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研究生最后一年以什么为主?,研究生一年后评什么职称,一年研究生和两年有什么区别,什么研究生只读一年,什么研究生一年毕业,什么研究生读一年,什么研究生只需要一年,什么专业研究生只读一年,什么研究生只用读一年,香港上一年研究生有什么用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研究生最后一年无非有两件事情:一是写毕业论文,二是找工作。
研一最重要的时间就是上课看文献,打好基础,而研二则是最累的一年,你需要在研一的基础上大量做实验看文献,并完成小论文,为研三的毕业论文做准备。等到了研之之后,就要面临着是否继续读博的选择,不读博的人则要准备着找工作。
读研不像本科,除了休息你会发现大家4个人同时在宿舍的时间会很少,更多的时间是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并且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关系也没有本科那么亲近。寝室的4个人来自于不同的大学,个体之间相差很大,有二本的,有985的,不像高考大家是因为水平相当才考到了同一所学校。
但不管如何,能在一个宿舍都是缘分,每个人情况不同,所选择的路也不一样,学会包容,学会理解。研究生三年真的很短,时间会比你大学4年快的多,所以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在提高自己上。
找工作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主
近几天,学校招录的新教师陆陆续续从各地赶来报到了。
我们学校“招新”,门槛相对较高,以公费师范生和师范类研究生为主,经上级主管部门到全国多所师范类高校集中考核招聘,择优录用,因此近些年新来的教师家在外省市的居多。
按惯例,学校要在每年的8月25日举行一个迎新会。会议安排在行政楼二楼一会议室。
办公室事先准备了茶水、瓜果。新来的教师和校级领导围坐在硕大的椭圆形会议桌边,坐在外圈的是各处室负责人。
我记得招考最多的一年来了32名新教师(含考调进城的),少的一年也有十来人。
首先,开场白是校长致词。
主要讲三点:表示欢迎;学校简介;提出希望。
接着是校长介绍各位在座的领导。
新教师再依次做一两分钟的自我介绍:姓名、毕业院校、专业、特长、家庭等情况。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做个初步了解。气氛热烈,轻松愉快。
迎新会一般在下午16:30召开,一个小时内结束。
然后由处室负责人带领大家参观校园。
最后集体在教师食堂举行迎新晚餐,其实就是一般的教师工作餐,只是多了一两个菜而已。
新教师的住宿是提前安排好了的。
以前是由学校出面统一在外面租住房子。
现在条件改善了,新教师住进了由学生公寓改建而成的教师公寓,免费入住两年,类似于周转房。
新教师一来,给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学校高度重视,周全安排,从上到下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让年轻教师有一种家的温暖和归宿感。
我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8月25日的迎新会。大家共进晚餐后,一起来到文峰古街滨江路码头,坐上“钓鱼城”号游船,欣赏三江美丽的夜景,饱览当地的人文风情。当晚的经历给新教师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一下子拉近了学校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大大激发了他们爱学校、爱家乡、爱岗位的热情。
现在举办这样的迎新活动,明显是一年淡化一年了。
我想,年轻教师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我们在力求节俭的基础上,搞一场具有人情味的迎新活动,让他们一辈子记住这个“家”带来的暖心和温情,是不是更能激发他们乐于为“家”奉献的潜能呢?
西安理工大学,同宿舍6个光电男,毕业三年后的生活状况如何?
今天的分享人2019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所学专业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简称光信大学,课程以光学和机电为主,对口工作便是光电零零部件设备和工程的研发设计。
接下来,我想以他的口吻讲述他的故事。 2015年,我们宿舍六人在西安理工大学相遇。
我们大一大二时在曲江校区,大三大四就搬去了金花校区,紧挨着西安交通大学,所以我们当时都开玩笑说我们是西交大的兄弟院校。
室友a,河北张家口人,在我们学校,河北,江苏,河南这三个地区的学生成绩普遍都很好,他也不例外。
我跟他第一次见面是在西安火车站,我俩坐的同一趟火车,当时就觉得他特别内向,不太敢说话。
后来才知道,高考填志愿时,他为了当时的女朋友偷偷改了志愿,从太原理工改到了西安理工,这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但在大三那年,因为生了一场大病,他的身体一落千丈,也跟女朋友分手了。
毕业后去了武汉tcl做研发,工作特别辛苦,连续两年都没能回老家过年,工资倒是还可以,年薪20多万。
室友b,陕西宝鸡人,典型的理工宅男,大学期间最大的爱好就是宅在宿舍,除了上课偶尔出去一下,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能在宿舍里看到他,所以很自然地单身了四年。
毕业后去了浙江的一家公司当工程师, 三班倒,到手年薪15万左右,现在还是在那家公司,但与三年前相比,整个人胖了一圈儿,据说快升到组长的位置了。
