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内容有哪些?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2000年12月,美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个新发现:考试之前熬通宵的人第二天反而记不住所学内容了。研究人员发现,在学习和练习完新东西后好好睡一觉的人,第二天所能记起的东西要多于那些学习完同样内容后整夜不睡觉的人。熬夜会损害记忆。有的人常常熬夜甚至通宵学习,效果反而不高。如果缺少睡眠,或服用能减少快速眼动睡眠的抗抑郁症药物,就会出现疲劳、头昏脑涨、眼花心慌、食欲不振等感觉,导致警觉性差、情绪不佳、影响记忆力。——《记忆魔法书:让记忆力提升80%的7堂课》
研究性学习,研判究竟,即判断是非,追究根本,得出结论,再论证结论。
小学生教育学习知识的知识,通常用现象得结论,反证很少,引导很少,不太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这意味着孩子需要自己有好奇心,自己反思,基本属于自悟成才。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可以引导,譬如,对知识得出的结论,深入思考,问问孩子能不能有什么其他可能性可以推翻这个结论。从而我们可以总结出得出结论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
分类讨论就属于研究性学习,让孩子去去思考所有的结论的可能性。所以可能性的条件都有哪些,积累多了,孩子的思维就比较全面了
新的一届初三和高三学生又来咨询了。
成绩一般的小朋友共性:
1、对目标学校缺乏深刻的认识,感觉**名校只是个好的代表,但不知道这个“好”代表了什么。比如高度的自律,超强的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研究性学习精神等。
2、对学科学习浅尝辄止。觉得校内差不多就行了,不看看外面的世界和竞争对手都达到了什么程度。
3、制定计划能力弱。每天为了完成作业而做题,不知道做题为了什么。虽然梳理了错题,但却不针对错题再刷题巩固。每天安排的学科复习计划平铺直叙,没有根据自己需要的重点安排。
就本人理解的小学语文研究性内容,其实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写作题材匮乏,开拓写作思路。具体分为四方面:
(1)在课堂上开展“研读式”研究性学习。
注意挑选有实际意义,立足现实发展的文章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蝙蝠与雷达><鲸>这类的科普性文章。但是类似老舍写的<猫>这类文一般学生领会那种意境就可以了,就不适合拿来研究。
(2)围绕课外阅读开展语文“拓展性”研究活动。
很简单,就是以课本内容为中心,比如学了老舍作品,可以指导学生合作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交流讨论老舍作品语言特点等。
(3)以孩子的课外生活作为重要资源,开展课堂以外的综合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
这个主要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围绕[爱家乡],引导学生去调查,参观,游览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名胜古迹等等。
(4)开展“专题式”研究活动。最终落脚点在培养学生写调查报告、研究性小论文能力上。
以上
应该说凡是学生们不会的且应该掌握的语文数学及其它各学科的有关内容都可以组织学生在一起或是单独探究学习。只要他有兴趣,愿意去做。同时老师也应该给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切记不可以代劳啊!课程标准并没有指出什么可以研究,什么不可以研究。
研究的时间可以是课上,也可以是课下,但是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进度。遇到喜欢探究的孩子,老师是非常高兴的,也一定会鼓励和支持的。在学习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摆弄一些小东西或者在那儿全神贯注地观察小动物时,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教育
2022-09-29李玫瑾:你没有去实现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在分析一些犯罪时常常提的观念问题。观念实际上是人行为的底线。那么,什么是“观念”呢?其实,心理学对这个词研究得并不多。观念,它不是通过学习过程得来的知识,而是在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比如说,你刚刚说的一句话可能对我一生都有影响,但你这个话是随势而就的,并不是为了教育我。所以,观念可以在饭桌上发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生,比如父母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等。凡是缺少观念的人,往往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是有问题的,最最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可能言语交流是非常少的。比如林某某就很典型,他并不是有多坏,但是当他看到黄某已经一步一步发展到危险的时候,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反应。为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他后来留给家里一封信,说你们没事的时候就读一本书,家里人要就这本书来讨论,要互相交流思想。也就是说,观念这个东西你要是没有的话,到时候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像章某某案这个嫌疑人也是这样,什么“生命”呀,什么“别人”呀,他没有这个观念,他可能在生活中就属于那种我自己活得挺好,只要我长大了,我管我自己,别人我就不管了。所以你看,他跟家人的关系并不是很亲近,他可以跟一个女人发生关系甚至结婚之后还跟人讲他很开放。什么意思呢?他没有底线。他智商很高,很聪明,但他缺少一个做人的最基本的东西。而这个最基本的东西在哪儿呢?就是在抚养过程中缺少唠叨或者随势而就的一种东西。——《幽微的人性》