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生产队时期,农民几点起床、几点上工、一天要干多少小时的活?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生产队时期,农民几点起床?天不亮就起床;几点上工,天不亮就上工;一天要干多小时的活?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干差不多20个小时的活!
春天种地的时候,天不亮就起床,等赶到农田开始种地的时候,天刚好放亮,晚上一直到天黑了无法种地的时候,才开始收工!
夏天的时候,需要铲三遍地的,也是天不亮就起床,赶到农田的时候,天也开始放亮了,到了晚上,也是看不见地上小苗的时候,才开始收工回家了!
秋天的时候,天不亮就起床,赶到地里的时候,天也没有放亮,就摸黑开始收割庄稼了,晚上回家吃完晚饭之后,还要摸黑干三四个小时活,抢收庄稼的!
秋天粮食收割完之后,也就到冬天了,收割的庄稼全部拉到大场院里,开始打谷脱粒,这个时候也是天不亮就开始干活了,晚上吃完晚饭之后,还要干到半夜时分,才会开始收工的!
也就是说,生产队时期,农民干活,不管是春夏秋冬。不是看着时间这个点,而是看着天,基本上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干活,除了春天种地,夏天铲地,不能摸黑干活,秋天收割,冬天打场,晚上都是要干到半夜时分的!
这就是东北农村生产队时期,农民干活的时间,那个时候,农民都买不起手表,没有带手表的,所以,农民干活不是看着时间,而是看天的,或者说是看天干活吃饭的!
感谢您对从善如流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生产队时天天忙忙活活还挨饿,现在包产到户一年干两个月活都能吃饱肚子,说明什么问题?效率低,出工不出力,都偷懒。
#生产队时期,农民几乎天天出工,为什么粮食产量不高#
我下乡的生产队有点奇葩,其出工状态,应该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个问题:
刚下乡的几天早上,我们知青们出去干活时,发现每天队上的农民,都只有妇女出工。我们感觉很是奇怪!一了解,才知男人是不兴出早工的。那这些男人早上干什么去呢?原来大多数男的,除了到自留地里弄菜地去了,就是划着船到村边的湖里,用“花篮”(一种捕鱼的网具)或魚网捕鱼去了——他们就靠这搞几个盐巴酱油香烟钱呢。后来我们男知青也就“入乡随俗”地不出早工了,乐得睡懒觉。
大约十点多吃过饭后,指导员或队长这才敲响了悬挂在牛圈旁的旧犁铧让大家上工。
大家陆陆续续地来到地里后,就有些农民拿出扑克打起了“百分”,输了的罚翻跟头。我们知青有的围观,有的则在树荫下乘凉。看着他们玩得兴起,没有一点要干活的意思,我就在树荫下就地躺倒睡去。待到树荫过去,阳光刺到眼时突然醒来,顿时感觉不妙:恐怕人家干了好一会了,我还在这里睡觉,给贫下中农的印象岂不是糟透了!赶忙翻身起来。但放眼望去,心即放松——原属虚惊一场,人家的跟头还未翻完呢。
终于干活了。干活的途中,有烟瘾的,轮流借抽烟筒歇稍。我们知青绝大多数不会抽烟,只能一直憨干。后来大多数知青也就学会了抱烟筒,否则只能在中途统一体息时才能喘息。太阳还老高时,也就是五点来钟就收工了。除了春播和秋收季节比较繁忙外,大伙(主要是男工们)平常干的都是“神仙”活呢!
你想,这样干活,产量会高吗?
简单地说就是:起早贪黑、吃三睡五干十六。我们小时候天不亮就是鸡叫第三遍的时候大人都起床上工了,收割的季节晚上都要到晚上十点十一点左右才回来的。特别是男人用牛犁地的早上起床还要早很多。
没有经历过那些年农民的辛苦就别出来瞎逼逼,回老家问问你家长辈是怎么熬过来的。那么辛苦也只吃一点点杂粮,没有人能吃一顿干的!都是煮一大锅稀汤[流泪]因为小麦水稻都要交公粮的,每年五六口人家能分下扬的差稻谷一担就挑回家了!
有人说那时收不到粮食都是养懒人,那我问你:你二十年前也可以拿几千几万的月工资吗?如果你拿不到别人说你那时候是懒人?你是吗?
生产队时的上工下工。
图为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生产队上工时的场面。你还记得这熟悉的情景吗?每天上工前,队长都要因人而异地安排一天干的活。然后,再讲上几句。
生产队时期,农民上下工不是按钟表计时的,一般是根据四季夏日长冬日短上工,根据劳动地点远近和农活完成进度来决定。天不亮起床,根据头天生产队长指排的活去干,没安排就等大家到齐安排。生产队们活儿大多有定额,无法定的才做日工。到早饭时回家吃饭,吃饭一般一个多小时,饭后再上工,晌午回家吃饭夏天午休,冬天有时两出勤,农闲晩上加班深翻地,平田整地。夏天农活忙时也有四出勤,即晚上加班。村里年轻人在县、社、村专业队,就是参加国家、集体的各种铁路、公路、水利等基本建设,上年纪的人耕种土地为主。不过那时上下工各大队己有高音喇叭,上下工放音乐。如果在春播秋收,农民那有准确时间,比如去离村7.8里地种地收割,凌晨就走,去地里有时天没亮,一直把这块地种完收完,(当时人畜力为主,交通不便),中途带干粮,或上午有人送饭。去地里干活,没有偷懒的空,并不是现在有人诬蔑当时农民“一窝蜂”“集体养懒汉”,……当时老一辈农民为国家为集体同样做出无畏的牺牲和巨大的贡献!
我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实事求是说,不能胡编乱造。有人既然说前三十年吃不饱,回答这类问题肯定会说,起早睡晚每天干二十多个小时,试想,整天吃不饱饭,再干二十个小时,不都昏倒在地里了吗?大家信吗?
俗话说,农村农耕劳动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劳动不安小时,在一般情况下是看太阳出工收工。“三秋”、“三夏”是大忙季节,要抢收抢种。六十年代,由于靠人力干,每天要早起晚归,有时要加班加点。如有时趁天气好,抢时间碾压谷、麦脱粒。还如遇天气变化,生产队长吹哨子,或大声在街上吆喝几声,社员们都闻声而动,到社场上抢盖收进来的农作物。大都是义务劳动,因为社员们知道都是为自已干的,应该。
到了七十年代,由于机械化程度高,社员们劳动时间和强度都少了。
但这时许多村已农副企全面发展了。如我村,除少数社员长期从事企副业生产外,春、冬农闲季节再安排部分劳力参加副业生产,和冬春农田水利基夲建设,劳动时间也在8小时左右。
这是我所经历的生产队时代,农民每天劳动的时间。
沐馨
2022-10-31我们苏州这里生产队时期,农民起床时间,根据年龄大小不等,但一般早上七点都要起床了。上工基本上八点前,农忙的时候要早起,五点也有可能,脱粒的时候一个晚上都要上工,想想也蛮有意思的。最期盼是下雨,可以不出工。出工的信号是饲养场上的小红旗,当时都是平房,那旗杆约十米高,每家每户都能看到的,想想也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