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

到底什么是“理学”?

想咨询一下关于到底什么是“理学”?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2 个回答

  • 风华绝代

    【社评:南宋台州知州唐仲友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听听朱熹怎么说】据《朱熹文集》第19卷记载,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台州知州唐仲友对假钞犯蒋辉威逼利诱,让他雕刻了新币钞版,并让秘书伪造了花押和印章,然后印出2600张假币,每张面额均为一贯。
    #唐仲友#
    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姻亲,御史台风闻弹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朱熹更是直指二人结党营私,皇帝召见宰相王淮咨询,王淮将朱熹弹劾奏章和唐仲友自辩书呈上,苦笑着说“不过是秀才争闲气耳”。事情以朱熹辞官、唐仲友免职结束。
    #宋孝宗#
    朱熹言语犀利,批评朝中官员都是阿谀奉承、自私自利之辈。还要求皇帝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远小人。孝宗看后勃然大怒,说:“是以我为亡也!”
    这件事使得朱熹得罪了宰相王淮和皇帝赵昚,为韩侂胄庆元党禁埋下了伏笔,理学成了禁书,朱熹理学被朝廷定性为“伪学”,不得出现在科举考试中。
    #朱熹理学# #学术之争# #庆元党禁#
    事实上,唐仲友是官二代,兄弟三人都是进士,先祖唐俭是大唐著名外交家。唐仲友识治体、有干才,兴利除弊,政声赫然。只不过唐仲友提倡经制之学,朱熹提倡格物致知之学,二人既有学术之争,也有政治思路分歧。
    @宋新社
    唐仲友曾集资修建中津桥和捐款修缮桐山桥,死后却无片瓦遮身,这样的廉吏君子却为官妓严蕊脱籍、设卡收税等瑕疵被清高自守的朱熹六次弹劾,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只能这样说,唐仲友是一个有血有肉,财色兼爱,毁誉参半的大宋文人罢了。所以朱熹的笔记真实性存疑。
    (文/编辑乐乐)

  • 岁月悠长

    理学,也称道学,是宋代儒家在诠释经典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阐述传统。理学以阐释义理、性命为主,以“理”为世界本源,故称理学。

    理这个概念,在理学中多是作为哲学最高范畴使用,如二程讲“万物只是一个天理”的命题,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从“理”中出去,表面上看千差万别,但是实际上却是“万物一体”。这样,世界就在“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后来朱熹在这一问题上阐述的更进一步,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唯有“理”是永恒不变的。他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无天地,无人无物。

    理学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当时的社会纲常制度就是天理。朱熹这样讲:

    其张为三纲,其纪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理学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当时等级制度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后世王朝都钦定理学为官学的重要原因。

    理学之所以有这样强大的解释力,是因为它的形成融合了当时文化的精华,糅合儒释道三教,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理论思维为补充,形成了一个比传统儒学精致得多也深刻得多的庞大理论体系。

    而这一理论体系,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百年的酝酿。

    早在北宋初期,名儒孙复、胡瑗、石介在宣扬儒家道统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不重训诂而重义理的风格,奠定了理学的基本阐释风格,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此三人可称得上是理学的先驱,被后人称为“宋初三先生”。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在其《太极图·易说》和《易通》中首先使用了“理”这个概念。朱熹、张栻称之为“先觉”、“道学宗主”,可见其对后世影响至深。

    北宋张载,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举,进而提出“立天理,灭人欲”和“理一分殊”等重要命题,开后来程朱理学之先河。

    而理学的真正奠基者是二程,在二程的体系里,“理”已经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进一步提出了格物致知、格物穷理的方法论,完成了儒家理论的本体化过度。给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朱熹,他几乎对所有的理学基本范畴和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发挥。

    也是因为有了这些人做出的理论贡献,理学才得以一步一步的完善起来,推动了儒家理论的发展。

  • 岁月如梭

    物为?本质是要有时间大跨度才看得出来的。

    人的理学,以人为本,兼顾万物苍生?

    人类越凝聚研究,越发现万物生灵的美?

    生命大树的一叶,感悟苍生心中的大爱?

  • 最美

    理学的本质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壮大,及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 董沫然

    理学的本质是什么?个人试给如下答,

    因为理与道;路;况;……等多因密切相关,故此分支加齐共谈。

    理往前推来自道;道往前推来自律;

    律往前推来自规;规往前推来自在;

    在往前推来自存;存往前推来自人;

    人往前推来自性;性往前推来自物;

    物往前推来自地;地往前推来自月;

    月往前推来自日;日往前推来自宙。

    一宇宙;二日月;三地物;四性人;五存在;六规律;七遒路;八向寻;九层意;十续全。华境界,定道理。

    客观存真给实后,公认正确才标准,这就是国人一直要证明的,真理本质。

    个人认为,若能发表,错予批评,谢请参考。

  • 教育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来说说“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的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所谓“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骈体文盛行于世、主导着文坛。骈体文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大量的则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拘泥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作为一种主导文体,骈体文已经成了文学发展的最大障碍。

    唐朝初期的文坛,骈文仍占主导地位。“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就曾提议改革文弊,弃用骈体文。但他自己的许多作品,仍采用骈体文(比如著名的《滕王阁序》);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都曾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建议以散体作文。

    韩愈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的主张得到了文学大家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

