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

为什么三国里很多谋士不愿意出山呢,比如水镜先生、崔州平等?

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三国里很多谋士不愿意出山呢,比如水镜先生、崔州平等?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5 个回答

  • 沉稳如山

    三国是个乱局啊,汉室衰微权臣当道,像水镜和崔州平之流都是传统文人,有自己操守。出来做官不能为国为民他们宁愿退隐山林。

    这些人出来做官有个首要问题,就是为谁效忠?按传统道理应该效忠汉室天下,可是汉献帝无能,曹操又把持朝政,在他们眼里曹操不孝忠汉献帝就是汉贼。刘备打的旗号不就是和汉贼不两立吗。荀彧被曹操所杀不也是因为汉室正统观念的结果吗。诸葛亮选择辅助刘备也有汉室正统观念的成分,因为刘备一开始就一直打着辅助汉室的旗号。

    那这些隐士为什么不出来辅助刘备呢?水镜先生就曾经说过刘备不得天时,这些人的看法都是一样的,诸葛亮也知道大业难成,但是又不甘与草木同腐,于是给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北让曹操得天时,东让孙权得地利,让刘备占人和形成三分天下。等天下有变动,派一上将出去一统汉室。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先有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有刘备夷陵之败,诸葛亮主政的时候人才损失大半,所以才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最终,诸葛亮拼了老命也没能扭转乾坤。

  • 风去了无痕

    这些谋士都是聪明人!

    这些谋士,不喜欢功名利禄,更不愿意卷入尘世间的纠纷,都是站在高度,旁观着时局的变化,预测着未来的走势,三国演义里人才辈出,但有很多隐士,有通天彻地之能,却不愿意出山。

    这些能人,不愿意出山,也是为了保全自己,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演义里,看着是热血沸腾,但也太过凶险,弄不好命都没有了,所以这有的隐世,宁愿粗茶淡饭,平静的走完这一生,也不愿意出去冒险。

    这是人各有志,人生价值观不同,有的隐士只希望吃太平饭,有的隐士却有雄心壮志,豪气万丈,要在三国演义里,逐鹿天下,要扬名天下,要成就一翻大事业。

    但那些出山的隐士,其实命运都挺苦的,就拿诸葛亮为例,诸葛亮在正是壮年的时候,由于过度的操心劳累,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在壮年病逝。

    人生的路,各有选择不同,诸葛亮选择出山,辅助刘备,一生劳心劳累,才在壮年病逝,确实是太可惜了,如果诸葛亮不出山,不那么辛苦,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也许诸葛亮会是个长寿的人。

    所以这些谋士,正因为看透了这一层,也知道逐鹿天下的辛苦与风险,才不愿意出山的,毕竟是兵者,凶险也,三国演义里,也有很多谋士被杀,杨修,马谡,庞统。

    有的谋士看出来了,出山背后的弊端,所以干脆当个闲士,愿意躲到深山老林里生活,种种地,过那种农耕的日子,其实在三国乱世之中,能过农耕的日子,做个闲云野鹤也挺好的,最起码能保命。

  • 沉稳风度

    历史上著名的宛城之战,直接否定了躬耕宛城的可能
    众所周知,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元月,曹操出兵攻打张绣,宛城大战拉开序幕!这场战争持续了3年,直至199年张绣降。在此战中,曹操痛失爱子曹昂与爱将典韦。至今曹昂之墓犹在,离卧龙岗很近!
    很巧,也是这一年正月,年方十七的诸葛亮带着家人开始"躬耕生活”!我们知道孔明家族本来祖籍山东,因避战乱才举家辗转干里至荆襄投奔刘表!
    当时的东汉各地军阀割据,处处狼烟,独荆襄偏安一隅,如孔明好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皆是从豫州来荆襄避难求学!这种安定局面直至208年刘表去世曹操占领襄阳!也就是197至207这十年孔明蛰伏隆中,潜心苦读,十年磨砺,一飞冲天!
    其实孔明之所以功成,一是他天资过人,心志坚定。再则身边皆是有识之士!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明有三位老师:水镜先生司马微,庞德公,后来成为岳丈的黄承彦,皆是当世大儒!其两个姐姐都分别嫁给当时的襄阳旺族蒯家与庞家。
    再则,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请诸葛时,宛城早被曹操所占据〈199年张绣便已降曹〉,刘备驻防新野,防的便是曹操。曹操后来出兵攻取襄阳。首战便是新野!所以,刘备三人不可能北行宛城!真正成了南辕北辙……

