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在科研路上,大家有什么经验教训?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科研是一条漫漫长路,如果本身对科研不感兴趣,那必然是艰苦难熬。但是兴趣又只是成功的很基础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先天因素就决定了你能走多远。如果能进大佬的课题组,那恭喜你,你只需要别人三分之一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诱惑。所以就算挤破脑阔,也最好要进入的大牛的课题组,不然,大概率就是碌碌一生,挣扎,放弃,死灰复燃,然后继续挣扎,继续痛苦的走在科研的道路上。
要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坚持比较专的研究方向,要有用他山之石攻玉的灵感,也要有合乎逻辑的大胆假设,然后逻辑缜密地进行验证或求证。要有搭脚手架的快速与粗犷,也要有琢玉雕石的耐心与细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
在读硕士独作可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方面的论著、科研简报、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等
稿件字数:6000-12000字
一个老师应该如何克服职业倦怠的问题?
我教书时间不长,十三年而已,目前,我能想到的克服职业倦怠的办法包括:
1、平常心看待各种竞争。
荣誉,职称,看不淡,就容易倦怠,因为在教育系统里,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的。
求不得的苦,才是最苦;苦久了,就容易平。
看淡些,把教书仅仅当成“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一种手段,反而会让人为了对得起这个饭碗而去更加努力工作。
2、经常给自己的教育找些方法。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
三年一届,六年一轮,如果自己不想一点儿变化,没过多久你就要没有新鲜感了。
而如果工作没有了新鲜感,没了创造性,每个月唯一的乐趣就是指望着发那点儿微薄的工资,又怎么可能不倦怠呢?
我的想法是,生活每天就在那里,你快乐是过,不快乐是过,为什么不选择快乐着过呢?遇到了学生问题,抱怨着也要处理,不抱怨着也要处理,为什么不能想想办法,快乐着处理呢?
而其实在教育里,一个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候,很少会有真正不过去的坎儿。唯一会不过去的,是我们心里的坑儿而已。
一个真正幸福的老师,一定是会变着法子给自己的教育工作找方法、出新主意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工作有热情,学生愿意陪他“玩儿”,工作上的问题反而会少。
3、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科研。
我一向是这样的观点。
中小学老师搞教科研,搞出来的东西,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没什么价值。
那为什么要鼓励中小学老师搞教科研呢?
为的是让老师们在总结自己教育经验的过程中,自己感动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在教科研中让大家忘记了教育上的痛苦。
教科研,说到底是中小学老师们的心灵疗伤药。
所以,不要排斥教科研,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烦恼,偶尔弄一弄教科研,总结一下自己的教育经验,就算没有人看,起码安慰了自己。
以上,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你好,我是君山,爱谈一点学生管理方面的内容,如果你需要这方面的内容,欢迎关注我,君山期待与你进行交流。
俺这里全是沙漠,鞋子磕烂了还是沙子,磕不出盐。
中国在科研之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因为科学的底层源代码不是中国人书写的,这就需要建立新的书写、修改体系。也就是说,科学的第一性原理不是中国人起草的。即便是把《四书》《五经》《二十四孝》背的滚瓜烂熟也是无法能实现的。任何文明都有底层算法,算法决定算力,算力推动革命。改革开放有这40年的辉煌全在教育的成果。一切皆为因果,那时如果不把“高考领导批准”这样的观念扼杀,也许不会有今天的硕果。大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大学不能是为找工作的熔炉。大学之大并非面积大、空间大、楼之大,而是因为人之大,即大师。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用科学理论与现实实际问题结合,解决现实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短板项目攻关的依据,依靠和遵循科学发展观,重视科学设计和规划,应该是政府和科研人员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讲科学就要用广义的科学分类去解决现存实际问题和开发项目等有关问题。
