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

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有哪些区别?_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的区别

想咨询一下关于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有哪些区别?,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的区别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9 个回答

  • 秋实累累

    四川校友会和同济大学四川招生组为四川籍新生免费提供包机报到服务。
    对比一下,湘潭大学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宿舍紧张问题,将大四学生搬迁至十人寝,湖南师大则将2000多名2022级研究生安置在地理位置偏僻的金海谷郡中学上课和生活。
    同是对待学生,差别不是一般的大。

  • 秋水伊人

    【探究式教学助课堂提质增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日益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且积极付诸实践,传统课堂上“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有明显改观,探究式教学方式渐成气候,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没有跳出“教知识”的窠臼。对此,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刘玉岳带领一批骨干地理教师,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开展课例、课堂、课程的研究,探索出“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理论和实践样本。该研究成果已在长沙市推广应用,并辐射至全国20多个省份。2022年6月,“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研究成果被评为第五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打造“五有四化”的高效课堂
    “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重视启发和激励学生,从“教中学”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重视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打造“五有四化”的高效课堂?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以“五有”教学思想指导课堂教学顶层设计。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使课堂教学“有趣”。新课程标准强调一线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者,应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发现有趣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融合地理课堂实践,使课堂教学“有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即学习与我们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现象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该成果通过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自然、社会的联系,加强地理课堂教学与地理实践的融合,加强地理知识、思维、价值观与地理科技、生态伦理的对接,找到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契合点。
    第三,注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使课堂教学“有理”。课堂中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相应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问题的探究性,从而把课堂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到“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核心素养高度。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从点状、碎片化思维转变为单元整体系统化思维,从静态单一思维转变为动态辩证思维,从结果思维转变为过程思维,从简单思维转变为复杂思维,从借鉴、传承、惯性思维转变为质疑、批判、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成长,使地理教学遵循学科逻辑,有理有序地开展。
    第四,渗透学科思想,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使课堂教学“有魂”。教师要切实将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喊口号。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充分体现人地协调观的核心思想,契合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观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第五,关注主体发展,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使课堂教学“有效”。教师要让地理课堂具有生命力,让其洋溢着、浸润着对生命成长的热爱,以此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让每个学生能够自由而充分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
    以“四化”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知识结构化。知识结构化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授人以鱼”,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思维导图形式有效而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第二种为“授人以渔”,即教师提供重难点,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理解学科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实际教学中,知识结构化的两种形式可单一使用,也可交叉、综合使用。
    第二,结构问题化。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即结构问题化。“问题化”的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
    第三,问题情境化。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即问题情境化。问题的情境应符合教学规律,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
    第四,情境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受,将生活案例充分渗透进地理教学,使地理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现实生活,使情境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即情境生活化。情境生活化策略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者:刘昌荣 侯毅玲 李屏 彭杨旸,单位分别系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教育科研中心、长沙市雨花区雅境中学、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和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教育# #教学#

  • 墨香

    大学没作业,或者很少,老师不会跟你眉批尾批,讲课快,一次课最少讲一章,不上早晚自习,周末绝对没人跟你补课,所以要学好,得跑图书馆,得自学。

  • 岁月留声

    中学课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上大学,而大学课堂教育更多的是让大学生慢慢适应进入社会的各种状况:比如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处理正常的男女关系,大学课堂是高等教育以中学教育为基础,所学习的课程结构和中学教育不同,对学生的阅读和总结能力要求更高。中学课堂特别是高中课堂教育,一般是前两年都已经学完所有的基础课程到高三一年,都是为高考复习做准备,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思考讨论为主,传授理论知识为辅,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些技术类课程还配备了上机操作的课是高中课堂,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以及应试技巧传授最终目的是为了高考。大学课堂教育注重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比较,注重同样一门课程,有时候会需要阅读几本不同的教科书,艰苦多个方面的观点,才能对理论和概念有充分的理解和中学课堂教育着住总吃头脚踩考试大纲,以及出题范围和各种考题形式。

  • 点石成金

    大学课堂与中学课堂区别主要有4点

    1、上课内容,大学更深入一些,一堂课讲的内容量比较大,可能不是当场就可以消化的,需要更多时间消化,而高中的内容比较少,认真听课又聪明的课后可以花很少的时间,大学则不然,所以大学的课本不有多少人吃透了的。

    2、老师的角色,大学上课老师更多的是引导,而高中老师恨不得讲到你会为止,不会就一直讲,大学不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讲,所以要想学好不能靠老师,得靠自己。

    3、大学课堂氛围不同,高中纪律要求很高,课堂氛围比较好,大学的课堂而老师不同,学校不同差异非常好

    4、学生学习方式不同,中学学生的学习模式比较固定,大学则有多种方式,有的课程是注重操作,重实验的。学生需要更强的主动性,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可能你没有学到什么内容。

    所以,高中学完后,考试前感觉可以不复习,但是大学学完后,不复习就考试的少之又少。中学课程学完后就真的会了,但是大学学完后未必,大多数人都不怎么会。除会是这门课要考研,后面考研时又自学,可以把一门课学得很精通。

