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

中西方轻音乐有什么不同?

想咨询一下关于中西方轻音乐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8 个回答

  • 金色夕阳

    谢谢推荐,中西方的轻音乐差异 概述:音乐的定义、差异的起源、审美的差异、节奏的差异、乐器及特点

    总结

    音乐的定义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旋律响起人们往往无法抗拒的立体的处于音乐的氛围当中。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起源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 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中西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节奏的差异

    音乐的节奏有两种类型,一是均分律动,一是非均分律动。均分律动的时位感是均匀规则的,用常用术语说就是“有板有眼”的,它可以打出拍子来。非均分律动的时位感则是不规则、不均匀的,用常用术语说就是“无板无眼”,它不能打出拍子来,现代音乐上往往称之为“散板”。在前一类均分律动中,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弱拍有规则地、均匀地按小节线的划分循环往复地出现,可称之为“功能性均分律动”;一种是虽也有强弱拍的循环往复,但不受小节线的限制,而且没有固定的规则,可称为“非功能性均分律动”。这两种不同的节奏方式,也是中国音乐体系与西方音乐体系的一个重要差异。

    西方音乐的节奏

    西方音乐中的节奏几乎全部是“功能性均分律动”型的。在这个节奏体系中,几乎完全不用散板,强弱拍的交替极有规则而且均匀,强弱的幅度变化也十分明显,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每小节中第一拍为强拍,其它各拍则为弱拍。这样的规律在西方音乐的节奏体系中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是某种类型的拍子,它的强弱拍的安排就永远这个样。所以,西方音乐的节奏感特别强,因为它是强弱拍的极有规则的重复更替。

    中国音乐的节奏

    中国音乐也运用“功能性均分律动”,也有均匀、规则的强弱拍安排,但中国音乐常常又加入其它的变化性节奏,使乐曲的节奏更自由,更富变化。一种是大量使用“非均分律动”的节奏(即散板),这在乐曲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最为常见,在曲中部分也时能见到。这类节奏因完全没有规则,故不能用小节线划出,因而也不能确定音的强弱轻重。这是最自由的节奏,从狭义节奏上看,应该是无节奏。另一种是大量使用“非功能性均分律动”。这种节奏有强拍与弱拍的分别,因而也有小节线,但强弱拍在每一小节中的位置不固定,即并不遵循“首拍强”的规律,而是每拍中强拍的位置忽前忽后、变化多端。

    中国乐器及特点

    吹奏乐器:笙、笛子、唢呐、箫、葫芦丝等

    弹拨乐器:箜篌、古琴、古筝、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扬琴等。

    拉奏乐器:马头琴、二胡、中胡、高胡等。

    打击乐器:编钟、鼓、锣、木鱼等。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xun),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

    西方乐器及特点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大号。

    弦鸣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弹拨乐器:竖琴、吉它、贝司。

    键盘乐器:钢琴、管风琴、手风琴、电子琴、电钢琴。

    打击乐器:大鼓、架子鼓、三角铁、钟琴、木琴、排钟等

    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且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大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 沐馨

    中国古音乐基础音调里面,共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此五声乃是可以相互组合的,从而又分化瓦解出更多的音调。在各种古乐器里面,我几乎都有喜欢品欣的。像琵琶的哀伤、二胡的深沉、唢呐的高亢、扬琴的圆润、箫的呜咽、琴的清高、筝的轻柔、弦的尖锐、鼓的雄壮、笛的清脆,笙的平和等。

    若我说,还是更喜欢闭目养神类的轻音乐。虽说是轻音乐,但却别有一番滋味。平易近人的声调在平仄之间回环往复,缠绕在人的心头,似一股清烟缭绕左右。这时,醉于朦胧的美感,将会带你进入物我两忘的豁然世界,浑然一体之感将久久不忘。各种的思绪,不是忘记,便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甜美。

