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阿里云的王坚博士是心理学博士,却可以做阿里的CTO?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一个顶住质疑、摸黑前行的毅力与坚持的科研创业故事——王坚建立独立自主的阿里云。
这篇来自于卢诗翰的文章,很感谢这个宝藏博主给我提供这么好的精神食粮。
这是一个过程非常精彩,结局也很美好的科研故事。王坚的创业精神很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学习。
1.阿里云是什么?
2G时代,流量以K计算,用户的上传下载就是海边的小水花。
3G时代,流量以MB计算,流量波动就是海边浪潮。
4G时代,流量以数百MB计算,流量波动已经是巨浪了。
5G时代,流量普遍以G计算,应该叫做惊涛骇浪了。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看直播还是看电影还是聊天还是电商,5G又高清又不卡,你看着很爽,但是千千万万个你同时一起看,网站的后台就扛不住。
之前12306频繁崩溃就是因为扛不住几亿人在春运高峰期抢票。
所以必须要有一种技术,让所有人都能在5G级别的海啸中航行,否则中小企业光是买服务器的成本都会把自己给拖死,大公司也因为在服务器上面投入成本过多,从而减少了别的业务方向的探索。
阿里云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阿里云相当于搭建了一个超级巨轮,以后大家出海就可以乘载他们的船而不是自己造船了。小公司初创不需要自己购买服务器,就直接把后台搭建在阿里云上,也不用自己维护服务器了。
现在12306,淘宝,支付宝,微博等这些十亿级别的应用,之所以不卡,是因为其后台搭载在阿里云系统上。
阿里云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应用,还出口了许多海外市场。目前在全球占有率是除了亚马逊云之外,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的云计算服务商。
2.阿里云的研发难点在哪里?
一直以来,中国科技行业都长期落后于世界,所以一直都是看着国外已经有的结果写自己的答案,对于科研来说,几乎是开挂。
例如原子弹,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大家都知道,但是根据这个理论能否造出核武器,你在真正成功造出来之前,谁也说不准。
但是一旦有别人造出来了原子弹,这就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你就向着这个方向走就行了。
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你在没有前人的结果参照的时候,你根本无法判断你的研发方向。
然后中国一直看着结果写答案,想当于前面已经有人把路走通了,你自己再走一遍就好了。但是这个红利在2018年就消失了,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把别人走通的路已经全部走到了头了,剩下的就是一片漆黑,得开始自己摸索方向了,没有人可以参考了。
其实云计算这个技术方向,在2010年的时候就已经被BAT三家都注意到了。
李彦宏当时认为,这个方向的意义不大。
马化腾当时认为,这个东西离我们还很远,现在谈过早了。
这两位都是超级技术大拿,又是互联网领军人物,掌握着第一手的资讯,对于云计算的方向的判断,他们都摸黑判断失误了,何况是普通的科研人员呢?
但是马云很有远见,他敏锐地意识到了,我们必须开始自己探索方向来解决自己的服务器问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国外把路走通了我们再走了。
3. 王坚克服了多少困难?
从2009年开始起步到2012年,阿里云3年都没有起色,阿里自己内部都受不了了。
因为没有参考案例,阿里云捣鼓出产品之后没地方实验,阿里决定把小贷业务放上阿里云来做实验,这个决策把小贷业务坑得不行。毕竟是全新的理论,又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系统,故障率可以想象。
然后很多阿里的同事都开始认为王坚是一个骗子,因为王坚是学的工业心理学,是属于工科的,然后很多人就毫不忌讳地攻击起了马云和王坚。
“一个学心理学的博士居然当上阿里巴巴的CTO,心理学学得真好啊!”
