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

国学大师陈寅恪,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想咨询一下关于国学大师陈寅恪,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墨香

    #今天读书了吗#《大师讲国学经典文库》包括《胡适讲国学》《梁启超讲国学》《陈寅恪讲国学》《南怀瑾讲国学》和《王国维讲国学》,共5册。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对国学见解痛彻。《胡适讲国学》全面收录了胡适先生最精华的国学理论,结集了多篇胡适先生在国学领域的不同文章,其内容更是涉及诸子百家、文学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学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梁启超讲国学》一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启超著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法学和教育、修养、伦理等诸方面。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初接触的读者一看就入门,让有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见微知著,从而更上一层楼。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他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他的新考据学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献研究方法,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陈寅恪与王国维、陈垣等形成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新考据学派”。他研究的范围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学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陈寅恪被牛津大学评为“最优秀的中国学者”。《陈寅恪讲国学》对其学术成就、治学特色以及师友关系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为进一步研究陈寅恪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失为一部富有特色的了解陈寅恪生平及其学术成就、中国文化精神的著作。《南怀瑾讲国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南怀瑾先生的国学理论娓娓道来,全书生动趣味,即采撷了南怀瑾大师对国学的独特见解,还记录了南怀瑾先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南怀瑾讲国学》一书中引用南环瑾先生在公开场合发表的多篇言论,布满人生的新意,如此一来,既可以与南怀瑾先生一同探讨国学内容,还能学习到其因尊重生命而彰显的睿智。《王国维讲国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王国维讲国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 撩人心.

    谢谢邀请!

    陈寅恪之所以能技惊四座、艳压群芳当然源自于他老人家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治学方法。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他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他当然不是信口开河乱说一通,他是考据学的大家,所有的根据都是张口即来,授课时旁征博引,纵论千古,横评八荒。听众有不服者,按他说的出处去查证,想找出他的错误,继而讥笑他,但最后不仅没有看成笑话,反而一个个拜服于他的博闻强识、学贯中西。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主要是考据学之类的研究成果,对外行人来说晦涩难懂,但含金量十足。隔行如隔山,很难点评到位。只能用一代大家形容他了。

  • 沉稳风度

    近现代文化史中有一位享誉国外的人物,他就是“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国学大师陈寅恪。他在国家的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者,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陈寅恪讲课时,或是经常引用多种语言,并贯通历史;或是引诗举史,都出口成章,而其中文字出处,从来没有不准确的地方,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陈寅恪出生于一八九零年的湖南长沙,祖母黄夫人为其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寅恪身出名门,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也是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陈寅恪在家塾中启蒙,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和地理等知识。一九零零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父亲举家迁居并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陈家两代素来提倡新政,陈三立与学堂教师相约不打学生、不背死书的一派新式作风的现代化教育也是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不仅在小时候就已经为学习国学奠定了基础,其眼界也扩展到东西洋。

    一九零二年,陈寅恪随兄长赴日本巢鸭弘文学院留学。两年后,因为脚上的疾病而辍学回国,后来就读上海复旦公学。从一九一零年开始,陈寅恪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游学生涯,先后去往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几十个国家和学校,因此也掌握了近 20 种语言。陈寅恪游历多个国家后于一九二五年回国,此时正值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并设立研究院国学门,导师制也被胡适建议使用。陈寅恪当时被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极力推荐为导师,梁启超更是逢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一九二六年,年仅三十六岁的陈寅恪被清华大学聘为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一同被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陈寅恪所提倡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曾言:“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他为研究生授课并指导撰写论文,从来都是事无巨细,不让他人代劳,时人称之为“教授中的教授”。

    一九二八年,陈寅恪拜访台湾巡抚唐景崧 ,与妻子唐筼恋并结婚。一九三九年,陈寅恪被牛津大学特聘为汉学教授,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研究员称号。陈寅恪准备赴任,都拍好了全家福相片。但因欧洲战事,地中海不能通航,只好羁留香港大学执教。

    一九四一,珍珠港事件引发太平洋战争,日本占领香港。此时,陈寅恪被困香港,生活艰难,常将衣物换食。据说有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本军方,要日军不要为难陈寅恪。鉴于陈寅恪的国际影响,当时日本宪兵不仅没有骚扰他,还常常送去面粉,但陈寅恪宁饿也拒不食,夫人每每将面粉拖出户外,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非凡民族气节和骨气。陈氏一家被困香港的消息传到国内,引起国内学术界关注,一九四二年春天,朱家骅派人把陈寅恪一家四口悄悄接到广东。

    陈寅恪在当时的史学界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最高峰,他不仅研究贯穿文史,而且会十几种语言,每有见解必不凡俗。一九四八年,蒋介石亲自登门拜访,劝陈寅恪到台湾去。陈寅恪婉言拒绝后,最后落脚岭南大学(后并入中山大学)当教授。

    一九六六年,陈寅恪被红卫兵认为“牛鬼蛇神”、“封建余孽”、“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指斥其罪恶累累。一九六九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赶至中山大学校园西南区 50 号。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也是奄奄一息的躺在木板床上靠着流质食物来维持生命。一九六九年,守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因心力衰竭,又突发肠梗阻、肠麻痹去世,虚岁八十。四十五天之后,妻子唐筼也平静地了断了自己七十一年的人生。

    最博学之人命途多舛,但伉俪情深生死相依。陈寅恪真真是“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統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 给未来的自我拼路

    主要是对历史和古典文学的成就,誉为近三百年国学第一人!

