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普通人怎么看待作曲这个专业和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姚恒璐病逝,享年71岁
姚恒璐教授的逝世是我国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界的重大损失
姚恒璐
1951年9月生于北京,在北京上中小学,68年赴山西插队,73年考上山西大学艺术系
1989至1994年英国利兹大学留学,先后获得英国利兹大学音乐学院作曲专业音乐硕士及作曲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1995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历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作曲系作品分析教研室主任
2022年4月24日因病逝
本书立命鲜明,体例清晰,行文流畅,逻辑性强,整体内容与形式质量均为优秀。书中内容均建立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之上,意在为音乐创作的学习者系统总结歌曲写作的方法,对于表演者理解歌曲主旨和研究者了解作曲家构思也有一定的帮助。主要贯通的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歌曲写作的根本依据是“歌词”;教学内容聚焦于“方法”;谱例选用主要强调“有效”。本书的谱例集中于调性音乐时期的作品,分析重在汲取其中的写作思路和表现途径,这些传统技术不仅是通往自由创作的基石,这些技术原则也符合普遍的美学规律。刘涓涓,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作曲系本科学生开设《歌曲分析与写作》《新音乐导读》和《音级集合》等课程,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和《音乐创作》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与音乐评论二十余篇。论文《罗忠镕艺术歌曲中人声旋律的处理方法》曾入选“2003年华人作曲家音乐节研讨会(香港)”,并成为德国《古今音乐百科全书》(MGG)第26卷“罗忠镕”条目(BarbaraMittler撰写)的参考文献。
这,这,这得问叶小刚
1.首先要告诉你的是:作曲专业并不神秘,它只是音乐学科里面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声音的排列和组合方式,以及根据不同场景创作出贴合意境的声音组合形式。主要学习和研究的科目有:和声、复调、赋格、配器、各种题材的音乐分析与创作,包括后来又成立的电脑作曲、MIDI作曲、作曲软件开发与应用、跨界作曲、应用型作曲等等;
2.作曲时要靠天赋和灵感的,一部好的作品,一首小奏鸣曲、甚至一首歌曲只要写的好就可以流芳百世、经典传承。普通人通过努力也可以成为有一定创作能力的作曲家,但是成为一流的作曲家似乎有点难度。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平常很低调、偶尔也很狂躁,心态跟常人不同,在创作的过程充满激情才能有好做品问世;
3.普通人看待作曲专业和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不要太高看他们,都是普通人,只不过学的专业不同罢了。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最擅长的专业的,努力把你最擅长的东西发挥到极致,这辈子没有白活。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人觉得作曲家高高在上,指挥家牛的上天,平常的生活举动包括从服装到发型都是超凡脱俗、怪异另类,其实你们看到的都是小喽啰,真正的大作曲家是非常低调的,跟普通人无疑。要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再回到人民群众中去,贴合大众、服务社会、关乎民生,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作曲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一味地追求技法、忽略音乐艺术的群众基础、脱离群众、甚至背道而驰、追求立异标新的作曲都是不可取的,势必会在音乐艺术历史车轮的碾压中灰飞烟灭。
董沫然
2022-09-30只要想吃这碗饭生存,就必須努力奋斗,给做生意道理一样,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最后才有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