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考研人数那么多,怎么还会招调剂?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因为有学生即使进复试了,但是生源可能不是很好的,而调剂总是由高到低,他们更可能收到优质的生源
之所以招调剂,可能是一志愿报考人数少,达不到招生计划或不够差额复试人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招生单位或导师会发布调剂信息,筛选一些优秀生源,本科平台高的比较占优势。
考研如此内卷,380多分都面临调剂。
简单看了一下今年我们学生需要调剂的情况,不禁吓了一跳,竟然还有380,390多分的,考研压力怎么这么大了?
1.在校研究生规模已经超过了300万人。
2.2021年考研人数超过了377万人。
3.2022年考研人数预计超过400万。
在一个个大学生都考研的年代,想要顺利上岸太难了。我经常在学生报考时告诉学生们,考研需要注意几点:
1.考上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只盯着985,211,我们一个地方高校,学院的学生考重点高校研究生太难,每年就几个而已,有时候顺利考上研究生,拿到研究生学位才是第一位的,因为研究生学历可以帮你跨过很多门槛,不管你是985,211还是普通高校。曾经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女生,励志考中南大学,连考三次,结果却是失败。不要想着二战,甚至三战,因为每年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早脱离苦海吧。
2.很多学生希望考上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想法是对的,但是这也是考研扎堆的地方,分数水涨船高,为何不愿意去B区去见识一下呢。我大学考研准备报考四川成都,结果班里几个人有相同想法,结果班主任推荐我报了最最西边的地区,结果我顺利考上了,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间的塔中基地做实验待了一年半,见识了什么是孤独,学会了如何去坚持,更多是见识了不一样的美丽风景,让我一生受益。关键读博士我还是去了成都那个梦想的地方,试想如果研究生考不上,博士也别想。
3.调剂压力也很大,特别是东部地区的985和211,机会非常小,有的同学调剂仍然只想去985、211,不行二战。想法很好,很执着,很坚毅,但现实总是很残酷的。调剂也可以尝试一下西部地区,青海,甘肃,宁夏等都可以考虑。前些年一个学生报考中南大学,成绩只有311分,结果找到我,我推荐她查查石—河—子—大学,结果人家还真去了。多好的结果,上了研究生,关键还是个211。
其实,大部分人都会趋向一些211,985的好学校,这34所学校年年都是爆满人的,可以大胆的说,考研人数大部分都是奔着名校去的,那么差的一些学校通常连一志愿都收不满,所以还需要调剂的人过来。
还有一点就是,考研人数多,实际上考的人并不多,就是报名人数多而已,考不完的又刷一批,我自己也是考研的,那天考最后一科的时候,走了将近1/3的人了,因此真真正正考完的并不多。
考研不仅仅是和别人比,也是和自己比,自己一定要战胜心理的障碍,这样才能无所畏惧。加油,一战成硕!
总有招不满的专业。
1.一志愿上线人数不够,需调剂补足差额
除34所自划线外,其他高校是根据国家线制定复试线。复试一般比例是1:1.2,如果一志愿上线人数不够,则需要调剂补足差额。
2.高校爆冷,有调剂名额
考研会存在扎堆和爆冷的情况,有可能上一年报的人特别多,导致录取线特别高,下一年该校报考人数就较少,未达到招录比例,有调剂名额。不过这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3.部分高校报考人数本来就少,调剂名额多
考研的眼光都是往上的,有一些地域一般、水平一般的高校对考研学子就没啥吸引力,在调剂阶段就是吸纳大量一志愿落榜的考生的。
考研并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根据报考院校、地域以及专业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有一志愿考上的,也有调剂考上的,调剂使考研学子与高校间达到了动态的平衡。
考研调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是招生计划
教育部的招生计划是针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而定,并不是以学生报考人数的多少确定,考生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有些学校专业爆满,有些学校的专业可能出现报考人数较少的情况。
二是国家线和学校初试线
各高校也都是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来选拔符合学校要求的人才,国家线和各高校自己的初试分数线会淘汰掉相当一部分人,它们即使是招不满也不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所以其中不乏一些很不错的高校。
举一个调剂很成功的例子:一个亲戚是哈工大生物工程本科毕业,当年一门心思要考北大的研究生,但是没能进入复试,最后申请了调剂,名校本科生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同时被中科院和香港科技大学两所学校接受了调剂申请,亲戚最终选择了中科院,没想到一路在中科院跟着导师读博并最终留校,现在的科研能力也是杠杠的。据说当年中科院的留校名额紧缺,为了争取留校机会 PK掉了几个海龟博士,命运有时候真的很神奇!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国内很多二本院校,偏远地区的一本甚至985,211都招不满所以如果想一次上岸可以考虑这些学校。另外,工科类的研友可以看看哈工程,一所非常不错的学校!
这其实非常简单,人人都想去的学校,当然人满为患;作为备胎或者避之不及的地方,当然报考稀少。
其实你可以想一想,北上广深这四个城市,人人都愿意去,人人都争着去,所以北京和上海的户口特别难得。乌鲁木齐和拉萨这两个城市则没有那么强的限制基本上你只要去,他就给你落户。
(此处没有任何对边远地区等城市歧视的意思)
为什么有很多人去读双非研究生?