室友c,陕西汉中人,性格跟室友a1样,都是那种很内向的理工男,大学四年同样没谈过恋爱,都是跟我们宿舍还有隔壁宿舍的人一起在游戏中度过的。
毕业后没有工作,也没有考研,而是回到老家考了两年公务员,今年的考试结果还不太清楚,祝他能顺利上岸吧。
室友d,陕西户县人,很害羞也比较内向,但成绩是我们当中最好的一个。
除了英语比较差,其他科目都很优秀,人也很自律,当我们在宿舍里疯狂游戏的时候,他便自己跑去图书馆学习。
大一时还是有女朋友的,后来因为学校不同以及其他的种种问题,最终以分手告终,毕业后考研去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今年是研究生最后一年,已经迁到了中兴,基本年薪25万左右。
室友E浙江台州人,性格开朗,对人也很友好,入学成绩全专业排名第一,可惜的是大学四年都是在虚度,除了打游戏就是躺在床上看动漫,也一直没谈过恋爱。
我们都毕业后,他还在学校继续复读,终于在第五年顺利毕业,现在在浙江老家的一家教育机构负责宣传工作,薪资不太清楚。
最后是我自己,陕西榆林人,虽然成绩很一般,但性格是特别外向的那种。
从大一就开始担任班长,进了辩论社,同时获得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但成绩一直在及格边缘线徘徊。
不过好在最后还是顺利毕业,刚上大学时也有女朋友,但后来因为异地恋分手了。
毕业后来到了深圳,目前在一家半导体公司获得技术支持,年薪十几万,朝九晚六地跑来跑去,偶尔出趟差,一切平平淡淡。
这就是我们六个人毕业后的三年。感谢您的倾听,如果有所共鸣,不妨一键三连,如果有所感触,欢迎投稿分享。#高考志愿##工作##大学毕业##光电专业# #你认为哪些人生经验越早知道越好#
底子不强的同学,我是不建议报考这个省份的研究生
#考研择校#
老实说,每年考研,很多学生可能最后输在择校上,而对于学校的选择最终落实到对报考区域的选择。这个省份,我是不建议大家报考的,除非自己特有实力。
2022年考研已经基本结束了,该录取的已经录取完了,通知书也到同学们手里了。这里师兄总结了一下今年各省份的一个报考总人数,排名前三的是山东41万人,河南37万人,江苏29万多人。
总体来看,这三个省份都是高考大省,竞争非常激烈。细看,我们可得知,这三个省份除了是高考大省以外,可能也是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学子不愿去外地,想读本地学校,然后考编考单位。山东和河南,是很能理解的。因为这两个本就是高考大省,学生读书都特别厉害。那么江苏?为啥会成为一枝独秀?
其实是有以下2个原因的:
第一,江苏的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一,总共是160所学校。这么庞大的高校基数,可想而知,有多少学生会选择考研。当然不管是本省还是外省,考研的学生都非常多。
第二,高校多且实力很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两所985,9所211大学,双非学校也是实力强劲,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等,都是每年考研炙手可热的学校。
那么到底有多卷?
先不说其他的老牌985和211了,南京师范大学每年报考人数达到3万以上,师范类大学本就很卷,特别是教育学,更是卷王。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全国排名靠前的高校。这几年,特别是疫情以来,南京师范大学的报考人数是逐年递增。未来,估计也是江苏高校重大热门之一,完全不输于老牌的985.
细分析,报录比也是非常高的。比如刚刚说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类的基本上都是20以上,除此之外,比如南京大学,老牌985,C9,据说他的心理学达到了67比1的状态了。这么高的报录比,还是有很多学生去,确实也是名校的光环,当然也有江苏本地确实就业有优势,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各种资源丰富。
复试分数线的话,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细分析江苏高校的情况,理工科肯定是以东南大学为主,人文社科主要是南京大学为主,相对而言,这两所学校的复试分数线或者说考试题目难度都是相当YYDS的。南京师范的小学教育复试分数线超过国家线30分以上,体育学超过国家线70分,运动人体科学超过国家线110分以上。
首先,毕业和工作。
其次,在学科建设的今天,毕业似乎比工作更难。毕业的压力,末尾淘汰的风险,远比之前和谐毕业的氛围更为紧张。
最后,毕业为主,工作为辅,论文不扎实,延期毕业的话,什么工作都是白费。
欢迎点击头像关注我
陈楚涵Royal.Free
2022-10-20本人09年211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毕业硕士。根据本人的个人经历以及同学经历,主要看将来的职业规划。无非是升学继续读博和参加工作。
无论哪种选择,毕业论文都要完成。毕业论文根据学校的要求,按时完成,否则难以毕业,这个是最重要的,当然这是前提。如果继续读博的话,当然是复习备考为主,研究参考院校的考题,考试要求,导师情况,当然这些都需要在研一,研二的时候做准备,研三主要是复习准备。
如果找工作的话,是考公务员,还是进企业,事业单位,都要做相关的准备和面试准备,只有充分的准备,才是成功的保证。
如果这些任务都完成了,当然五六月份,怀念母校,做一些想做而没做的事儿,感念师恩,共话同学情谊,酌几杯小酒,赏几眼校园美景等等,不让自己留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