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什么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什么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说明书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谁提出的,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例子,要使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如何深化学习,将学到的元认知概念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结合学科学习原理,如何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首先陈述性知识要足够清晰熟练、优势兴奋,一章节一章节地反复回顾学习,某些关键词句背下来,二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该章节内容分析解决问题,可通过写日记分析反思日常言行。
教综糕点|教综易混淆的知识点
一、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魔偶中反映,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例如,在屋内感觉人声嘈杂时离去。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例如,害怕见生人不敢上街。
二、思维定势&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舒服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三、从众&服从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认知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四、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例如跳健美操。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例如,计算、阅读与记忆。
五、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组合学习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例如,掌握了“水果”这个概念,再学习“香蕉”、“橘子”等概念,属于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例如,掌握了“香蕉”、“橘子”等概念,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属于上位学习。
(3)并列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例如:掌握“香蕉”和“橘子”这两个概念,就属于并列组合学习。
六、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实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
七、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指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对具有刚性特征的具体而有形的信息的言语概括。
理性知识是指对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一般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八、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1)表征学习也称符号学习,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例如,将“狗”这一个符号和狗这种动物关联。
(2)概念学习,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例如,学习“三角形”这一个概念,就是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的内角和为180度,且有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是指表达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九、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
(1)直接的观察学习指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例如,幼儿对成年人的模仿。
(2)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远离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例如,青少年看了枪战暴力片,他以后就可能在、社会对同学或他人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3)创造性观察指观察者通过对各种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十、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1)父母对子女的要求(2)学生原来的学习成绩(3)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
墨香
2022-10-31基础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这不仅是常识,也是学习人的共识,但是现今的时髦理论、专家讲座等,却只字不提,是无视,还是反对?不得而知。这对一线教学的影响和危害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我认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也应当是(归为)数学核心素养,应成为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数学的“根”、“源”(本原),离开了数学“四基”的支撑,个体很难真正拥有较高层次的数学核心素养!所以,“四基”作为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生成和使用的本原,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为“数学八大核心素养”)。学习指数率说明,“至少要有40次的重复才能熟练”。想要获得一项数学技能必须通过经常性的练习。我不反对“重复”,但反对“简单的重复”,赞成“有变化、有新意、开放式的重复”。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适度进行练习并练习好题,要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肯定接受式教学的价值、地位。
关于产生式强度有下面的方程:(产生式强度方程(略))
其中,是知识保持的时间间隔。结合以上方程可以得出结论,练习是提高成功获取某信息块概率与时间最重要的手段,可能刚开始学生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需要30分钟的时间,经过不断练习后,最后学生只需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这能让学生对数学解题的态度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生质的改变。
ACT-R理论中的很多观点与我国传统数学双基教学不谋而合,如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基本技能应自动化,提倡熟能生巧,肯定接受式学习的价值等。在如今提倡给学生减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下,这些观点似乎显得落后而与时代格格不入。但ACT-R的研究表明,这些传统观点在现代数学教学指导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ACT-R理论认为无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都要在练习中获得,该理论更是通过方程直接指出练习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因此,练习是夯实数学双基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不是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若练习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再多的练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将微乎其微。若给学生过多的练习,不仅不能产生熟能生巧的积极效果,反而会产生孰能生笨的消极影响。因此,练习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见好就收”。
ACT-R理论更倾向于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研究表明,主动建构获得的知识和被动接受获得的知识在记忆上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自我生成的知识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尤其,过分强调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不仅费时,理论本身常常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切断或脱离了数学知识的发展、联系脉络,这才是致命的缺陷,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的培养,不利于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利于数学结构的形成,也不利于数学素养的培养,更不符合当今大力提倡的整体教学思想。讲授式教学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