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一本历史著作或者历史小说是如何写成的?有哪些具体的步骤?普通历史爱好者可以尝试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路遥除了读小说之外,还广泛涉猎有关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等相关知识,除此之外,他还找来一些有关农业、商业、工业、科技的杂志、小册子进行阅读。有趣的是,路遥在那段日子里几乎成了百科全书,因为他阅读的书籍里,竟然还包括着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0(不明飞行物)等等专业性知识。——《路遥新传: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谢邀。
历史著作,和历史小说,这两个差距可就大了,完全不是一回事。
一、关于历史著作历史著作,应该是历史学术著作,包括:一,通史类、断代史类的史学著作;二、历史研究类;三、考古文献类等等。如果从内容再细分,又有制度史、经济史、政治史等等,就不再枚举了。
因此,评价历史著作的标准,是能够运用新材料,或是从旧材料里翻出新见解,而历史著作自有一套严谨的评价标准,有的写得好,有的写得差,端看作者的水平高低。
所以,你如果问历史著作怎么写成的?那自然是要经过漫长、严谨的史学训练才能写成,而且要因为确实有发现才会写,有些人为了评职称,即使没有什么发现,也会制造一些伪问题,撰写一些垃圾论文,垃圾著作。
但无论怎样,在当今,接受科班训练是撰写历史著作的前提,普通爱好者就不要尝试了。不要和我抬杠,翻出一两个例外情况,凡是皆有例外,例外无意义。
二、关于历史小说这就比较适合一些历史爱好者了,但也很有难度,只是难度的角度不同。
撰写历史小说,在难度上有一个好处,就是你不必去发明新的见解,也不必去孜孜以求新的史料,你只要弄懂、吃透、广泛应用现有的历史学成果,就可以打好基础。
但历史小说的难度在于,
一是虚构的难度。你虚构的太多,就不是历史小说,而是幻想小说了。历史小说的虚构,必须要建立在客观史实之上,在已经确定的史实里腾挪转移,在缝隙里虚构,难度可想而知。
二是立意的难度。很多俗人写历史小说,要么是宫闱秽语,要么是官场厚黑,要么是空洞的征伐杀戮,这些都是立意不高的表现,我就不举例子了,知道的都知道我在说哪些。而有些虽然打着历史小说、通俗历史的旗号,实际上是成功学、爽文,为此不惜歪曲历史,这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说实话,历史小说的立意真的不容易,不是有大历史头脑、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传统的优劣利弊深谙于心的人,是不可能有高远立意的。
三是撰写的难度。历史小说,很多人觉得很容易些,把史料翻译成现代汉语,润色一下,不就可以了吗?这真是误人子弟,历史小说的语言处处都是陷阱,一不小心就会“穿越”,穿越就等于“破功”。而且,历史小说的语言既要古雅,不古雅则不像不真;但又要通俗,不通俗则不是现代人写的小说。所以,要寻求平衡,这需要对语言有极好的把握能力才能做到。
至于历史背景的研究,一些服饰、饮食、习惯、建筑等,看似复杂,实际上有很多现成的成果可以借鉴,可以参考,反而不需要你花太多时间去体会。有个一年半载,这些资料性的东西都可以掌握。
而唯独我说的虚构、立意、撰写,则需要经年累月的功夫,才可以达到。如果你达到了,你的步骤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当然可以,如果你真喜欢历史,完全可以尝试着去写,历史这个东西,也不是百分百的还原,或者照搬史书,历史小说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作者结合史实的想象。所以如果你有创作的想法,大可尝试一下,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历史知识,此外,想象力也是必须的,不然故事编不圆。
我推荐两本书给你做参考,可以从中学到怎样写历史。
一本是《大明王朝1566》,一本是《大秦帝国》。有机会读一下,会坚定你创做的想法,加油,骚年