    论起中国轻音乐和西洋轻音乐之间的差别,我想不是我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姑且谈谈我个人的了解。在这里,首先这与人的人生经历有莫大的关系。一个人听音乐是悲是乐,大部分取决于自己,而并非是歌曲。但同时,却也与音乐分不开,与乐器分不开。

    另外,我个人认为,中式轻音乐总要比西式轻音乐带一点感情。这种感情,或是闲愁,或是真的哀伤。或许是对本土的文化本就具有一种感情,才会油然而生这样一种想法。但无论如何,我确实能够在听中式轻音乐中抚慰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性情。

    中式轻音乐不是把你心中的某样情绪消磨掉,不是像水灭火一样灭掉,而是存留于心。通过中式轻音乐的引导,启发,转换出一种比较悠然,超脱的感觉。西式轻音乐像是安眠药,让你暂时忘掉烦恼,把你带入一种眼前尽是一片自然的景色。

    因此,若我说中式轻音乐和西式轻音乐最大的区别。我想还是中式轻音乐最契合人的心境,是带人走入人心的。而西式轻音乐最能让人想象得到那山川河流,那带有风景的眼前风流,最能带人走出人心所思。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疗法,就像中医和西医。原理不同罢了,并不是非说谁好谁坏。中式带入,西式走出。

    在这里举几个例子看看,大家不妨下去试一下。中式轻音乐比较特色的有《泣别》,《逆伦》,《牺牲》,《琵琶语》,《赛马》。西式轻音乐比较有特色的有《故乡的原风景》,《月光水岸》,《和兰花在一起》,《安妮的仙境》。其实还有很多,却只等待着大家去发现了。

    所谓的“旧梦不必忘”,我感觉要比“旧梦不须记”的境界更高一个层次。因为根本忘不掉,又何必去忘。所以,对于旧梦,只需要一首轻音乐,便能宽慰。无论中西,更无好坏。得道之人,往往包纳万物。所谓有容乃大,若能中西结合,岂不美哉。

    此刻,我于清晨五点醒来,至此不眠,写下这篇闲文。听着一首琵琶曲《逆伦》,徘徊于床头,若有所思,只是期望能够抒发一下心中所感,所想。对于我所见的,大家“可不必以为是,也可不必以为非”。是以,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见解。闻者,有此同心者,则我幸甚至哉;若无同感,也足以令我感激不尽。最后,感谢你们能平心静气地读完这篇有道理的废话。

  • whatsns

    演奏乐器不同吧,我大中华轻音乐大多以传统古筝为主,西方大多以钢琴为主

  • 岁月如歌

    我们先来说下古典音乐,再来说现代音乐。

    在古典音乐上,西方进化出了完整的体系,而中国的传统音乐是断流的。所以现在的中国的古典音乐基本是在西方体系下重建,而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这里的古典指的是音乐类型(我是中国古典萌新,或许有不对的地方,有错误之处请大佬指正。

    而在现代音乐上,由于中国音乐的断流,我们并没有产生自己的现代音乐体系,而是借用了西方。现在常见的音乐风格,如流行、摇滚、说唱、电子、爵士,寻其根源,都是欧美国家的产物。

    也正是因为这种借用,我们的音乐在发展上似乎永远慢西方一步,且发展甚慢。现在华语乐坛流行的曲风基本是芭乐音乐和c pop,对比外国的EDM、trap、新乡村、另类摇滚、pb rnb,我国的现代音乐可以说是很单调(中国也有说唱摇滚电子,但相对而言并没有占据主流,而是成为了边缘乐种)。

    最后来说一说中美都有的流行乐。

    华语流行特点总结下来有以下几大特点:1.特别注重人声,而编曲相对薄弱。2.总是爱用一套和弦吃遍天 ,如薛之谦。3.编曲喜欢用钢琴、木吉他、弦乐,走抒情芭乐路线。很少用电子。4.比较注重歌词,尽管有些词写的格外烂,可以说是为了押韵不择手段,但国人听歌就爱听词,有的时候甚至比旋律重要。5.节奏感比较弱,歌曲同质化严重。