  • 沉稳风度

    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从本质上来说没什么区别,都是立德树人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模式等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学习方式有天壤之别。学习内容明显不一样,学习方式也有巨大差异。中学课堂基本上一个课本打天下,老师们尽管采取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形式,但是仍然逃脱不掉比葫芦画瓢,照猫画虎的嫌疑,缺乏主动性和探究性,题海战术,以考试为目的。大学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大学基本上是跑堂式学习,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自主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式,于是乎图书馆成为经常关顾的场所。

    第二,教学方式也不一样。大学基本上是讲座形式授课,没有课堂互动或者互动时间减少。中学课堂基本上都是互动式教学,老师们注重启发和引导,力促学生思路走向自己设计的轨道。大学重创新,中学重解题思路的引导。

    第三,课堂模式大相径庭。现在的中学课堂强调知识的快餐和生命的狂欢。老师们竭尽全力灌输更多的知识,而大学则是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专业成长。大学偏重于静的模式,中学偏重于动的张扬。

    第四,课外活动方式不同。中学的课外活动文体类居多,大学社团更具有接近社会演练。

    大学和中学课堂内外差异明显,但是教书育人的宗旨都是一样的。

  • 左岸

    大学学习与中学时期的学习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变化一:内容多了(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中学阶段,我们一般只学习十门左右的课程,而且有两年时间都把精力砸到高考科目上了,老师主要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知识。而大学三年需要学习的课程至少在20门以上,每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相同,内容多,学习任务远比中学重得多。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大学二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学三年级重点进行毕业设计、做毕业论文和实习。 

    变化二:自习多了(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中学里,经常有老师占用自习课,布置大量的作业,大学里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了。因为大学里课堂讲授相对减少,自学时间大量增加。同时,大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大学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变化三:老师管得少了(学习方法的自主性)  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时期,只要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一切听从老师指挥,老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而大学老师则是“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引着走”,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要自己安排,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不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生动活泼地学习,提倡勤于思考。 

    变化四:讲课快了  大学教师讲课一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许多教师都使用投影机、多媒体授课,实现了授课手段多样化,授课进度比较快,一节课可能要讲授一章或几章的内容。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三是课堂讨论多,课外答疑少。四是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有的老师一节课讲两、三个章节,听课的同学连翻书的时间都没有。 

    变化五:没教室了  中学时期,我们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座位、听课的是固定的同学,但是在大学里,每个班没有固定的属于自己独享的教室,有时1、2节课可能在这一栋楼的某个教室学习,但3、4节课又会到另一栋楼去听课,与自己一起上课的可能还会有不同专业的同学。  大学生学习的以上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学习必须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由接受型学习为主向接受型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的转变;由运用摹仿性思维为主向运用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学习的转变,才算真正掌握了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以后的成功奠定较好的基础.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大学阶段的学

  • 左岸

    有人说上了大学就无比怀念中学老师。中学老师起早贪黑和他们一起复习,一起猜题压题。而大学老师则相反:明明期末试卷就是他出的,他还在那里装?

    开个玩笑,从学习方式来看。中学学习方式类似保姆式,而大学则相对开放自主。中学教育以升学为短期目的,而大学教育则以专业和就业为长期目标。中学老师要坐班,一天到晚你都能逮到,很多时候是班主任逮你……大学老师不用坐班,所以课后交流的机会很少。

    以上因素决定了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有很大的不同。中学课堂以考点的铺成,复习,练习为主线。大学由于课时原因,每节课的知识量非常大,节奏也很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一觉醒来发现老师已经走过了20多页。当然很多总功的学生下去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消化夯实和拓展学习。

    正因为是大学,所以我觉得课堂上有了更多的互动和思辨,且话题还比较广泛。而中学课堂更多的教授知识点本身,大学老师则传递的是一种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技巧。最后中学的课堂补充就是作业和试卷。而大学课堂的补充也可能是乎知和(A+C)/2站。

  • 给未来的自我拼路

    #西安教育##西安头条#新高一家长提问:孩子马上在八十五中上高一了,想了解一下高中老师讲课和初中小学有哪些不同?
     
    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基础差的高中生如何在开学后赶上老师上课的节奏。毕竟这个节骨眼上快开学了,家长就怕刚上高中的孩子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的情况。
     
    这就说明,新高一的学生对高中老师的教学特点有最基本的了解。
     
    第一,老师上课节奏快。高中学习说是三年,其实正儿八经的知识类学习就2年时间。政治历史和地理,一周2到3个课时。物理、化学和生物,一周2到3个课时。语文、数学和英语,一周课时在5到6个。由于课时紧凑,老师要在一个课时内讲完所有的内容,这使得高中课程进展速度就非常快。学生一步跟不上往往就步步跟不上了。
    第二,教学内容多,高中教材分成2个模块,第一是必修模块,第二是选修模块。一学期可能要学完至少1个必修模块的内容。由于教学内容多,课程紧张。老师会在课堂上做提纲挈领的讲解,并回答多数同学提出来的问题,但并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同学。
    第三,考试多,周考、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高中频繁的考试更加压缩了学生非常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四,知识难度增加,比如函数,初中学习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知识点比较通俗直观。但高中函数出现了和集合有关的函数的全新定义,以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牵扯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等知识点,学生会感觉学习抽象度几何倍数的增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传统文科的学习难度也在大幅度增加。
        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一定要提前预习,课堂集中听讲做好笔记,记住最核心的干货知识点。课后认真做作业,不追求题量大,但做题一定要精炼。一定通过题目掌握核心的知识点,并在考试中加以运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