首先,确定一个主题,比如说《极品家丁》是装逼的《大明王朝1566》是讲权谋和政治斗争的比如《夜天子》是讲一个小人物的装逼史的 再比如《唐砖》是装逼与改造社会的。
第二个是风格,是严肃类型还是搞笑类型。严肃类型是所有人物都很聪明,主角如履薄冰,搞笑类型是除主角之外,所有人都是傻逼。装逼类型的,就是你开了挂,搞笑中加点严肃。
然后是背景,选择什么朝代作为背景,朝代的什么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发生了那些大事,能不能让事件顺应剧情发展。比如《夜天子》适应了改土归流的时间点、《汉乡》顺应了大一统和大复仇的时间点。
第四个,就是查资料。严肃的小说查的资料很多。比如《秦吏》,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秦朝时期的语言、服装、生活习惯了社会见闻。搞笑点的就算了,基本的还是要知道的,你总不能把乾隆写成雍正的爹吧。
然后就是写了,就是自身的文字功力,不多说,自己体会。
普通历史爱好者可以尝试的,前提是你得有恒心
2009年,作家当年明月正在大学演讲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劈头盖脸地问道:“石悦老师,历史是严肃的,你却把明史写成了幽默小说,你这不是在朱元璋坟头蹦迪吗?对得起他老人家吗?”
当年明月顿时愣住了,片刻之后他笑着说:“你说得对,历史的确是严肃且无情的,我写明史时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历史并不幽默,幽默的只是我当年明月而已。可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不这么写,你会看明史吗?你会了解到明朝那么多的真实历史吗?”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因创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而一举成名,狂揽版税4100万。然而在他未被媒体报道前,石悦的父亲和同事都不知道。他拿到千万版税的时候才30出头,在顺德当一个胸无大志的小科员。
同事们对他的印象就是腼腆、普通、有时候会发表一些很奇怪的想法,让别人侧目。但除了这些,谁都没想到他居然是在网上创作小说的大神当年明月。
石悦能够将历史写得如此生动透彻,起因还是小时候父亲对他的一次意外启蒙。在石悦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去逛书店。还不识字的石悦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突然对放在架子上一套印刷精致的《上下五千年》感了兴趣,撒泼打滚非要买,父亲见了,只好咬牙花了5.6元将其买下。可回到家里,石悦却完全忘了这本书,碰也不碰。父亲看到严厉地说:“买了就得看!”还为此打了石悦一顿,毕竟五块钱在当时还挺贵的。
石悦后来回忆道,小时候父母出门上班,他就被锁在屋子里,没事可干的他就只能看书。小学没毕业,石悦已经将这套《上下五千年》看了不下七遍。因为从小缺少玩乐,男孩子玩的游戏,石悦样样都比别人差,一度让他心里感到十分自卑。
后来石悦发现,只要谈起历史,身边的小伙伴都不如他。出于自己的虚荣心,石悦开始找来更多的历史书来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明实录》,为了能看懂文言文,石悦还专门找来《古文观止》学习。别人越是看不懂,他就越有优越感,正是这样的积累,才让他创造出这套大火呢《明朝那些事儿》。
为什么他的作品这么受欢迎呢?我们从他的文字里就可以找到答案,比如他写唐伯虎:
在明代流传下来的话本中,唐伯虎“家有九妻”的同时,又化名华安追求秋香。可实际上,唐伯虎一生的三次婚姻都很凄惨:
→ 十九岁时娶妻徐氏,夫妻感情很好,正当他踌躇满志时,父母接连病故,妹妹自杀身亡,心爱的妻子也因为产后虚弱而去世,刚出生的孩子只活了3天就夭折了。
→ 二十七岁时,他高中解元后娶妻何氏,幸福似乎又在向他招手,可很快他就陷入科考舞弊案,前途尽毁,妻子不堪其苦,弃他而去。
→ 三十六岁时,他顶住压力,迎娶了风尘女子沈九娘,夫妻恩爱、琴瑟和鸣,只可惜没过几年,九娘就因为操劳过度而去世,他孤独终老!
