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合肥工业大学46名硕士研究生被退学,你怎么看?,合肥工业大学一次性清退了46名硕士研究生,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名单,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分数线,合肥工业大学2022硕士研究生,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奖学金政策,2022年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合肥工业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2019合肥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大涨!
好,不能瞎混
宽进严出,做得好。
其实不光是合肥工业大学,近日对超出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做出退学处理的,还有广州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广州大学被退学的学生更多,有72人。其实早在2018年就已经有高校对不符合毕业要求的本科生做出过不予毕业的处理。
若要问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高校在对于这类学生的管理上,早就应该按规定严格采取相应措施。因为实际上,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对待这类不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早就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只是当作一纸空文在那放着,并不会真正使用那个规定去对待学生,这是因为如果毕不了业的学生如果太多,对这个学校的声誉和评估也有不利影响。
“翟天临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校加强学位和毕业管理的导火索,也可以说是这几所高校相关学生被退学的导火索据笔者了解,受“翟天临事件”的影响,从教育部到各省市的教育厅或教育委员会再到高校,都处在风口浪尖上。不得不说,“翟天临事件”暴露了我国高校在学位管理、招生管理以及毕业管理等众多方面的很多问题,这一事件使得政府对高校现在这种教育和管理现状极为不满,也意识到必须重拳出击整治这种高校的不正之风。
所以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上也是极为严肃的,比如与翟天临这一事件相关的所有人员——包括校内导师、高校内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高校负责人以及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都做了相应的处理。目前各大高校在开学之初的各类领导干部会议上,都对该事件进行了反思和学习,也势必从严对待自己高校所存在的类似的问题,以免被上级主管部门问责和处理。
可以预见的是,还不断会有高校对不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做出退学处理,因为“翟天临事件”以及上述几所高校的处理只是这一“整治风暴”的开端,以后这种从严的处理方式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在以后成为常态。
“快乐大学”和“严进宽出”的模式将成为过去式,“严进严出”会成为新常态其实,早在2018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就已经释放过这种信号,当时的全国教育大会对我国新时代的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很多战略性和具体的改革思路,这其中就包括提高对大学生的教育质量,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改革“快乐大学”模式为“严进严出”的管理模式。也是在此之后,相继有高校对总分未能满足条件的学生做出了不予毕业的处理决定。
所以,今后的大学生还是应该重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本职做好。这并不仅仅因为相关规定更加严格了,而是因为对于正处于学校的学生来说,好好学习并达到毕业的要求,始终是份内之事。
合肥工业大学46名硕士研究生被退学最近被炒得很热,被退学的原因主要是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其实对于高校来讲,这是很正常的事情。2010年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一次性清理了30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主要原因也是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
第一,退学的原因。从学校公告的学生学号可以看出,最长的学生学习年限达到11年,最短的也有6年。这个数字已经大大高出了合肥工业大学的相关规定。根据《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硕士在校最长年限是4年,博士是6年;硕博连读是7年。申报休学创业的硕士是7年,博士是9年”。而46名博士大部分都超过了最高的7年时间。所以从规定来看,他们被退学一点都不冤。
第二、学校为何要采用退学政策学校为何要采用退学的政策呢?这个主要是涉及到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管理政策,清退这些长时间在名册上又不来上课的学生,对于学校也是实属无奈。根据学校的规定,硕士3年以后如果延长学制,就不能享受相应的奖学金。学生学习成本会大大提高。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硕士根本就不在学校,他们他多数都是找到了相应的工作或者这些学生本身就是在职学生或者定向委培学生,本来他们就是有单位、有工作的。或者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或者是工作中已经有了好的发展,就放弃读。学校清退他们也是迫不得已。目前高校总是存在人数统计不清楚的问题。
高校经常是招生办、学生处和教务处拿出来的学生数都是不一样的,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变动的不确定性。所以,为了管理方便,很多高校都采取了这种清退的方式。
第三,非得退学吗?其实,对于高校来讲,是不是一定要清退呢?依我看,不一定,这就涉及到学校的管理水平。现在很多学校都是以年限一刀切。这固然看起来比较公平,但是其实如果能够提高管理水平,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目前,美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一次注册,终身学习的制度,只要学生注册了,随时可以离开校园。毕业唯一的条件是你完成了所有的课程,达到一定的水平就行。学分制,选课就要交选课费。每年只要很少的注册费,学分费用很高。不管学习多少年,一辈子都行,只要你觉得达到了要求就可以毕业,如果没达到要求,就永远不能毕业。所以很多学生就中途去工作,创业都可以。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要求管理跟得上,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柯科学有序的管理。
总之,从政策上来说,46名硕士被退学没毛病。但是,我们是否可以研究出更好的管理制度,让这些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业呢?
