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考研必须要一天学十几个小时才能考上吗?为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考研不是必须一天学十个小时才能考上的。
因为不同的人考不同的学校,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
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算我每天学习20个小时,我也考不上北大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如果我每天能坚持学习十个小时,也许我能考上一个不错的211或者985的研究生。如果我每天只学习4个小时,我可能还有希望考上一个普通大学的研究生。
我读研时期,身边同学的考研经历如下:
A同学是川内某双非高校,临近考研前三个月开始复习。白天图书馆,晚上寝室打游戏。我们估算他的学习时间为上午7-12点,下午1点到6点,一天正好10小时,最后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当然,他自己说他刚刚过线,比较幸运。
B同学是提前一年就在准备考研的事,把每科都复习了2-3遍。最后考研成绩是第2名。
我认为,B同学按照他的学习能力,他可以考上一个更好的学校。而A同学如果去考更好的学校,就有可能落榜了。如果A同学选择差一点的学校,那他考上研究生的几率会更大。
其实,这也是很多同学考研时,选择目标院校最难抉择的地方。所以如果你想考一所你觉得很好的学校,那你肯定要花超过十个小时去努力。如果你觉得这个学校一般,那说明你自身实力很强,考这个一般的学校就应该花不了十个小时。
如果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才能考上目标院校,说明自身的实力水平和目标院校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多多弥补自身的知识,以便进入目标院校更够正常的科研。
计算机博士在读,分享知识,欢迎关注~
2018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有238万
2019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有290万
2020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有341万
2021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有377万
2022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有457万
从2018年到2022年,这么短时间内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几乎就已经翻了一倍,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考研究生呢?
第一当然就是为了躲避就业。本科其实是人生中最为迷茫的阶段,因为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不知道该去哪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基本上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焦虑。也正因为如此考研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毕竟只要考上了就能延迟两三年时间再步入社会,成为了躲避就业的有效方式。
其次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将来找工作打下铺垫。现如今本科生已经遍地走,如果学历止步于本科根本不值钱了。所以大家为了让自己更有竞争力所以选择考研,毕竟顶着研究生的头衔找工作还是很好找的。
像我堂弟,本科出来处处碰壁最后索性考研,研究生毕业就进了阿里工作,去了杭州发展。虽然到现在为止工作的年限也没有多长才四五年而已,但他已经靠着工资在当地付了一套房子的首付。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其实压力就小了很多,所以堂弟也有更多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像他平时就经常跟着同事们一起利用周末假期去西湖边上的山里面跑跑步顺带把沿途的垃圾都给捡掉,保持路面上的干净,为杭州的环境出一份力,也让外地游客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观。而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完成阿里的三小时公益任务,明确规定了公司员工每年都至少要做3个小时的公益,而且只能多不能少。而跑山捡垃圾这个方式其实最开始就是阿里员工周惟发起的,慢慢的跑山团人数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有了数百人,即使已经报销了3个小时的公益时长很多人还是会继续坚持下去,将做公益当成一项长期热爱。
再就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了。其实很多人最开始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可考研也可不考,但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最后还是做了考研的决定,加入了这支队伍,成为了考研一员。#我要上微头条#
