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9

我想了解宋神宗的历史,请问有哪些参考书籍呢?

想咨询一下关于我想了解宋神宗的历史,请问有哪些参考书籍呢?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5 个回答

  • 沉稳之选

    【盘点史上焚书帝王,秦始皇也自叹不如,梁元帝怒烧14万册,乾隆焚毁71万卷】
    秦始皇在天下一统后,为了强化对百姓的思想控制,实行了“焚书坑儒”,留下千古骂名。但事实上,他既不是第一个焚书的人,也不是焚书规模最大的人。
    第一个焚书的人同样是秦国国君,便是实行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据《韩非子·何氏》记载:“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 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于史书的焚书。秦孝公下令焚烧其它书籍,用意是为了在秦国树立法家的绝对权威,从而统一法令,达到上下一心,如臂驱使的效果。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不得不说,秦孝公这一举措算是比较成功的。
    北魏的太武帝、唐朝的武宗皇帝也曾实行大规模的焚书,但这两位焚书的原因比较独特,因为当时出家皈依佛门的人太多,占国内人口比例太大,引起当时执政者的不满,于是这两位皇帝下令焚毁佛经,减少出家人数,算是一种灭佛的行为。
    最搞笑的焚书行为发生在南朝梁元帝时期。梁元帝一度嗜书如命,建立了很大的藏书馆,但面对朝局的糜烂和西魏的咄咄逼人,梁元帝很愤怒。认为自己读书万卷,依然改变不了天下格局,那么读书有何用?于是下令一把火把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藏书馆烧了。据史书记载,梁元帝烧掉了大约14万册书。
    然而多数人不了解的是,有一种书在历朝历代都曾遭受过禁绝,这便是兵书。如我国古代兵书的集大成者《孙子兵法》,因为其对战争的认识太过透彻,统治者认为学习的人太多,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在先秦和唐朝曾遭受严格禁绝。而宋朝建国初期,兵书遭到了全面禁止。但这种短视行为造成武将不受重视,军队战斗力低下,使北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吃败仗。到了宋仁宗时期,痛定思痛,他下令编纂《武经总要》。到了宋神宗时期,又以官方名义颁发《孙子兵法》等七部兵书,称为“武经七书”,并开设武举,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在宋朝时期还发生了宰相焚书事件。两位著名的奸相蔡京和秦桧,都是那种坏事做尽的人,但又害怕遗臭万年,于是专门安排党羽删改、烧毁大量资料档案,并严禁民间修史。但民众灼灼之口,如何堵得住?人们对秦桧的行为相当不齿,“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等诸多痛骂他的话几乎人尽皆知。
    历史上毁坏书籍最严重的,是清朝乾隆皇帝。乾隆下令编修了《四库全书》,却焚毁了其他书籍资料多达71万卷。所以鲁迅先生在提到乾隆的焚书行为时,愤愤不平地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不得不说,这实在令人太过惋惜。#历史#

  • 岁月留声

    宋神宗(1O48一1O85),名赵顼,原名仲铖。英宗长子,英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38岁,葬于永裕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堡)。

  • 岁月如梭

    北宋又一位杰出的铁血帝王——赵顼
    宋神宗赵顼(公元1048年–公元1085年),是大宋王朝第六位皇帝,宋英宗赵曙的长子。
    赵顼少年时期相貌不凡,并且十分喜欢读书。赵顼时常与老师探讨学问,特别是对治国理政方面的学问十分痴迷,喜读法家书籍对富国强兵之术十分痴迷,这为以后赵顼的变法行为埋下了伏笔,而赵顼也注定会成为北宋历史上又一位杰出帝王。
    1067年,宋英宗去世,赵顼在众多宰相的扶持下顺利继位。
    赵顼继位后,北宋了三冗问题几乎拖垮了整个帝国的财政和军事。严重影响到了赵宋王朝的统治根基,若边防和内部发生任何灾难和动乱,朝廷根本无力解决,面对如此困局,赵顼决心,变法图强,于是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公元1068年,赵顼诏王安石入京任职,而王安石也摸准了这位年轻皇帝的心思,于是便欣然赴任。王安石入京后立即被赵顼召入宫中,王安石根据自己多年在地方上的施政经验,像赵顼需阐述了自己改革的原因、方法、内容和最终目的,深得赵顼的认可和支持。
    公元1069年,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正式开始实施变法改革。虽然在变法途中遭到了北宋保守派的打击和阻挠,但赵顼仍然坚持变法,最终使北宋财政和军事得到了根本性的逆转,史称王安石变法。
    公元1072年,王安石派张惇主政湘西地区,使湘西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开发和发展。
    公元1071年,王韶上书称“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对夏作战方针。赵顼采纳了王韶的建议,于是任命王韶为经略河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次年,在王韶的攻击下宋军很快收复了河湟数州,并向西行军两个月有余,收复了诸多地方,使宋朝拓边千里,对西夏形成战略威慑和压制,史称熙河开边。
    公元1075年,交趾发动对北宋的侵略战争。赵顼任命郭逵、燕达统军5万进行反击,最终宋军攻入交趾境内,大败交趾军,打出了宋军的威名。
    公元1081年,西夏内部发生政变,于是赵顼认为这是讨伐西夏的大好时机,于是派遣五路大军征讨西夏,最后由于前方将领的无能和内斗,致使宋军大败。特别是在永乐城,宋军损失惨重,而赵顼在得到宋军战败的消息后十分沮丧,对自己变法图强的政治改革已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和自责当中。
    公元1078年,赵顼为了彻底解决冗官问题。于是亲自主持改制,并大力精简朝廷机构,并裁撤了一批有职无差的闲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冗官问题,对后世赵宋王朝影响颇深,史称元丰改制。
    公元1085年,赵顼因为西夏战事的惨败,十分的郁闷,身体健康状况也日渐恶化。同年三月,赵顼抑郁而终,享年35岁。
    赵顼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纵观赵顼的一生,张顼重用王安石,坚持变法图强,并且积极的拓边,使北宋的国力和威名,达到了又一个历史高潮。
    对比赵顼执政前后的北宋状况,在赵顼变法,北宋极贫极弱,而三冗问题更是尾大不掉,拖垮了北宋的财政和国防。
    在经过赵顼变法后,北宋国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逆转,财政也日渐充裕,特别是军队战斗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伐夏战争的失败,是因为前方将领的原因导致战争失败,但这并不是国力不济的原因,而是用人不当的问题。
    但这也给西夏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导致西夏元气大胜,也是西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北宋的元气并未大伤,这在以后宋哲宗时期,对夏战争取得胜利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从客观理性的角度上看,赵顼的确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赵顼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北宋的颓势,为赵宋王朝以后宋金对峙,宋蒙对峙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独钓孤海一只鱼
    喜欢就请给个关注吧!原创实属不易,欢迎点赞评论和转发,我是独钓孤海一只鱼?,一位有观点的历史创作者。@独钓孤海一只鱼