    欧美流行乐的特点有:1.人声与编曲并重,而不太注重歌词(多为舞曲,说唱和一些高质量歌曲除外)。2.编曲配器比较多样,而且电子音色应用十分广泛。3.节奏感比较强,能看到摇滚乐对欧美流行的深刻影响。4.曲风多样(这里指pop音乐融合的曲风),电子、摇滚、说唱、rnb、拉丁都有,而旧年代那种抒情风已经很少了(虽然中国还在搞)。

    至于是听中国音乐,还是听西方音乐,我的建议是:传统音乐与古典音乐中西都听,流行乐只听欧美,摇滚、说唱以欧美为主,中国为辅。

  • 沉稳步伐

    谈到配乐大师你只能想到久石让、汉斯·季默?
    这位中国配乐大师的作品你肯定听过!
    很多对电影配乐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好莱坞的汉斯·季默或者日本的久石让,这两位是国际上非常知名的配乐大师。不过,我们中国也有能与之比肩的配乐大师,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只要在中国长大看过武侠剧的肯定都对他的配乐耳熟能详。
    他就是为《太极张三丰》、《笑傲江湖》、《九品芝麻官》、《大时代》、周星驰版《鹿鼎记》、《醉拳》、《唐伯虎点秋香》、《黄飞鸿》等等经典影视作品配过背景音乐的大师胡伟立。
    1937年胡伟立出生于香港,1955年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在校期间胡伟立就展现出非常优秀的创作能力,其钢琴和小提琴等音乐作品还被全国音乐教材书籍收录,可见其音乐天赋之高。
    毕业之后,胡伟立就一直在北京各大音乐艺术学校任教,过着教书育人的安稳生活。直到1986年胡伟立才重新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香港。当时的香港影视行业非常发达,正处于发展黄金期,但是影片配乐方面却几乎一片空白。很多香港影片为了节省音乐版权开支只能反反复复使用几首外国配乐,但是时间一长观众都出现听觉疲劳了,配乐太少的窘境特别明显。
    而正是胡伟立的到来拯救这一局面。初来乍到的胡伟立选择了自己的老本行,即进入香港无线电台(TVB)从事配乐工作。胡伟立一开始不熟悉电子配乐设备,他就拿着字典一一对照学习使用方法,不久之后胡伟立使用起设备来就驾轻就熟了。
    胡伟立融合中西音乐特点创作出电影配乐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有了胡伟立的配乐加成,香港影视作品的骨血瞬间丰满起来,他创作出的《市集》、《偷功》、《青天》、《太极拳》、《勇往直前》等一大批配乐赋予了香港影视剧灵魂,成为一个个永恒经典。胡伟立应邀创作的流行歌曲《一起走过的日子》也让刘德华在香港歌坛有了一席之地。
    不管是配乐还是歌曲创作胡伟立都能惊艳四方,可见其音乐功力之深厚,徐克、王家卫、周星驰等都对他钦佩不已。现在胡伟立已经84岁高龄,希望他的晚年能够幸福安康,也衷心感谢他为我们带来的动人音乐。