马原有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研花多少时间,就跟时下很多同学盲目考研是一个道理。不管是考研必须学十几个小时才能考上,还是要不要考研,已经变成学校里的高气压;很多时候会把同学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怎么可能会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呢。我曾经有一个玩得好的朋友,她就是自己每天八点多起床,晚上十一点多睡觉,直到最后考上南京大学;而我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晚上两点多,还觉得自己掌握得不行,最后勉强考上一个211专业排名相当不错的学校。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她可以做到每天那么清闲的安排,不受周围同学的影响,自己想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她说,她又不是别人,为什么要受别人的干扰;自己觉得复习完一天的安排就好了啊,何必呢;有可能很多同学呆在那里不走,也根本没有看进去书,仅仅只是坐着玩手机。我当时觉得她在我心中的光辉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起来。我脑子比较笨,而且前期基本没有思考过考研,肯定要比她花费的时间多;她不喜欢我们专业,从大一开始就计划着考研,在准备的过程中,相当有计划,怎么会跟我一样呢。
无独有偶,前两天一个学生觉得非常慌来找我;他说身边的同学和室友每天在教室、图书馆待到晚上十点多才回来,甚至回到寝室了,还要学到很晚;但是他做不到,应该怎么办?而且大家都在开始准备考研的东西,自己对于考研与否还有点迷茫,不知道要不要每天花费那么多时间在教室或者图书馆。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完全没有必要跟随其他人的脚步;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在这个复习的过程中,自己的承受力和复习成果。如果能用一个小时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再浪费几个小时呢。
考研最重要的是需要沉稳和耐心。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就比别人成功一半了。很多学生最后没有考研成功,并不是复习得不到位,而是心态崩了。心态崩了,就所有都会崩;无论前期花了多少时间跟精力,都是白费。
考上研的人还想着学?有的人,正在考研,却一天天摆烂不想学
说说我自己考研复习的时候吧,虽然比较久远了,但是还挺典型的。我这个人没有推免的命,平时成绩也就是中游,硕士、博士都是自己考出来的,身经百战了,还是有一点自己小经验的,分享给大家。
说到要不要一天学十几个小时,这涉及到复习时间的安排。
我觉得考研复习时间怎么安排,确实是个重点。这个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生物钟的特点。
比如说我自己,就是不能起早、也不能熬夜的选手。那时候教室晚上9点关门。考研期间,学校给特意准备了环境好的教室,可以从9点上夜自习到12点。但是我要去夜自习,肯定是从开始睡到关门。所以我给自己安排的复习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中午还要午休一个小时。看书中间,如果累了就喝一小杯咖啡,趴在桌上开睡,睡半个小时再起来看书,这种喝了咖啡再睡的方式,特别解乏,醒了很精神,推荐给大家。晚上回去我肯定不再看书,洗洗就睡,累了一天,睡得都很好。
这样的节奏,保证了我能休息好,复习的时候也有精神,能集中精力。
如果是早起毁一天,喜欢熬夜的朋友,可以选择晚点起,下午和晚上复习,晚上可以看的晚一些。
只要每天实际的复习时间,能保证大概8~10个小时就好。这样精神状态好,效率很高,自己也不遭罪,还能保持个好心态。
说实话,考研复习是长跑,复习的时间大概半年左右,能坚持下来,非常重要。所以尽量不要“竭泽而渔”, 最好“细水长流”。这个时候体力和心态,跟复习策略一样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见过太多复习到半路觉得太苦放弃的、觉得可能考不上心态崩了找工作的、没忍住枯燥和疲惫跑出去玩的。只要你的体力和精力能保持住、心态平和乐观,能从一而终、坚持到最后,你就跑赢了至少50%的人了。
关于考研复习时间如何安排,就说这么多。祝今年已经开始复习的师弟师妹,都能考出个好成绩,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比心~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我觉得考研复习没有必要十几个小时的复习,主要要根据一下几个情况来安排你的复习,同样也能获得好的成绩和理想的结果。
第一、自己的英语基础,主要针对英语考研的储备,如果基础比较好,每天按照自己的考研安排复习1个小时左右的英语即可。如果基础比较差,建议报班结合自己的复习开展。
第二、自己的专业学习水平,主要针对报考专业的专业考试科目,如果基础比较好,每天按照自己的考研复习安排1小时左右的专业复习即可。如果专业学得不好建议每天安排2-3小时专业复习也差不多了,主要是要重新系统的学习一遍再加上做题。
第三、自己的政治科目的复习在最后一个学期每天复习1个小时即可,重点抓近两年的时政热点开展拓展复习。
第四、考研开始准备的时间早晚,如果你是大一就开始准备,那么时间是绝对充裕的,可以在大一到大三解决自己的专业课和英语复习的问题,在大四重点开展政治的复习同时巩固专业和英语的复习。如果你大三开始准备,那么你就可以按照前面3点的方法着手开始复习相关科目。如果你是大四才开始复习,也就是只有1个学期的时间复习,那么白天安排8个小时的复习应该是不能少的,毕竟你开始得太晚,至于10几个小时的复习我觉得太伤身体,而且估计也没有什么效率。