考过研,且经历过调剂的人,才懂得调剂的苦
考研择校,大部分同学都会目标放在985/211
理由很简单。本科就是985/211的,没有理由会选双非院校。本科是双非的,考研就是为了去一个更好的平台,所以会选择985/211(此处仅表示部分人的常规考虑)
那么最后为什么很多人上了双非院校的研究生呢
一部分是一志愿报考的。这部分人其实也不在少数啦。有的双非院校本身平台资源也还不错的。(毕竟211院校还分地区,政策支持。个别地区的211可能还会不如一些平台资源较好的双非院校)
另外,还有考验难度。依专业不同,考验难度相差也很大。一般情况来说,理科类会比文科类相对简单一些(像是心理学,法学等热门专业考研难度会比较大)
考虑难度的因素,部分同学在选择院校时会相对保守,避开考研热门985/211院校
所以综合考虑,一志愿报考双非的同学只是出于相对保守的选择。
另一部分同学就是调剂去了双非院校。
这部分同学中不乏有本科985/211的。也会有一些一志愿失败后调剂回本校的。
考研调剂是一个讲求运气和实力兼备的速度战。调剂有两种,一是通过研招网的调剂系统,二是在调剂系统开放之前,自行联系导师获得的调剂名额。
在此提醒各位准备要参加调剂的同学们,调剂一定要提前联系导师!!不要等调剂系统!!
要知道在你犹犹豫豫等调剂系统开放的时候,很多调剂名额已经被一些提前联系的同学内定好了。调剂不比一志愿,个别院校的调剂名额有直接内定的情况,所以提前联系好导师很重要,先到先得,如果导师已经确定要一个人,没有名额了,你就算是再优秀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一定要快!
走过调剂路的同学才明白,调剂这条路有多苦。
当初你梦想着要上985/211上名校。可能在调剂的初期,你还会报有一丝希望,觉得自己的初试成绩还不错,应该调剂也还能上一个不错的双非。(千万不要自视过高)
调剂与一志愿报考不同。调剂的时候,很多院校都会问你的本科出身,如果你是双非出身,直接被拒的可能性就很大。(包括调剂一些双非院校,个别双非院校留着名额等985/211失败来调剂的)双非院校出身在调剂的时候非常不占优势。
另外,调剂的时候英语很重要,因为调剂的专业可能和你的一志愿专业不一样,所以个别院校会看轻你的专业课成绩,而注重英语成绩。这时候如果你英语考得不错或者过了六级,就会比较加分。
总结来说。考研上了双非院校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志愿报考双非:
1 双非院校本身实力不俗,平台资源都不错
2 专业考研难度限制,求稳的保守选择
调剂双非:
一志愿失败,无奈调剂双非
能够调剂到一个还不错的双非,对于很多本科出身就不太好的同学来说已经算是幸运了。很多同学调剂屡遭拒绝后,基本都是抱着“只要有学校要我就行”的心态。
调剂生到最后大部分都是心神俱疲到怀疑自己。
见过一志愿报的985,初试360,复试被刷,最后连学都没得上的。
当你被调剂虐到心累的时候,恍惚间看到那些一志愿保守报考一个不错的双非,复试稳稳当当的同学,也许会有一丝后悔,当初是不是自视过高,不该报考名校。
不要这样想。
相信,你只是差了一些运气。
人往高处走。并不是向往名校就是不自量力。
柒
2022-10-18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考研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不管是应届还是往届,纷纷加入到考研大军中。今年的形势尤其严峻,从统计数字中就能窥见一斑。第一,参考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457万左右,而录取人数并没有明显提升,维持在110万左右,这就意味着300多万考生会被淘汰,无缘研究生梦。第二,调剂困难,记得笔者2013年考研的时候,人数没那么多,很多学校都招不满,所以有很多调剂的机会。举个例子,如果考生第一志愿没有被北大录取,那么可以调剂到没有招满的学校,比如中西部的学校,第一志愿常年会招不满,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就算调剂学校也是火爆,可谓僧多粥少,这无疑又堵上很多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第三,读研究生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据本人了解,读研究生的目的不外乎这几种。1,学生对学术充满热情和热爱,项追求对学术的研究目标,成为为真的科研人员。然而很遗憾,这部分人占极少数,毕竟做科研需要天赋,需要刻苦钻研,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2,弥补高考的缺憾,这部分人占多数。众所周知,很多学生存在偏科的问题,以及少不更事,导致高考失利,没有进入到理想的学府,进入大学以后就发奋图强,为进入更好的高等学府而努力,这部分学生斗志昂扬,不畏艰辛,往往考上的概率也很大。3,纯粹是为了避免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这部分人比重也很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直接参加工作,喜欢象牙塔轻松快乐的生活状态,而且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综上所述,读研需要非常努力,不能抱着只为一纸文凭,还需要努力提高各种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