科学研究项目的确立:第一是安全,安全包括很多,没有预见谈不上领道,所以各级领导要看得远,知关联,知因果,善改错...,。安全:1.卫生防疫是安全的一个重要部分,2.防灾:水灾,旱灾,火灾,爆炸,泥石流等灾害,3粮食安全,4.社会治安,违法乱纪,5.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6.边防、海防、空防,7.战争备战防空防核...防生物,8.意识形态安全等...。
安全的科研要提到日程,用科学分析和理论规律去对待安全,比如雨大了就会洪水漫灌,我认为还属于规划设计问题,房建部门将房子布置在在山底下,就要考虑到洪水问题,排水设计,排水设计要用储存与排除两条腿走路方式,要有进和排的动态统一平衡观,都有理论和规律存在,有的人只习惯于标准,这太粗放了,防灾设计,防洪设计,不能总用平常态,要考虑非常态,有延伸思考观,政府要有投入,有计划,用科学规律和理论建立预案,...等问题,建议大学和研究所也要设立安全专业进行教学科研攻关...,政府也要有安全防护部门统管的方面安全 综合处理。
雨大会出现洪水,是地面雨水不能很快转化为地下水,也是雨大洪水漫灌的主要原因,地下水缺失,失去水系的平衡又是原因之一,城区雨大洪水漫灌也是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缺失问题,一般是排水设计理论与结构技巧,是空气排除与雨水的进入动态结构设计和量值关联问题,山体滑坡也是有其原因的,也是可以防护和避免的。政府官员要有科学发展观,用规划和计划及设计用群众观来保驾护航,问题就好办了。
房住区和建筑要有规划和设计,易发洪水地带不能化为房住区,否则要有防洪防灾安全保证设计才行,单纯市场化,没有中合评价和设计规划是不行的。
否则不安全问题一经出现,部分经济上的收获成果就会前功尽弃。
第二是发展,发展不能采用自然态,和常态,不能没有规划和安排及设计,有政策关联设计,因果设计,功能关联设计等...。
第三是跨越发展……,跨越发展,不。补平短板,都属科研路上的问题,系统短板是动态的...,总之科研要有地放矢……。有自己首创理论和成果。
正确认识总是来自少数人,能看破问题,抓住问题实质的总在少数人那里,学校一个班学习好的总是少数,所以善于听取少数人的建议和意见是智者,才是不断能取得胜利的起点。
科学研究在于掌握科学规律,在于运用规律,善于节外生枝发现新规律,在于与生产实际问题的处理与解决,以客观存在问题为导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去认识、创造、创新、发明,辉煌的路上没有终点!
在科研的道路上。想创新。最可怕的就是:一。随大流。顺风跑。借着名人、名句、名言来伪装自己的科学内容。做虎皮。从而以假乱真。误导科学方向。实现维护自己地位和经济的目的。二。捧着别人嚼过的的窝窝如获至宝。其实是人家甩出手来的科技渣。有意的 控制你技术方向和速度。从而达到让你永远在后面爬行的目的。三。没有自己的正确观念。从而放不开手脚也找不到正确方向。四。在科学技术面前。不论科技成果,而论科技人员在社会地位上的层次,从而使真正的科技成果得不到迅速的发展。
我从事科研工作近二十年,不算成功也不算失败,但仍可分享下我的经验和教训。其一、研究方向选择很重要。如果选择很老的传统方向,不容易创新,难出成绩,但如果一味追热点,又过于扎堆。建议选择交叉学科,比如我一直是机械制造专业,博士选择了机器视觉,把视频与制造结合,不但课题多,成果很容易就出来了,对顺利评上教授至关重要;其二、跟对人选对平台,如果没有,就抓住一切机会创造平台。我所在单位缺少同方向带头人,2011年前没有设备,2012年抓住中地共建机会买了一些设备,很快就做出了一些成果,然后拿到一些项目,并且服务企业也做的不错。由于科研有一些成绩,后面几年又得到学校资助,实验室和团队建设都走上快车道。其三、做自己擅长的,做经的起考验的真科研。有些老师擅长纵向,有些老师擅长横向,有些喜欢教学研究,无论做什么,都要长期坚持,踏踏实实地做,功夫终不负有心人。
沉稳前行
2022-10-26读博难,难在毕业后
扩招给了很多人继续读研的机会,社会面硕博也就多了,教育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
研究生教育问题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接受了不少教训。有人说,正是研究生教育提升了国民科研素质,的确如此。研究生就是学习怎样研究问题的嘛。也有人说,研究生必须在读发学术论文,成为如今学术期刊决定研究生教育的死穴,发论文不错,发在核心期刊上也没错,问题是论文真的是兴趣所致爱迪生爱因斯坦出来的吗?如果是被逼无奈“做”出来的,到了研究生阶段了,就有点悲催了。还有人说,导师争课题抢着带根本顾不过来培养研究生。也有点道理,只是名师之名太诱人,不带也没法,总不能让不如自己的人带坏了好坯子吧。乖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如今,博士延期毕业成为惯例,《我国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42所研究生院的问卷调查》研究显示,2002年—2009年,我国延期毕业博士占60%,2012年已突破60%,2018年64%,2019年近63.8%。
现在,很多重点院校在搞博士学制延长了。
其实,问题不在学制,也不在论文,更不在导师,根本问题还是就业。博士学位到手,找到一个称心如意能够让自己人尽其才的岗位太难了。市场选择决定了博士读不读,读到毕业不毕业,毕业能否有出路。出路不是学校和老师给的,甚至不是学位证和论文给的,是就业市场给的。
什么决定就业市场呢?
这一点要了然于心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