  • 沉稳大叔

    1、音列不同调,2、流行音乐差异,3、两者的古典音乐?不同

  • 教育

    我国的通俗易懂,它国的确实不懂

  • 风华绝代

    怎样听音乐【一】

    作为一门艺术,音乐的起源已不可考。在古代原始社会中,音乐、诗歌、舞蹈三者几乎是不可分的。它往往和集体生产劳动联系在一起,通过载歌载舞,即摹仿劳动,又再现生活,以表达原始人的思想感情。后来还和游戏、宗教、魔法等结合在一起,以体现他们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看法。所以,音乐一出现就是反映人们社会生活及其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的形式。音乐独立分化出来成为单独一门艺术,是在奴隶社会。古希腊和我国春秋时代,音乐已经相当发达。古希腊人非常重视音乐,许多哲学家对音乐的本质和社会功能都作过可贵的探讨。我国古书中也记载有诸子百家对音乐的论述。有一本《乐记》专门论述音乐的各种特点。但不论中外,人们都很强调音乐对人的作用。例如柏拉图就主张“音乐教育……应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乐记》也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可见,音乐对人所起的作用,古人早就意识到了。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更是注意音乐的作用,西欧天主教会用音乐来加強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我国封建王朝重视为宫廷服务的雅乐,而轻视民间的俗乐。自然,广大人民也运用音乐这门艺术,以民间音乐、民歌等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歌颂理想,追求幸福的善良愿望。在近代以至现代,音乐的作用当然更显而易见了。
    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文学可以用文字概念塑造形象,具体、确切地表达一定的感情;绘画雕塑可通过具体视象再现生活的瞬间;舞蹈可以用人体动作表现情节事件;戏剧电影几乎能表现生活的具体面貌,但音乐以音响为“原料”,通过音乐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这种刺激造成了心理反应,再通过模拟、暗示、类比、联想,使人们产生感受,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它能通过旋律(以及和声、对位、配器等手段),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我们能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我们心中引起一共鸣,从而理解作曲家的感情,推知他的思想、他的追求。这样,长期受到薰陶,就会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精神面貌。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以一般最不易理解的纯音乐来说吧。这种音乐既沒有标题说眀它表现的大致是什么内容,又沒有歌词。只是高低起伏、強弱交替、快慢不等的器乐曲,最多说明一些体裁(例如交响曲、弦乐四重奏)或是速度(快板、柔板)、样式(前奏曲、回旋曲)。要是我们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就能通过音乐中已约定俗成的习惯,推知这些体裁、速度和样式实质上想表现在西。如交响曲一般是四个乐章,每个乐章具有一定形式,归结为起承转合。它通常表现最概括的、也是最高度的思想和情感范围,也能表现矛盾冲突和人对整个世界的感受,等等。这样,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引起我们感情的波动,在松弛与紧张,激动与平静,愉快与悲伤,满足与不满足之间,可以使我们想象到人与命运的斗争,善与恶的冲突,光明与黑暗的对比,进步与落后的区别等等,同时也感受到音乐的形式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宻等形式之美。从而,使我们对是与非、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有所体验,提高我们为美好生活、美好理想及为真理而奋斗的信心。这里只是指对一部交响曲的本身而言。如果我们能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创作动机,那收获还会更大。
    又如标题音乐中,描写大自然的作品是很多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描写,是和他个人的理解、认识,以及感情分不开的。在谈论诗画时,中国有个说法,叫:“触景生情”、“情景文融”,又说“形神兼备”。这在音乐中也是如此。例如春天,在孟特尔逊的《春之歌》中,象个欢笑的小女孩;在格里格的《致春天》中,却呈现为早春解冻,万物复苏,象征着挪威民族的独立;在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中,我们又看到维也纳入民欢呼春天到来的万般喜悦;在舒曼的《春天交响曲》中,春天为他自己历经磨难的幸福婚姻增添了多少情爱。而在十八世纪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春天则显得非常典雅,尽管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却惟恐惊动了宫廷中的贵妇。我国民族乐曲中的春天又另是一番景象。《春江花月夜》是一片江南春色,丝竹齐秦,月光如水,“飞花点翠”的春风带来了初夏的南国风光……从这些乐曲中我们不但立能看到春天的多种面貌,同时也能使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个人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也教育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大自然的春天、人类的春天、祖国的春天。
    至于更其体的,与文字相结合的歌曲,与戏剧相结合的歌剧,与舞蹈、戏剧相结合的舞剧就更不用说了。在这里,音乐已经借助于其他艺术而变得可见可闻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都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因此更能给人以教育。(待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