他的事业更是一塌糊涂:当时,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准备造反,可是苦于身边没有人才。有人告诉他:苏州有一个真正的人才,若有此人加入,大业必成!接到朱宸濠的邀请,唐伯虎一度十分高兴,就算当不了官,给王爷当个师爷倒也不错,而朱宸濠对他的礼遇也让他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明主。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朱宸蠔要造反,这让他瞬间崩溃,他开始想如何全身而退。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裸奔,真是舍得下本钱啊。从此,伯虎兄摒弃了传统观念,坚决一脱到底。他经常光着身子满南昌跑,看见大姑娘就上去傻笑,还经常高呼口号:“我是宁王的贵客!”
他这一搞,整个南昌城都不得安宁,许多人纷纷出来看热闹,朱宸濠的面子彻底丢光了,他气急败坏,连忙下令赶紧把这位大爷送回苏州,别在这里丢人。
虎口脱险的唐伯虎,他此后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彻底堕落。夜以继日地饮酒作乐,纵情声色,摧垮了他的身体,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
当年明月在采访中说:有时我也会看电视上那些以唐伯虎为原型的电视剧,看着他如何智斗奸臣,看着他如何娶得美人归,这些情节大都十分搞笑,但无论如何,每次我都笑不出来。
因为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的,是那个真实的唐伯虎,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怀才不遇的中年人、心灰意冷的老人,是那个在无奈中痛苦挣扎、无比绝望的灵魂。
如今,只有那首桃花歌依然在诉说着他的心声,萦绕千古,从未散去: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而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也有很多体现他智慧的金句:
1、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2、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3、所谓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著名历史学家毛佩琦这样评价当年明月:“他的历史知识丰厚,语言幽默,文字表达浑然天成,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是一部极好的历史读物和史料参考。”
如果你也是一个爱历史、爱看书的人,那么这部《明朝那些事儿》你一定不要错过。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学到历史,更能了解人性,懂得人生,在谈笑之间,获得超然物外的智↓↓
明朝那些事儿
#聊点科技#【#让科幻电影的创作者不独行#】科幻电影创作者如果不花点时间了解科学技术的前沿,那么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等拍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成了现实片,甚至是历史片。这个观点乍听起来有些极端。然而,在2021年9月的珠海航展期间,发生了一件让众多航空爱好者惊讶的事情:科幻小说《凌翼航姬》宣布暂时停更,推迟更新的原因是在珠海航展上看到了正在写的尚未公开的设定。这部备受追捧的科幻小说,真的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纪实小说。对于科幻小说是如此,对于依赖画面细节实现震撼效果的科幻电影来说,这样的风险只会来得更加猛烈。因为它不仅需要打动人心的故事,更需要超前的理念和恢宏的场面,只有这样,科幻电影才能立得住,才有可能成为众多类型电影中最璀璨的那一类。
当我们讨论“科学赋能科幻电影创作”时,关注的其实是如何借用科学家的力量,来夯实科幻电影创作的基础,从而大幅提升科幻电影的质量,激活科幻电影发展的生态。但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路径,一定不是让电影创作者自己去搜集、寻找并啃下浩如烟海的科学资料,一步一步独自艰难地跋涉到人类认知的前沿地带,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需要通过架桥修路的方式,让科幻电影的创作者不独行,通过与科学家相伴而行,借由科学家经年的学术积累,将创作者直接送到人类认知的边界地带,带他们去看那个全新的、神奇的世界,然后辅助创作者,站在人类认知的边界上去畅想未来、设计未来,去反思科技是否向善、探讨人类是否进化、聆听宇宙会给我们怎样的回响……网页链接
最美
2022-10-29可以,但必须要保证基本功扎实。
著作的可信性比较高,需要作者本身有丰富的历史常识,描写人物需要真实可靠,不能胡邹乱造。
小说的话,多少参杂了个人情感,换句话说就是武大郎可以是年轻帅气的武大郎,并且武功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