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如何更好的理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教育心理学】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学习观
知识点回顾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1、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2、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直接强化(外部强化)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2)替代强化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
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早期认知学习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
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2、托尔曼认知地图学习理论
学习实质——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
(2)新知识学习的环节: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对知识的评价
(3)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 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② 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
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
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加涅
(2)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主要包括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信息流;另一部分是控制结构,由执行控制和期望事项组成。
习题做起来!!!
1、教师采用减少课后作业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强化方式是( )
A.奖励 B.惩罚 C.负强化 D.正强化
答案【C】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区别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几种基本规律。A不属于其中的规律。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终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依据题意,减少作业属于撤销厌恶刺激,属于负强化。
2、儿童有了改正错误行为的表现,家长取消限制游戏的禁令属于( )。
A.消退 B.惩罚 C.泛化 D.负强化
答案【D】解析:斯金纳提出了强化概念。负强化是指取消一个厌恶性刺激以提高行为反应概率。本题中,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反应概率,取消了一个让孩子不愉快的刺激——限制游戏禁令。消退是指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如狗由于每次都在听到铃声后吃到肉,因此就产生了只要听铃声就分泌唾液的现象。但一旦长时间的只摇铃铛不给肉,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如小明不认真听讲,老师让他站在教室后面。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如杯弓蛇影。#教师资格证考试#
#大大的教育#
社会学习理论,
我理解的就是与周围的人学习。
班杜拉有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理论
他对观察学习提出四个阶段
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我有个问题,
同样一个班的学生,甚至资质相差不大的进行观察学习,
为什么参差不齐呢?
所以要承认不同!
替代性学习,这个词不易理解,
举个例子,
一个班里,经常表扬学习好的,暂时忽略差的,
学习差的会有一些努力。
事实上,重要的是提升人的自主学习
这里有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学习另何一种理论知识,得先清空心思杂念,避免先入为主的毛病,经过思辨以后抓住要领,再借鉴各种方法解析,试图整理出整理自已的东西。
职场规则,好好体会吧?
风华正茂
2022-10-26【常考人物】“认知理论之父”
简介:
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被称为“认知理论之父”。
著作:
《行为矫正原理》《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1、社会学习理论
(1)环境交互论:班杜拉反对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2)观察学习:他认为由直接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强化的分类:
①直接强化: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③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2、自我效能感理论:
(1)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施该活动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①活动的选择:
②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活动时的情绪;
④完成学习任务等
(3)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②替代经验;
③言语劝说;
④情绪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