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请问国内外最新的文学研究理论有哪些?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每个不同层次的人。每天做的事情,也可以说生活就是艺术的一部分
“理论入侵”、“后理论”等。
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另一类现象,是致力于论证某部作品或某一作家的创作是接受某种理论影响的结果。这种研究,似乎只是证明了理论对于创作具有先验性的指导、规范和制约作用,而完全忘记了文学创作其实是作家自由想象、独立构思的结果。如一篇关于“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空间书写”的论文,其论述路线是:空间理论—空间小说的崛起—作家的空间观—作品的空间书写。由于作者的强制性论述,纳博科夫小说的空间书写,仿佛只是“空间理论”在作家创作实践中被出色运用的范例,而纳博科夫的小说则成了“空间理论”的传声筒,也成为“空间研究”具有有效性的一个例证;作家的空间书写,好像只是呼应了“空间理论”这一“显学”和“空间小说”的崛起,而他自己的“空间书写”的独创性在哪里,却完全不见踪影。这样一来,小说乃至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变成了这一或那一理论的演绎,作家们所做的工作被视为仅仅是以人物事件、生活图景的描写与展示为这种理论提供佐证。
【开学第一课】
又是一年开学季,万千学子即将奔赴校园畅游知识海洋。而在北大有这样一个说法,“不听讲座,不算到北大”,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北京大学出版社邀请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的名师学者联合抖音官方,在8月29日-9月4日推出「名师开学季」公开课一共7个主题,21堂公开课连播。
此次活动将每天围绕一个学科推出三场公开课,持续一周。具体的课表安排为:周一经济学、周二历史、周三社会科学、周四文学理论、周五文学作品研究,周六和周日则分别是艺术和哲学。活动期间,朋友们可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抖音直播间观看直播。
#小北的书单##头条品书团#
【新晋鲁奖作品好在哪儿?鲁奖评委们这么说……】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了,35篇(部)作品分获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
那么本届鲁奖参评作品有什么特色?新晋出炉的这些鲁奖获奖作品又好在哪儿呢?本届鲁奖七大奖项的评委们这样说——
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谈到,本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的创作年限为2018年至2021年,这4年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大事多、喜事多的4年,也是短篇小说创作持续稳健发展的4年。参评的286部作品(含小小说),内容上题材多样、涵盖丰富,艺术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既有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观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义抒怀,更有对艺术方法与表现形式的大胆探索与实践。队伍结构上,老一代作家宝刀不老,目光更加犀利、思考更加深邃、笔力更加娴熟,中年一代风采依旧、笔耕不辍,年轻一代大步登上文坛,带来一股清新怡人的新风。本次获奖的刘建东、张者、钟求是、董夏青青、蔡东5位作家,就是4年来上述种种不完全概括中的代表。网页链接
没有参予那个研究的行道,就还真的不知道。但是,我在想象,总有人会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人类如何才能把理想与梦想让它有智慧,有知识,有规划设计,接地气的,大家都有干劲有实际行动的实现。我想,这样的理想与梦想才更有它实现的可能。
在当今的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兴趣和讨论的话题就是“后理论”。确实,面对当今文学理论的衰落和文学研究的低迷,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本人作为一个对文学理论的未来前景抱有乐观态度的文学理论工作者,始终对文学理论的现状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即使在文学理论失去轰动效应后也对之不感到失望,而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向更是抱有信心。
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均不属于影响研究的范围。
风去了无痕
2022-10-26“怪理论”理论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
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国内外勃朗特姐妹文学创作研究
热奈特副文本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现状述评
国内外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双性同体”观念的研究述评
副文本理论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现状述评
法国释意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哈罗德·布鲁姆文学阅读理论研究
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
“法律与文学”运动在国内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