    韩愈、 柳宗元之后,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继续努力,古文运动得到了彻底胜利。

    但是,

    但是,这种文风延续到了明朝,不只没有变化,反而变本加厉,成为了机械地模仿。代表人物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并认为秦汉以后无文,盛唐以后无诗。而他们的作品都是模拟古人的外貌,既缺乏内容,更无自己的个性。

    前七子与后七子虽然唱着“复古”的调子,高举着“唐宋八大家”的旗帜,却走向了“古文运动”的反面,落入了和骈体文一样的老套、窠臼里:以死板模拟、盲目复古、僵化教条为准则,借助“唐宋八大家”的声望名号把持着文坛,阻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

    理学,与前、后七子将前辈灵活的东西给玩死、弄僵的情形极为相似——儒家学说的内核是“仁义”,讲究奉献爱心;孔子重“礼乐”,讲究规矩重视道德,节制人们欲望,不使泛滥、过度以成灾祸。而不是主张灭掉人身上与生俱来的欲望(欲望是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待的,既需要管控也需要疏导教化。)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无疑是非常极端的,距离孔子教诲的“中庸之道”有十万八千里之遥远。根本无法能够营造出和谐融洽、相互关爱的“大同社会”的气氛(尽管这也只是孔子的理想),只会成为钳制人性的沉重的桎梏与枷锁。

  • 金色晚霞

    朱子性理之学,四字概之:一本万殊。

  • 岁月沉香

    有不少粉丝私信我:老师,理学和工学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也统一给大家回复一下。在大学里,理学和工学啊常常被合并起来被称为理工,一直以来理工类的大学都比较受欢迎。
    一方面是因为比较好就业,而且工资相对比较高;
    另一方面,理工类专业非常多,我国大学中理工类专业大约占2/3。
    但实际上,“理工”是我国的特有词汇,国外并没有“理工”一说,而理学和工学属于两个独立的学科大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到底理学和工学区别在哪呢?
    你只需要明白一点,理学属于基础科学注重理论研究,举个例子像生物科学,它主要重点是探索自然的规律,揭秘生命的本质。而工学呢,更注重实际应用,研究是技术,举个例子,像生物工程属于工学,通过工程、工艺的设计把生物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实现产业化。
    概括来说,理科重视的基础科研,工科重视的实际应用。理科培养科学家,工科培养工程师。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去选择适合的专业。
    #2022高考季##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 教育

    朱熹的理学究竟是干啥的?为何那么受后世统治者欢迎,以致成为科举的“标答”?过去一直不明白,总觉得理学谈的也是“仁义道德”,和孔孟能有多大区别;后来知道,不光我这么想,朱熹同时的人也用这个理由攻击他——说的不还是仁义道德,有何特别?

    直到真的读周敦颐、张载、“程朱”、“陆王”的书,才粗略地知道,理学和先秦儒家区别太大了。孔孟之道更像今天的伦理学或政治学,主要谈的是国家应该如何建设、社会应该如何建构;理学更像纯哲学,追问世界的本源、知识的本质、认识的形式等等。

    当然,理学是从先秦儒学来的,但不是直接继承的关系,而是取了孔孟一些言论或观点,另起炉灶,造了一套“三观”体系。钱穆先生称之“别出”。孔孟如莱特兄弟的飞机,程朱如今天的C919或歼20——更多只是历史性的联系,而非实质的内涵上的联系。

    为何明清那么尊崇理学?对于知识,理学明确区分“生而知之”的先天知识和“闻而知之”的后天知识。先天知识存在于内心,无条件。统治者看重此“无条件”。冯友兰先生解释为,没发明舟车之前,舟车之理早已存在,所谓发明舟车,不过依其理做出实物。

    舟车之理能否认识?有两条平行的办法,一曰“格物致知”,一曰“居敬养心”。这两条办法都是向内的,不主张变革外部条件,便不至引起统治者的惶恐。这该是明清特尊崇理学的主要原因。相比近代的马克思主义,理学只要动态的个人,而不要动态的社会。

    以现代的哲学分类看,理学或它的重要分支心学(王阳明后成并行状态)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看得出很多“三教合流”,尤其是禅宗的“顿悟”和唯识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影子。先以儒、道千年传承打底,继之佛家纯思,始有宋明之世孔孟的哲学化。

    【主要参考文献】张载《正蒙》,朱熹《近思录》,王守仁《传习录》,钱穆《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

    【配图】从左到右,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画像。

    #历史# #国学# #儒家#

  • 淡定自如

    理学理论是宋代朱熹创建的,继二程新儒学后的又一个分支,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派系。

  • 淡定从容

    万事万物的没在逻辑关系!

  • 秋意浓情

    理学是儒学学者借鉴佛教核心价值的产物。

    佛教的核心价值有两大块,一是心性,二是因果。心性和因果,不仅仅是一套理论和信仰,而是有修有证的。

    然理学却将佛教的核心价值做了剥离,只将心性拿去,并对因果进行破斥。并且理学家们,缺乏修证的功夫,因此,理学对心性的阐述,流于形式和空谈。

    理学家对因果的盲目否定,也导致世风日下。不信因果了,就会缺乏敬畏心,就会胡作非为。空谈心性,产生很多伪君子和书呆子,空谈误国。

    理学的本质是空谈心性,拔无因果,是儒学的堕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