在这样的压力和质疑之下,王坚都没有退缩,阿里也抗住了压力继续支持阿里云,最终,阿里云终于突破了原计划的集群规模。
在2012年的阿里年会上,王坚走上台,他紧紧攥着话筒,欲言又止,最终泣不成声——
“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
作为前沿领域的科学家,前无硅谷案例,后没有取得成果,周围一群同事又当面指责或是背地里逃离的情况下,王坚当时的痛苦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绝境前行,不但要有一点理想主义,更需要难以想象的毅力与坚持。
阿里云的研发过程,会让研发人员非常痛苦,因为你并不确定这个方向对不对,自己到底是一个功臣还是一个浪费资源的小丑。同事,朋友,亲人,都会对你表示不解,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你也会自己在心底质问自己。这个时候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就不那么容易了。
最后,凭着自主研发出阿里云,王坚当选成为了第一个民企工程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中科院院士并列。
王坚当选院士,实至名归。
1、王坚早年在杭州大学求学,杭州大学被浙大合并很久了,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实际上这所大学放到现在,应该是比厦门大学要强大的存在,其毕业生中的两院院士、富豪、政治高官、海外知名教授等,放到现在至少比一大半的985高校要出色。其中,王坚所读的工业心理学,当时在全国排名第一,创始人为我国工业心理学创始人陈立教授,而王坚在这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工业心理学专业中,30岁做到教授、31岁做到博导、32岁任系主任,本身是极为出色的。此外,工业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除了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外,人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点之一。王坚博士在当年计算机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就意识到了计算机在工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于是会经常去浙大旁听计算机的课程,以王坚博士的学习能力,计算机学到当时比较顶级的水平是可信的。这为他丰富的交叉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微软之后,王坚主要从事用户界面、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处理等研究,这与他之前做的工业心理学一脉相承,可以说,王坚是国内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机交互方面的先驱,这为他在阿里的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王坚是CTO而不是码农,CTO的重要作用,第一是技术战略,第二是技术管理。王坚在微软时已经是大数据专家,看到亚马逊云之后,做阿里云对王坚而言是自然的事情,虽然阻力很大,但王坚是“见过世面”的,他相信云和数据代表了未来。实际上,阿里这些年的一些前瞻性产品和规划,或多或少都和王坚有关: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领先的汽车操作系统AliOS以及后续的物联网操作系统AliOS Things、领先的办公社交产品钉钉、达摩院、中台等等,这些年在王坚的带领下,阿里的研发费用不断攀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王坚担任技术高管,是非常称职的。
3、建议大家看看王坚的《在线》,你会明白为什么阿里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快速跟进并取得领先优势,以及为什么阿里会在现在,把物联网作为企业的第五大赛道,虽然这个赛道外界并不关注。
4、不得不说马云用人方面实在是很强的,王坚这样的技术战略和管理高手,张勇这样通盘的运营高手,曾鸣这样的战略高手等等,而淘宝的蒋凡是85年的,阿里的人才梯队,在互联网企业中应该是做的最好的。
大家不要想当然了。王坚是技术出身的,可不是大家想的文科生背景来做CTO。
他是心理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人机工程领域当年国内最好的专家之一。李开复组建微软研究院北京office(后来这里成了中国AI和CTO的黄埔军校)时,询问国内这方面的权威,人家第一个推荐的就是王坚。而且他在微软研究院表现是非常突出的,在研究方向的选择和成果上都有独到之处,让很多其他搞更硬方向的科学家也不得不佩服。
在我看来,王坚可能是过去十年中国最成功的CTO。单看阿里现在几千亿美元市值里阿里云估值占多少就知道了。阿里云单独拆出来,应该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公司之一。在公司里做技术花钱支撑业务,而是把技术本身做成业务,给公司挣出这么大的价值,CTO能做到这一步,极其难得。
CTO自己写不写代码不那么重要,关键是能在技术战略上看的远,找准正确方向,想清楚,而且能够跟公司的CEO形成共识,获得支持,在这个大方向真正落到实处,做出来。在这一点上,王坚非常成功。
王坚和阿里云的故事版本很多,但是从饿了么前CTO张雪峰嘴巴里读到这个版本让我很惊奇:
王坚要做阿里云,这件事对他挑战很大,因为他要说服马云,同时马云也得相信他。做阿里云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职责,阿里到今天为止,做业务探索都是有时间期限的,给本地生活稍微长一点,大概三年,剩下的可能只有对阿里云是给了超过1年时间做探索。
以前,业务一年没有达标的话,要么换人,要么砍业务,砍业务可能是有时候为了面子再撑一撑,但人是一定要换的,不管你是什么级别的,到合伙人也要换掉的。所以阿里经常组织架构调整,多岗位轮换什么的就是这个原因,就是换人。当然阿里有这个底气可以去试错,是试人的错,不是试业务的错。
所以对于王坚博士来说这是很罕见的,这对他的考验是:一、他自己要坚信云计算一定是未来,这时候考验 CTO 的眼光,绝对不是什么技术选型这种。大家说 CTO 还有一个词叫技术战略,我认为是跟业务相关,你是要决定公司生死的,你现在是“O”,所有的“O”都是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否则你就是一个执行者,我认为我在这一点上,只做到了一部分,没有完全达到我所说的这个层面。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是文科,实际上是理科。
王坚是杭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并做过心理学系的主任。在1998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并称国内四大心理学系,其中杭州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是国内第1的。
1998年,杭州大学被浙江大学合并。浙江大学也挺重视心理学系,还把它扩展成了心理学院。但遗憾的是,浙大心理学系在多个学科排名中却比原来落后了。
为什么我知道这些?因为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因为,牛逼的人,只要认真起来,做什么都是不差的。
牛人喜欢读书,他可以考上清华北大。牛人喜欢做学术,可以做到教授甚至科学家。牛人喜欢搞技术,可以技术拔尖。
别说谁谁谁没读过书,但是却赚钱无数。那是因为人家本来就牛,只是不喜欢读书而已,
而且这种现象逐渐成为历史。现在的牛人很多都是会以学习成绩为荣来证明自己。
金色回忆
2022-10-26他可能是中国最会忽悠的理工男,明明一行代码都不会写,却年年骗走马老师10亿元,他叫王坚,中国近十年来最成功的首席技术官,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阿里云成功打破了微软、亚马逊的云服务垄断,可他本人却被人骂了整整7年。
故事开始于2007年,那时还在微软研究院上班的王坚当着马老师的面,给当时风头正盛的阿里下了一个决定,他惊人判断:“如果你们还不掌握技术,在未来的互联网里,肯定干不过别人,阿里迟早会完蛋”,这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马老师觉得这哥们还真是相见恨晚,原来你比我还懂阿里啊。
因为当时的阿里面对积压的海量数据,服务器根本就处理不过来,而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却都在搞大数据云计算,王坚和马老师都认定这是大势所趋,王坚心想如果将来中国的信息计算都必须依赖国外的云,那后果是不堪设想,对于企业来说,这是通向未来的船票,但对国家而言,这无疑就是一块信息盾牌。
于是第2年,王坚离开微软加盟了阿里,而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负责自主研发云计算,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研发过程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阿里云开工的头几年,马老师每年狠砸数十亿,却没有一丁点成绩,于是反对阿里云的声音开始铺天盖地。
有人说:“马总,你别听王坚瞎扯,他干啥不会,竟会溜须拍马画大饼,整个一大骗子”,甚至连行业大佬们也提出了质疑,一次高峰论坛上,百度李说:“云计算是新瓶装老酒,一点都不新鲜”,企鹅藤也说:“这个概念太超前,可能和阿凡达同时实现”。
面对非议,王坚无力澄清,他只能继续埋头苦干,哪怕bug频出,骂声不断,当时他甚至和所有技术人员直接搬到办公室住下,24小时连轴转,没人知道这么干下去啥时候才是出路,这看不到摸不着的大饼,让每个人都愁眉苦展,关键时刻,马老师一槌定音,请相信王博士给他一点时间,但公司里还是有人笑话王坚,“你一个学心理的博士,居然还当上了咱阿里的CTO,你这心理学学的还真是赞”,云计算部门的技术大咖们扛不住了,他们中有超过一半的人离职转岗,当时有人回应,谁也不知道王坚帮我们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2012年,阿里年会出现了一个经典镜头,一向沉默的王坚手拿话筒失声痛哭,他哽咽着给自己鼓气,我这两年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都挨得多,但是我不后悔。
2013年,阿里云终于测试成功,所有数据运转正常,在场的人都感到泪湿眼眶,而王坚却只是一个人默默的走出了办公室,也许他是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的那个梦想,为中国造出属于自己的大飞机,于是他把这个用生命换来的云计算平台,取名叫飞天。当年那个骗走了马老师数十亿的王坚,如今还给马老师却是一个估值4500亿飞天系统。
你可能感觉不到阿里云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它,我们去上网订的车票、医院预约挂个号都很难,在芯片领域我们面对美国垄断,只能沉默。在操作系统领域,我们望着巨头们的背影,只能艰难追赶。但在云计算这块土地上,王坚却带着一群有理想、有坚持的年轻人,以身为棋,胜天半子,用十年时间把阿里云推到了亚洲第一,全球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