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后果,你承担得起吗?
近日,顶级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连续发布公告,清退404名在读博士和硕士。
2021年1月1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决定对6位博士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
自2020年12月以来,北航已经发布多则决定,共有404名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遭退学处理或不再保留学籍。
主要原因是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力度之大,再次创下全国高校的记录。
2019年河北体育学院40名学生因为长期旷课,且未办理任何手续被退学。
有学生不满校方的处理上诉维权。
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
现在有学生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家长负责,不对社会负责,他就应该付出自己应有的代价。
再往前推,发现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频频出现:
清华大学劝退处理了两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华中科技大学多名本科生学业表现太差,被降为专科生;
合肥工业大学一次性清退了46名硕士研究生;
......
时代变了,大学不再是温室,对自己不负责,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有句话说:生活里80%的痛苦都来自于上班,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不上班,就会有100%的痛苦来自于没钱,所以在上班和没钱之间选择上班。
看似是对上班族说的,其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生上学。
有些大学生入校后,以为自己进了保险箱,觉得毕业找工作不成问题,可以放松了。
更有部分大学生,在大好学习时光里,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爱慕虚荣醉生梦死,不思进取道德沦丧。
有些学校对学生过份宽容,认为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现在大学门槛低,进来混几年,熬个毕业证就行了。
李开复在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写道:“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炼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有果,及时行乐,走向堕落的结果,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努力拼搏,不停充实自己的头脑,人生之路越来越开阔,也是自己给的结果!
所以,在对自己不负责任之前,先问一下自己,后果是否承担得起?
网图,侵删!
【公示!#同济大学拟退学10名研究生#:医学院8人,中德学院2人】近日,同济大学公示了拟进行退学/结业处理的10名研究生,10人或是因为超最长学习年限或是因为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其中8人所属院系为医学院,另外2人为中德学院学生。公示期为:2021年6月24日~2021年7月3日。
不必吃惊,很正常,就像路上的僵尸车一样,学校也有很多僵尸学籍。
学校不能随意把学生的学籍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发文,而且是集中发文,看起数量很大,其实并不多。
看学号,最早到了08年,到目前为止已经11年,早已经超出相关的规定年限。
也就是集中发文11年退学的有46名硕士,数量着实不多。
这种集中退学其实有一定的弊端,让外人看来数量很大,造成视觉冲击。
究其原因,退学的不外乎是不要学历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完成学业,热爱学习,一定要那个学历证书。考进去是一回事,愿不愿读是另一回事,每年都有研究生录取,又不去读的,浪费学校名额。
意外死亡、中途辍学等等,没有来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通讯方式更改,无法联系的,造成僵尸学籍。
可能是最近研究生院统一处理一下,发文就是避免以后学生来校纠缠。
不要看了这个新闻,就以为学校要加强研究生教育了,谈不上。反映出的是学校的管理滞后,一般而言,是每年把退学的学生在网上公布,而且是内网,很少在外网发布。
啥年代还讲学历一个五十多岁的建筑模板工,一天最低工资五佰以上,我儿子大学毕业现在送快递,还没我挣的多!
风华绝代
2022-10-18朋友的儿子,安徽考生,去年,也就是2020年高考,理工科,全省排位八千多一点,本来报志愿合肥工业大学,应该可以挑选比较好的专业专业,比如计算机、电子信息等!
可是孩子不想在安徽读书,后报考了武汉理工大学,录取结果出来,专业被调剂到机械专业,孩子不喜欢这个专业!计划是先入学,再转专业!入学后发现,申请转专业不仅有名额的限制,对学习成绩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今年转专业也没有转成功!
现在孩子十分懊恼,对本专业没兴趣不喜欢,甚至想要退学复读,一家人都跟着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