这就是我的一些小建议,希望对考研的你们有帮助,祝福考研的各位考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顺利达到自己的理想。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2020年A区上岸,目前在校。我的经历认为,每天的学习不能仅仅是要早晨起个大早、晚上熬夜的看书。考研要有“坐得住、熬得住”的精神,但高效率的学习和计划性的安排更为重要。考研如果不得其法或计划性不强,可能每天很努力,但几乎接近徒劳。例如政治,张雪峰老师讲到政治复习时,就强调如果政治复习开始时间太早,那么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忘掉。所以,我认为考研努力学习要紧,但是学习方法和计划性安排更为关键。
上半年的时间,要交给英语,考研能不能“过线”,关键在英语,一半以上(或许更高)的考研党都折在了英语上,而且英语能力的提高比较缓慢,所以,英语的复习要提前下手,关于学习方法,本人曾经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有一两个月都拿着单词书在背单词,背的接近崩溃,背完做历年真题时就直接崩溃。后在网上看到一学霸分享考研英语学习方法,按照他(也可能是她)讲的学习方法,照葫芦画瓢有个把月,做真题时才稍有感觉。方法总结起来就是对近十年真题中的阅读理解进行反复背诵,有人说太多了背不完,我的经验是每天2-3小时完全可以背诵一篇,再用2-3个小时对背诵过的进行复习,循环往复。从背诵阅读理解开始,没再花专门的时间背诵单词,复习效率比单纯背单词书高出不知多少倍。关于大小作文,要提前下手,六七月份开始准备为好,模板最好是自己总结的。
专业课是七月份开始看的,只看了历年真题,到考前至少看了有二三十遍,考完后那本专业课的历年真题,看起来就像是出土的文物一样,不舍得扔掉,放到了书架上。
关于政治,考前俩月开始看的,主要是肖1000,其中马哲是要细看的。需要强调的是,肖四出来后,一定一定要重点背诵,这是前辈们总结的,也是我亲身经历的。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网上有很多学霸分享的经验,可以花上少许时间看看,很有必要。
你的竞争对手是拼尽全力的,凭什么你就可以少努力考上?你除非比他们有更多的能力,原来就学有余力!你要是真的学有余力,那么你可以挑战更高的难度,去考更好的学校!此时努力一阵子,将来差别一辈子!所以还是好好努力吧。
而且还有很多意外,要保证不失手,需要的是有冗余!偷懒的代价是冒风险!你的失败代价是很大的,至少要重新再考一年,人生光阴多么的宝贵,而且以后论资排辈年龄卡位,都是巨大的差别。
如果你已经在最好的学校,你还学有余力,你就要反思一下当初为啥没有好好学,自己没有被保送,还要去考试。天赋是不能吃一辈子的,越到顶端,所见到的越是各种有天赋的人,而且成功的人,都是在天赋之上再绝对的努力!成功是一分天赋加九十九分汗水,你的胜利可能是那一分天赋,但你的汗水少一分,那么你的天赋优势就看不出来了,好好努力吧!
这才是二本真实的考研情况,上岸211的寥寥无几
下图是湖北某二本的机电学院考研情况,上岸211的只有几个人,985一个都没有。
机械这个专业在工科里面算是考研比较简单的了,难度比计算机,电气,控制等专业要低很多很多,即使是这样,二本的学生大部分也都是考一个一本的研究生,能考上211的寥寥无几。
更别说考研更难的师范类,马克思类,财经等人文社科专业,这样的专业更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往往一整个学院能上岸的也就几个。
在现在的这个时代,考研是真的难。
岁月留声
2022-10-03您好,我是2020年上岸的调剂生。考了380,报的双非院校,调剂到了一所211。我认为考研能否考上跟每天学的时间长短没有直接的联系,决定你能否考上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你的能力和目标院校的匹配度。
没错,大家都想上985,211,但名校的录取率不到百分之十,最重要的是这些学校的保研名额已将近超过了一半,剩下的报考的考生也不是省油的灯。所以客观的评估自己的实力,充分了解目标院校的完整情况(比如报录比、试题难度,甚至是研究方向等),再去择校,真的,没必要浪费时间去毫无意义地成为了炮灰。(想上名校的当我没说)
2.你的付出与产出的匹配度。
曾经我备考的时候被“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句话给警醒了,确实,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在自我感动。去年刚开始备考,我花了一个月将700多页专业书看完,同时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把书画的花花的,看着那些横线注记啥的,得意极了,可过了一个月,书上的内容几乎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提高自己的效率,不要以为早上起得很早,回的很晚,花了十几个小时就收获满满,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焦虑瞎想。
3.你的心态与行动的匹配度
考研是一个无比枯燥的过程,经常会感到莫名的孤独与落寞,这些情绪会很大程度影响我们的复习效率,尤其是备考后期,请一定要坚持住。后面无论你的思想还是身体都处于极其疲惫的状态,但必须调节好心态,我通常是去跑步来调整节奏,这样一来,才会有持续有效的行动。
4.你的计划与坚持的匹配度
计划一定是要有的,细分到天会让自己疲惫,可以计划到周,月,季度。一定要有规划,一定要有规划,一定要有规划!(重要的事说三遍),有人觉得这个是在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计划一来可以避免盲目的投入,二来会让你的思路更清晰,有的放矢,从而进行总结,查漏补缺,这也是一种复习,你到后来会发现,备考的过程就是大量的重复。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你还得一直坚持下去,一直奋战到最后,因为放弃很容易。你也会发现考试的那两天,身边的考生一个个都不见了。
所以认识清自己,调整好心态,运用好方法,提高好效率,坚持下去,才是致胜法宝。
放心,结局总归是好的。如果坚持不下去了,可以看看我主页的置顶文章,也许自己就会有动力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