  • 金色回忆

    随着帝王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宋代还出现了专门记载帝王治学经历的著作,即范祖禹《帝学》。《帝学》是一本专门记录历代帝王求学修身的书籍,其中所载帝王学习的事迹上至伏羲,下迄宋神宗。范祖禹创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宋哲宗进学,因此书中重点在于记载本朝先帝的好学、向学的品质和经历。
    除《帝学》外,宋朝还有大量的文章、笔记中记载了北宋帝王勤学好问以及大臣劝学的事迹。

    纵观北宋的发展历史,可以将北宋167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统治者是宋太祖、宋太宗,两位“马上打天下”的帝王结束了五代时期的纷乱,开启了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确立并初步稳定了大宋的统治权,因此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开国阶段。
    第二阶段是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统治时期,可以称作鼎盛阶段。在此阶段,对内,国家较大的方针政策已经制定完成,对外,没有较大威胁,周边战事基本平稳。这一时期政权稳定下来,国家各个方面都已走上正轨,严格遵照“祖宗家法”行事,北宋在这一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以宋神宗、宋哲宗在位统治时期为划分标准。这一时期由于“祖宗家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味刻板的按照“祖宗家法”行事不但没能起到因势利导的良性循环,反而暴露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并形成了两党势力不断争锋的政治局面。因此将这阶段称为变革阶段。
    第四阶段即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宋徽宗、宋钦宗在位时期。北宋进入到这个时期后不得不面对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由于各种政策、制度带来的弊端常年累积而成。到徽宗、钦宗时已经积重难返,再加上统治者没有意识到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仍一味地奢靡享乐,这时北宋衰败的态势已经无力挽回,故最后一阶段可称之为衰败阶段。
    北宋发展的不同阶段造就的帝王文化修养基础不同,帝王不同的文化水平也对北宋文学甚至北宋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大致按照北宋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帝王文化素养情况进行划分和概括。

    由于宋太祖与宋太宗出身武将,成长于战乱纷纷的五代十国时期,青年时期在战场厮杀,获得政权建立大宋王朝的方式也是武力争夺,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学习的时间比较短,因此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并不高。但却一直相信读书能够“广闻见,增智虑。”掌握政权之后更加意识到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二人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事业并提高文人地位。
    将宋太祖、宋太宗二位帝王的文化素养与其他帝王进行纵向比较的话,太祖、太宗的水平是远超五代时期,但与从小接受系统宫廷教育的北宋其他帝王来说,就略显逊色了。若将宋太祖与宋太宗的文化素养进行比较,无论是从流传御制作品的数量及质量还是书法等角度进行对比,都不难发现宋太宗的文化素养是高于宋太祖的。
    然而宋太祖作为北宋文化素养水平最低的帝王,却奠定了北宋以文治国的根基,成为北宋文化繁荣开端的创造者。宋太祖在领兵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这使他在五代时期众多粗暴浅薄的武将中出类拔萃,这也是宋太祖能够结束纷乱的战争时代,建立大宋王朝统一政权的关键所在。
    太祖在年轻的时候,即使行军期间也“手不释卷”,经常独自一人在帐中读书,在战役结束后搜剿战利品时,也有意去大规模收集书籍。在建立北宋政权之后,宋太宗在治国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对文化的重视。
    首先是对儒家教育的重视,太祖已经认识到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必须抓紧扭转五代时长期战乱所带来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动荡局面,因此,宋太祖登基后立即“幸国子监,诏加饰祠宇及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在乾德四年“以文宣王四十四代陵庙主、进士孔宜为兖州曲阜县主簿。”

    用礼遇孔子后人的行动来表明自己对儒学的推崇。重新建立起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是恢复社会稳定的快速方法。《帝学》中也有记载道:“太祖皇帝承五代之季,受天眷命,皇业初基,日不暇给。而即位之月,首幸国学,谒瞗先圣,次月又幸,尊师重道,如恐不及。儒学复振,实自此始,所以启佑后嗣立太平之基也。”
    此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恢复传统文化来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精神素养,逐渐恢复百姓的生产生活,恢复社会的繁荣稳定,进而为子孙延续太平盛世而打下基础。其次,宋太祖十分重视文人士大夫在治国中的作用。
    政权建立后,宋太祖面临的不仅是对外的战争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内的统治及国家治理的问题。因为太祖本人十分清楚文化对政权统治的必要性,因此他也能够意识到文人在其中的积极意义。“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 沉稳前行

    正史里对宋神宗有记载的《宋史》,现代史学著作推荐《两宋风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