  • 风华不减

    刘备奔走半辈子,为何见识却不及诸葛亮?看看诸葛亮的家世有多强
    徐庶回马荐诸葛
    “跃马檀溪”后,刘备在乡间小路上遇到了徐庶,因为一首歌,他意识到了此人的不凡。于是,刘备便将其请到了自己的军营之中。
    当此之时,曹操派遣数万大军去攻打新野小镇(刘备大本营),还摆出了一个所谓的“八门阵”。刘关张三人都没有任何办法,徐庶却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并给赵云指出了一个方法。
    按照徐庶所讲,赵云一举攻破的曹军的阵法,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经此一战,徐庶在刘备军营的名声大涨,可以说是“首席谋臣”。
    然而,曹操听说这件事情后,却抓了徐庶的母亲要挟他回来,无奈之下,徐庶只能舍弃刘备,回到许昌解救自己的母亲。
    不过,在临走之前,他却向刘备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诸葛亮。当刘备问及诸葛亮的才华时,徐庶叹息道:“此人我不及也”。
    按照徐庶的指示,刘备来到了卧龙岗准备拜见诸葛亮,然而前两次都没有见到本人,第三次拜见的时候才真正碰头。
    相见之后,两人在草屋之中谈论天下大势,诸葛亮用一篇《隆中对》为刘备划下了宏伟的蓝图。听到这个规划之后,刘备非常的激动,随后便说:“请先生出山助我”。
    听此,诸葛亮先是拒绝了,随后,刘备又是一通哭泣,诸葛亮“勉为其难”便答应了。此后,诸葛亮如龙入大海,而刘备也是“一遇风云便化龙”。
    不过,话又说了回来。纵览刘备的前半生,他也走过了上万里的河山,为何其见识还不如诸葛亮呢?甚至听到那一番豪言壮语,眼中隐隐泛着泪光。
    其实,不是刘备不行,而是诸葛亮的背景太强大了,强大到让他的眼界比刘备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诸葛亮到底是什么背景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然躬耕陇亩,但是他并非普通的隐士,要不然也不会经常自比管仲、乐毅等人。
    诸葛亮的家世背景很强,诸葛亮祖居琅琊郡,乃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祖先名叫诸葛丰,曾任职官至司隶校尉,其父亲诸葛珪,是东汉末年兖州泰山郡丞,称得上是一县的最高长官。
    后来,诸葛亮便跟着自己的“从父”来到了豫章,其从父就任豫章太守。他的兄长诸葛瑾,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臣,官至大将军。
    除了以上这些背景之外,诸葛亮到了荆州之地以后,他还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而黄家更是荆州一带的名门望族。
    以上种种都是诸葛亮的政治资源,而这些东西普通人都是接触不到的,甚至想都不敢想。回看《隆中对》那一回合,诸葛亮曾为刘备拿出了一张地图。
    放到现在来看,地图虽然很平常,随随便便就可以买到一张。然而,在三国时期,地图可是战略资源,想要绘制一张精准的地图,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仅仅凭借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他能够完成吗?显然是不行的。单从这件事情上来看,诸葛亮背后的力量就不容小觑。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上文提到,诸葛亮是隐士,但却不是普通的隐士。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隐士,诸葛亮每天并非沉浸在种种花种草当中,而是广交天下豪杰。
    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大才,比如:司马徽、黄承彦、崔州平等,这些人都是荆州、乃至天下知名的才子。
    在18路诸侯征讨,崔州平曾帮助袁绍大破董卓,后来因其父被董卓所杀,伤心之余才隐居的。司马徽号称水镜先生,后期,他更是曹魏手下的一个名臣。
    这些人经常聚集在一起,可不是像一些“酸儒”一样吟诗作对,而是谈论天下军事、互通信息、探讨国之大势。
    同时,根据一些野史、民间的记载,诸葛亮的老师名叫庞德公,对于他只能用“近乎妖”三个字来形容,诸葛亮一身的本领几乎都是他所传授。
    纵览整个《三国演义》,虽然对庞德公的描述仅仅只言片语,但每次提到他的时候,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的不平凡。
    交友广泛,而且每一位好友都不平凡,老师也是一位神秘高人,诸葛亮的见解比刘备高也在情理之中。
    刘备其实也是一介武夫
    当然,刘备奔走半生不及一介“耕夫”,不仅仅是诸葛亮太强了,与刘备本身的局限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刘备出生在幽州,那是一个四战之地,民风彪悍、盛产战士,却也因为如此,当地的武将智谋都不是很高。
    早年,刘备一直在中原之地盘旋,靠着关羽、张飞二人的勇猛,事业虽然也很火红,但却很难更进一步,还曾被吕布偷了徐州。
    总的来说,因为武人的局限性,所以刘备在前期的创业中一直在吃亏,没有一个具体的战略规划,缺少一个具体的方向,所以难成大业。
    后来,一篇《隆中对》诸葛亮为他规划的一个宏伟蓝图,让刘备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可,由此才不惜一切代价请他出山。
    总的来说,刘备是一只潜力股,需要一定的时机才能起飞,诸葛亮则是他的助力。总而言之,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回看刘备的一生,他更像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对于局部战争或许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对于大局势却没有一个整体的大方向。
    这也是他在早期不断遭遇坎坷的原因,也是后期兵败东吴、白帝城托孤的缘由,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打东吴没有遵循隆中对的规划)。

