓴集团创始人张磊。

    物质科学奖的捐赠人,分别是北极光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邓锋、龙湖集团董事会主席吴亚军、卓尔智联独立非执行董事吴鹰、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捐赠人,分别是网易创始人丁磊、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

    中国诺贝尔隆重颁奖,三位科学家各有所长,美金一百万实在不多,幕后捐赠者实力强大。对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规则、奖金额度,你有何看法?来评论区畅所欲言吧。

    更多教育观点,请关注@缪老师妙笔生花
    #大有学问# #头号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