  • 点石成金

    谢空空邀。

    主要成就是留给我们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该有的精神。

    不为名利,勘破生死关,专心治学。一辈子探索真理和真相的不忘初心和从一而终的精神。

  • 点石成金

    希望回答此提问的网友诸君,在罗列陈大师的“学术成就”之前,先把以往罩在大师头上的“光环”除去,例如“出身名门”、“天资聪颖”、“留洋多国”、“熟习二十多国语言”、“某人说他是教授中的教授”、“某人说像他这样的五百年才出一个”、“连斯大林都称赞他的才能”、“日本侵华时都派兵保护他”,等等。因为这些“光环”与“学术”毫无关系。然后开列他的书单,最好是把他被学界广泛引用的学术观点写出来。我很想对陈大师的“学术”作系统研究。拜托!

  • 点石成金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这是傅斯年先生对陈寅恪的盛赞。陈寅恪先生学术成就涵盖极广,涉及哲学、语言、宗教、文学等诸多领域,所以他不仅仅是久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还是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和诗人。

    你可能想不到,这位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的大学者,一生未取得一张文凭,但是学界对他无人不服。胡适先生就对他推崇备至,认为陈寅恪先生“在我这一辈人当中,是最有学问、最科学的历史学家之一。”
    学贯东西,融汇古今,更令人赞叹的是,在这期间,陈寅恪先生掌握了阅读蒙古语、巴利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十几种语言的能力。

    留学时期与陈寅恪是密友的吴宓,始终被他的学问所折服,吴宓先生感叹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回国后,年仅35岁的陈寅恪任教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授课期间,陈寅恪治学有道,被认为是“教授的教授”

    撰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站上了中古史研究的学术巅峰。

  • 金毛大汪汪

    如果按照师承关系讲,我算是陈寅恪先生的四代徒孙。但是,先告个罪,我学术能力不行,给前辈丢人了。

    陈寅恪先生的主要成就:

    1.在西方历史学的冲击下,陈先生以明清学术为宗,努力保留本土学术的火种。故此,有国学大师的美誉。

    2.提出“以诗证史”的学术理论,为史学向纵深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3.陈先生专注隋唐方向,提出了“关陇文化本位”等等一大批极具创建性的研究思路。

    4.陈先生的著作颇丰。虽然真正能够读进去的人不多,但在业内皆奉为圭臬。

    以上四点,是陈寅恪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这是不神化、不虚褒的情况下的如实评价。

    也许有人会问,就凭以上四点就能成大师?是的。其实,谁能做到上述一点,就足够成名成家了。

    实际的答完了,聊几句虚的。

    陈寅恪先生被某些人塑造成反专制的典型,纯属张冠李戴。陈先生是反西学、反民主的,无论是三民主义这种美式民主,还是马克思主义这种欧式民主,他都不赞同。因为陈先生游历多国,深知西方思想的鄙陋。

    陈寅恪先生是深刻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因为家族关系,他有一定的遗老倾向。陈先生恨自己没有殉国而死,于是,《柳如是别传》成了他的挽歌。

  • 教育

    只知有“巨擘”一词,未知有“巨擎”一词

  • 金毛大汪汪

    学力与学历。学力,学习的能力,天赋加勤、善学。*陈寅恪ke: 正规学历是高中
    国学大师陈寅恪(1890.7.3-1969.10.7)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钱穆:中学未毕业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
    *刘半农:中学肄业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被世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
    *梁漱溟:中学毕业生
    (1893.10.18-1988.6.23)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到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中学毕业生的身份。他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和《人心与人生》等。
    *沈从文:最高学历小学。文学巨匠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他创作发表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散文集》等五十多部文学著作和《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6部文物论著。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鲁迅:中专(中途弃学)。文学大师(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1899年4月,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国画大师齐白石:没有上过一天学。(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文学巨匠巴金:中学毕业。 (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著名作家、翻译家。著作颇丰,在国内外获奖无数。
    *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启功:中学生。启功(1912.7.26—2005.6.30),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数学大师华罗庚:初中毕业。(1910.11.12-1985.6.12) ,193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1946年受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