  • 教育

    【精选作文看点(204)】后汉一名士跟人谈话,不管好和坏都说“好”。一次,有人同他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同样说“好”,结果连他的妻子都看不下去了。没有想到,他却因此成了一个成语的主人公,流传至今。#原创#
     
    《古今笑史.癖嗜部第九》记: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 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 人子死,反言好?”徽曰:“如卿言亦大好。”
     
    东汉的司马徽不谈论别人的短处,跟人谈话,不管好和坏都说“好”。有人问司马徽身体怎么样,他回答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司马徽回答说“很好”。他的妻子责备他说:“别人认为你有道德;所以才把事情告诉你,为什么听到人家的儿子死了,反而说好呢?”司马徽说:“你刚才说的话,也很好。”
     
    这个司马徽,在东汉却是一个著名人物,博学多识,精通奇门、兵法、经学。荆州南阳人刘廙、襄阳人向朗,益州涪人尹默、李仁,都曾经当过他的学生。并与荆州名士庞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人均有交往,关系甚密,被庞德公称为"水镜"。汉末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他为人清高拔俗,不随波逐流,因此为世人所敬。后来,屯驻新野的刘备前往拜访他,并一起讨论世事,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又以知人之明受到了美誉。
     
    东汉末年,士人流行品评人物。而作为名士的司马徽,却从来不对别人水平高低作出评价,只要被问到,一律回答"这个人好,很好"。于是,他便成了成语"好好先生"的主人公,后世多用"好好先生"形容保持一团和气、与人无争,不问是非曲直、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平实而论,以司马徽当时所处的年代,他为了明哲保身当“好好先生”,或许是一种精明的处世之道,后人不会也不应以事过境迁的时代苛求这位古人。然而,凡事都有度的限制。“好好先生”放在身处草野的人身上,说其世故也好,道其圆滑也罢,一般不危害他人。但迁移到官员身上,尤其是需要岗位担当的人物身上,该亮出态度的不表态,该作为的不作为,一律当“好好先生”模糊处理,就另当别论了。

    任何一级官员,享用着纳税人的俸禄,受人民养活,理应为人民干事担事,这不仅是为民服务的价值承载,也是为官的重要职责和应尽义务。所谓干事担事,一方面,要努力为民众办实事、做好事,解民难、排民忧。然而,作为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光注重于此或者仅仅满足于此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勇于为人民扛事,亦即能够管住危害、损害民众利益的坏事。遇到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要敢于亮剑,敢于唱黑脸,成为正义、公义的卫士和歪风邪气的克星,既不容邪、又能镇邪。显然,当“好好先生”是不行的。
     
    面对身边的治下的种种违犯公共秩序、社会道德的人和事,当“好好先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批评,不去制止,漠视其存在。如果说表现在一般人身上尚可以理解的话,但至于官员特别是背负人们信任目光的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耍滑头、逃避责任,是决不该允许的。
     
    各级官员的价值是担当,职责是扛事。不敢担当、不能扛事,让正义秩序失范,就是失职渎职、尸位素餐,就会丧失民众信任。官员失去了民众信任,何谈价值意义?更遑论群众威信。
     
    因此,看一个现代官员称不称职,是不是一个好官,不仅应看其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实事、做了多少好事,还应看他管了治了身边、治下的多少坏人坏事,维护了多少群众利益。如果只重视做好事、赢赞誉,而不敢管坏事、不敢得罪人,这决不是一个好官。
     
    因为官的底线是“公正”“公道”。凡是坏人坏事都是有违“公正”“公道”底线的。做官的失守了这个底线,从根本上说,构不成一个好官,充其量是一个秀官。这个意义上,为官应与“好好先生”告别。如是,方能既勇于为民担当、做好事得美誉,又能义不逃责、管住坏事赢赞誉。
    #原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